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童年的經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時經歷的恐懼、創傷和被忽視會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從而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和行為。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壞卻只是一句話的事。 為人父母,有些話真的要少說,最好不要說。 下面的一些話,你是不是對孩子說過呢? 「你怎麼這麼沒用」 上次帶兒子去公園玩的時候。 看到幾個小朋友在沙堆里爭玩沙的工具。 有一個四歲多的孩子因為性情比較溫和,看上去就不擅長爭搶。 所以他的鏟子還被一個比他小的孩子搶去了。 這時他就哭著找媽媽。 沒想到媽媽怒容滿面地跟他說:「你怎麼這麼沒用啊!真是笨,每次都這樣,就知道哭哭哭」 「哭能當飯吃啊,活該被欺負。」 這時被罵的孩子站在那就像木頭人一樣。 那個搶了東西的孩子也跑上了媽媽。 這個媽媽跟他說「寶貝,把這個鏟子送給那個哥哥玩一下好不好?」 「不行,是我的。」 「我知道他是你先拿到的,但這是公共的地方,大家都能排隊玩,要分享哦!」 「不行,不給!」 「好吧,那你先玩一會,等會再說吧。」 這個孩子開開心心玩去了。 過了一會他就跑到那個哥哥面前,把鏟子給他。 而這個孩子怯生生地瞧了媽媽一眼。 「給你就拿著啊!未必這也要我教啊!」 更是火焰衝天。 面對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爭東西時。 很多孩子輸了本來沒什麼,哭哭也就好了。 但是父母的指責,卻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傷害。 溫和的性情被趕進了自卑地深淵,打上了「沒用」的標籤。 背著這個標籤的孩子,還會有信心去面對複雜的世界嗎? 他們往往躲進父母的懷裡,或者把自己鎖在角落裡。 安全感被一點點吞噬。 當你責備孩子沒用的時候。 不要咬牙切齒,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其實很多時候,你發火只是覺得自己的臉掛不住而已。 很多的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作品。 作品好就臉上有光。 孩子沒做好,就覺得自己沒面子。 而忽視了孩子的也是一個小小的需要尊重的獨立的個體。 如果要找一句話瞬間把孩子嚇哭。 非這句話不可: 「媽媽不要你了」 很多的父母會威脅孩子,「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然後孩子馬上就嚇得臉色大變。 趕緊做服從狀。 這時大人心裡就樂呵了,覺得這方法管用。 而很多時候,周邊的人也會這樣逗孩子。 記得那時候兒子在鄉下奶奶家的時候。 我媽的一個朋友逗兒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吧,怎麼都不帶你玩啊。」 當時兒子沒有理會。 她還來勁了,連著說了好幾遍。 當時我聽到心裡很不舒服。 只是礙於情面,只能去把兒子拉開。 然後帶到房間里,跟他說「媽媽是最愛你的人,跟爸爸一樣愛你。那個奶奶亂說的。」 「我知道啊,所以我沒說話啊!」 幸好小傢伙內心夠強大了。 我們都知道哪有媽媽不要自己孩子的呢? 所以覺得開開玩笑是沒有關係的。 可是孩子真的會信,他們無法去了解人內心的複雜感情,只能看到你的表情和動作,還把你的話當真。 兩歲以前的孩子,非常依戀自己的父母。 他們從父母那裡得到心理上的安全保障,支撐他們去勇敢地探索外部世界。 所以父母自己用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來管教孩子。 或者常常外人開這種玩笑的孩子。 會感到焦慮,甚至會討厭媽媽,抵觸媽媽,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被否定,甚至被切斷。 這樣的孩子往往難以跟其他人形成穩定親密的關係。 反而具有攻擊性和情緒非常多變。 「你不這樣做,我就不高興了啊」 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個場景。 在我們式聚會中屢見不鮮。 記得有一次放假,去一個親戚家。 幾個孩子在一起玩的開心。 大人們也聊得很起勁。 突然有一個眼尖的人瞧見了陽台處的一架鋼琴。 主人說孩子最近在學琴,還不錯。 而且興沖沖地把孩子叫了過來。 要他給大家彈奏一曲。 當時孩子應該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 就在那扭扭捏捏地不情願。 這時候媽媽就拉下臉來說:「你不彈的話,媽媽不高興了啊!」 聽到媽媽這話,孩子一步一步地挪了過去。 坐在椅子上彈了一曲。 多少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服從」。 討好父母竟然成為很多孩子刻意去做的事。 其實,孩子親近父母是最尋常不過的。 可有的家庭,孩子卻失去了自我。 寧願犧牲自己的需求,去博取父母的歡心。 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往往忽視自己的感受。 在長篇小說《無聲告白》里有一句話讓人深省: 「我們終此一生,都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當我們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需求時。 遇到父母的忽視或者否定。 而只有表現好了,達到了父母眼裡所謂的「標準」,才給予他回應或者一個擁抱。 當父母甚至把一個擁抱都作為換取孩子聽話的籌時,我真的為這個孩子擔憂。 我們對孩子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守望和陪伴,而非控制。 人的喜怒哀樂,愛與憎,都應該發自本心,而非只為了另外一個人的期待而來。 這樣的人生,才是屬於自己的。 「你知道我為了帶你吃了多少苦啊」 是非常傷孩子的一句話。 內心的匱乏感是很多人沒有安全感的心理原因。 而很多問題在小時候就已經生根。 因為在孩童時代,我們會第一次發現錢的重要,也會發現貧與富的差距。 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為此憂心。 可內心的匱乏感並非因為貧窮的生活境遇而來。 一個在貧窮的環境下,心靈快樂的孩子一樣能變得非常出色。 在《佐賀的超級阿嬤》里,小主人公受著樂觀的外婆的影響。 就算窮,但是也很快樂。 關鍵在於心靈的感受,受著家庭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那個人整日愁眉苦臉地跟孩子抱怨說家境不好。 甚至自暴自棄,這樣的孩子在生活里會感到惶恐不安。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心理諮詢的案例。 本來樂觀的孩子變得不說話了,但是很懂事。 媽媽發現孩子每天幫忙拖地,孩子會連一條小頭髮絲都不放過。 而爸爸只要把啤酒瓶子重重地放在桌子上。 孩子的眼裡就顯得驚恐起來。 後來孩子的媽媽說出了這個變化的原因。 因為爸爸常常酗酒如命,酒後就打媽媽。 而這個媽媽就常常跟孩子訴苦: 「你知道我為了你吃了多大的苦,如果不是你的話,我早就跟這個酒鬼離婚,遠走高飛了。但就是養不活你,所以我只能忍著。」 一個對丈夫忍無可忍的媽媽在痛苦的時候跟自己的女兒這樣訴說。 孩子心裡嚇壞了,只想著幫媽媽做事,生怕媽媽真的走了。 把自己一個人留在這個恐怖的家裡。 很多時候,你以為你是說說而已,但是在孩子敏感的心裡,可能就種下了種子,影響他一輩子。 心靈上的傷害,是難以磨滅的痛。 很多人說孩子貪得無厭,什麼都想要。 是不是都要滿足呢? 其實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不大。 只要我們真誠地面對孩子的需求,從最初的時候就尊重並呵護這個小小生命。 有了規矩和好的習慣之後。 你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麼純凈易滿足。 而他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給予的尊重和愛,這是培育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土壤。 培養一個擁有獨立健康人格的孩子,遠比給孩子留著金山銀山,成為超級學霸要重要得多。 父母給予孩子的安全感,是支撐著孩子人格發展的基礎。 跟你的用心與否,息息相關。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