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浪漫主義革命在19世紀中葉開始發生消褪。兩次工業革命開始極大的改變西方世界的面貌,也改變了西方社會的文化和人的觀念。科學和理性在打破那些看上去堅固而不會被打破的物件,傳統帝國變得不堪一擊,舊有的產業和城市組織方式發生衰落。到了19世紀末期,很多人甚至斷定,科學和理性必將鑄就一個高度繁榮而和平的20世紀。沒有人會料到,緊接著浪漫主義的文學、藝術風格,是現實主義,然後迎來了自然主義、象徵主義,以及千奇百怪的各式變形、裂變與反思。科學、理性註定創造繁榮、和平的邏輯,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擊破,歐洲的思想家們驚愕的開始絕望般的反思。再往後,藝術的載體增加,對於現實生活和社會議題的影響非但沒有衰落,相反還在強化,一併帶來了更為可觀的商業價值。這是新的、多元式的文化世代,人們繼承著浪漫主義革命、浪漫主義潮流的遺產,對抗著科學、資本對於人的心靈載入的負荷。浪漫主義(革命)由何而來?18世紀的啟蒙運動開始釋放科學和理性的威力,雖然啟蒙巨匠們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那些恣意率性的大師的思想成果,但是啟蒙運動卻無可避免的開始成為封鎖個性、情感、想象的規制的來源及動力。這當然是一種悖謬,體現著歷史的反諷意味——但浪漫主義革命也恰恰誕生於類似的悖謬、反諷。科學和理性雖然排斥多元、了無意趣,卻極大的擴散了知識的傳播,並在相當範圍內推廣了藝術風格、文學理念以及最最重要的擴散文學藝術精品及其創作者名頭的傳媒工具,這為浪漫主義藝術家、思想家的湧現鋪平了道路。於是,我們才能看到,在18世紀,相當一批思想家、藝術家、活動價聚集在「浪漫主義」的旗幟下,發起了一場反抗啟蒙主義理性和科學精神的、轟轟烈烈的運動。這場運動湧現出盧梭、赫爾德、歌德、華茲華斯、拜倫、貝多芬、李斯特、瓦格納、德拉克羅瓦、透納、戈雅等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思想精英。他們深刻的改變了文學、美術、音樂、建築,激活了社會思潮,重塑了創造性、思想價值的概念。英國歷史學家、劍橋大學歷史學退休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成員蒂莫西·C.W.布萊寧長期致力於17世紀至一戰的歐洲史研究,對這兩個多世紀期間的繪畫、音樂、文學、思想等領域的研究均有優異的研究成果。他所著的《浪漫主義革命:締造現代世界的人文運動》一書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出版,深入探討了浪漫主義革命的興起、發展及變遷,剖析了這場文化、思想、藝術革命帶給現代社會的影響。《浪漫主義革命:締造現代世界的人文運動》開篇首先講到18世紀啟蒙運動興起,使得理性、科學替代宗教成為了歐洲大陸的新信仰,但很快就被發現其弊端所在——「啟蒙之光雖然給人光明,卻不能給人溫暖,雖然驅走黑暗,卻不能照徹人心」。當時的很多思想家、藝術家乃至科學家,對於牛頓、洛克等啟蒙巨匠頗有微詞,認為他們「鍾愛的批判方法是把宏大宇宙瓦解成一小片一小片的,直到剩下一堆無意義的殘磚敗瓦」。浪漫主義者針對理性、邏輯、碎片化、唯物主義及其他屬於啟蒙運動產物的理念,都發出了批評,希望建構一個與牛頓截然不同的自然觀念體系。盧梭就此的發聲,深深影響了歌德等之後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法國大革命、城市化、工業化極力在促成社會的世俗化,但另一方面,世俗化的社會和商業,又會鼓勵各種形式的藝術走向神聖化。貝多芬、李斯特等傑出音樂天才,在世俗社會和商業獲得了極大尊重,當然也創造出極大的音樂產業產值。包括音樂家在內,藝術家並不排斥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獲得更多的金錢,卻因為快速擴張的知名度而陷入自我矛盾——藝術創作向來是孤獨的,但到了18世紀後期特別是19世紀之後,藝術越來越多的成為了大眾供養的「神明」、購買的商品,甚至因此成為一種合法性的來源:進入公共領域並為公眾所承認的藝術,才會接納為藝術。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湯姆·摩爾說,「想找更多的裁判,就必須降低標準」,而濟慈的話更顯譏諷「面對大眾時,我沒有絲毫恥感」;雪萊進一步表達了不滿,「不要接受任何來自頭腦簡單的人的忠告,時間會證明庸眾的判斷是完全錯的。」為了反對大眾品位對於藝術的負面影響以及那種迎合大眾藝術的媚俗做法,浪漫主義者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浪漫主義革命:締造現代世界的人文運動》第二章敘述了浪漫主義革命期間的多個關鍵詞,包括夜晚、夢等。書作者說,「夜與夢是浪漫主義的重要比喻……對夜晚的看法是浪漫主義的核心」,這在音樂領域體現得較為明顯。在18世紀,以夜晚為題的音樂都是歡快的曲子,由管樂或銅管樂合奏,如莫扎特1787年創作的《一首小夜曲》,而約翰·菲爾德1812年創作的《夜曲》就營造出了「醉人的溫柔」這樣一種容易使人恍惚的意境。之後的肖邦、舒曼、柴可夫斯基等營造了溫柔的、憂鬱的、沉思的、渴望的、倦怠的夜晚氛圍;而舒伯特的《冬之旅》則書寫了夜晚的痛苦、憂愁和苦難。再往後,一些浪漫主義者開始追求迷幻的感覺,來表達藝術家在理性時代受到壓抑的痛苦。至於歌德我們知道,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甚至寫出了對於自殺者的稱頌。在不斷抗爭及追求自由的過程中,浪漫主義者衝擊世俗,也挑戰創作上的陳規,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困境,「把因襲下來的規矩和傳統一層層地剝去以後,藝術家被解放了,也被孤立了。純粹的自我自由了,也變得脆弱了。」這樣頗具矛盾的狀態,在浪漫主義之後的藝術流派中體現也十分明顯。浪漫主義革命的後期,即19世紀上半葉,已經有相當數量的浪漫主義者開始用更加通俗的語言或其他藝術手法創作。這能夠理解為藝術家對於大眾的讓步嗎?實際上,到了19世紀,因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而得到空前擴散的民族主義,開始塑造「人民的歷史」,用人民的語言、本民族的語言創作,在藝術上更具挑戰性,理查德·瓦格納正是基於德國傳統《尼伯龍根之歌》創作出了歐洲文化巔峰成就《尼伯龍根的指環》——當然,至此,浪漫主義革命也為自己的退場、現實主義在文學藝術天地中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讀起來書名:《浪漫主義革命:締造現代世界的人文運動》作者:(英)蒂莫西·C.W.布萊寧譯者:袁子奇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日期:2017年5月目前我們一周一本書的微信交流群由於人數關係只能通過邀請才可以入群!如果想要入群交(gou)流(da),,並且告訴小編一聲想要加入讀書交流群,小編就會儘快發送邀請碼給你啦。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