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在一片靜謐的晨光中,他篤定地坐在一間擺滿石膏頭像的小屋裡,習慣性地擺弄著一塊平凡無奇的石膏,或是觀摩,或是雕琢,經由時間和他的手,一尊極致安靜的佛像讓人由心而外為之動容。他叫蔣晟,一個九零后。他是一位虔誠的90后佛教徒,陽光帥氣,被稱作是廈門趙又廷。在這座藝術之城的熏陶下,這位雕塑系科班出身的大男孩「,為佛造像藝術」已經堅持了近5年。一尊"德化窯釋迦摩尼半跏趺坐像"讓他一舉成名,被眾人熟知。19歲就皈依佛門,為佛造像。這個90后男孩名叫蔣晟生於1990年,他的父親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雕塑專業教授,母親則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由於父親教授雕塑專業,母親也是一位虔誠的信徒。自小在父母的影響下,從小對佛教知識,便心存嚮往。蔣晟也順利考入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雕塑專業並在09年皈依佛教。大二那年他接觸到了,第一個佛像雕塑工作。在恩師的鼓勵下開始創作佛教題材的雕塑。後來由母親的介紹,他住到蘇州永福寺,為那裡的一尊佛像做斷手的修復工作。去寺廟前蔣晟如同一般大學生一樣,有著不規律的作息,但那一周多的工作讓他感受到了什麼是祥和。與很多隱居在永福寺的僧人們一起的時光,甚至讓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了起來,這次經歷也讓蔣晟在後來的陶藝課中,頻頻選擇佛像為創作題材。那是他第一次正式的接觸寺院和佛像,正是從那時開始,他開始真正的喜歡上了寺廟,喜歡上了那種感覺。或許,正是那種感覺,讓他對佛像世界欲罷不能。 於是他就決定了繼續接觸跟佛教相關的活動,就參加一些進修營等一些活動。2009年皈依濟群法師后,發願以在家居士身份雕刻佛像。不同於同學們學習前衛的雕塑,他選擇跟著一位,研究石窟造像的老師,到全國各地的石窟做考察。經過大量的接觸佛像,和自身的不斷摸索,讓他很快對佛像有了自己的認知。為了方便對佛像知識的積累,他建了一個資料庫,對所有佛像知識進行搜集,詳細到釋迦牟尼佛,最早在哪個寺廟裡出現過,這種根源性的東西。造佛像前需要進行大量的調研,之後再和寺廟溝通,在僧人對佛像的理解基礎上,明確設計方向。每個朝代的佛像,神態都不相同。他遵循漢式多元化的塑造方式,並不局限於傳統,而是在嘗試,結合傳統做當代的佛像。無相不是沒有相,是本性無相,是實相。「佛像是最美好的人像,那最美好的佛像也在人身上。」這是蔣晟的認知。回到家鄉,他每天做一件事──為佛造像。大學畢業后的一年,我並沒有過多的猶豫,我明白每個人都擁有與眾不同的生命,我是做佛像的,我接受了。不同的佛像,有其特定的空間與環境,也有其不同特質的呈現手法,蔣晟造的佛像無意於形成某一種自己的風格。一路走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生活與信仰開始揉捻成渾然順暢的一根線,而這根線也成了他左右手臂上一條20厘米的直線紋身。他說:這一切只為更便於,以身體做尺度來為佛造像。雖然佛像塑造者的個人化傾向,不一定是利於信仰傳播,可對於蔣晟,他願身先士卒,只為親眼求證。對於造佛這種修行合一的工作,他們做了一些可能看似瘋狂的舉動。運用現代的運營模式,商業標杆是博物館。還採取大膽的營銷方式。將傳統的佛雕與服裝設計相結合。在上海、米蘭等時裝周做展覽。佛像可能是最美好的人像,在看原作的時候總是會想象當時有那麼一個人存在。其實造佛的過程是很繁瑣的事情,在長時間的雕塑中,人會不自主地會報以各種各樣的心情去對待當下,這份對待也等同於對待自己的情緒,直到作品做完了,心情也就平復了。蔣晟的一天,就在擺滿石膏頭像的擱架前細細琢磨佛像中開始,琢磨不透了往往需要更深入地觀想,而為了更好地與佛相應。他會調伏身心隱入到不遠處的高山上,或是禪坐,或是習武。內心的東西會反映到我做的佛像上,對於造佛他始終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心懷信仰,做什麼事情都做得好,當然這一信仰也在不斷地被磨練,可不管內心如何變化,佛說:人生無常,一切皆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