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1987-2007開放兩岸探親三十年持續背後兩岸一家親的大義今年是台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的第30個年頭。當年「回家去」的思親歸鄉呼聲,當年踏上故土曾經熱淚盈眶擁抱親友的經典瞬間,成為最溫情、最感人的歷史畫面,永久載入史冊。兩岸開放探親,這一重大事件,無論是在當時代,還是在當下,在兩岸關係發展歷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本身所蘊含的民族大義、國家情懷以及人道人主義思想,以及順應時代潮流、民心歸向的決心與行動,都值得後人的肯定。圖文當年兩岸親人分別多年後重逢的場面榮民的淚水感人心脾上個世紀60年代,于右任先生在臨終前寫下「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的詩句,觸動了幾十萬從大陸到台灣的老兵、大陸家屬埋藏數十年的思念故土之情,而當時的台灣文學界、新聞界、史學界更是不斷描寫兩岸切不斷的「根」譜系圖,呼喚起要求結束兩岸對立、實現人民來往的最樸素訴求,最後「回家去」「探親去」漸漸成了最有感染力的口號,撞開了國民黨當局高築的禁牆。一直被人稱道的何文德與「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是其中走在歷史前列的勇者,作為湖南人的男兒,雖然明白男兒有淚不輕彈的道理,可是當他無法收到輾轉過來的家鄉親人信件,無法為老母親奔喪致哀時,毅然選擇穿上「媽媽,我好想念你呦」的衣衫走上台北街頭抗議。一呼百應,無數的老兵高舉「回家找爹娘」的旗幟,1987年6月28日一場「想回家,怎麼辦——打開海峽兩岸探親管道座談會」竟然吸引到六、七千人參加,希望他們能像全世界的人一樣,能安心地回大陸看看親人,要求國民黨當局不要「成為製造民族分裂的罪人」。30年前的那份思鄉激情,在兩岸中斷交流近四十年之後的1987年,老兵、榮民的眼淚終於匯成洪流,它不再是一個人的家國情懷,而是上升到要求結束民族分裂的宏大政治訴求,這場探親訴願,到了1987年,已發生質的變化。圖為星雲法師的母親劉玉英女士。(星雲自述:海峽兩岸一刀兩切,思念故鄉是人之常情,站在兒子的立場,缺憾是有的。1986年,還沒開放探親,我不能去大陸,媽媽不能來台灣,我們要到第三地才能見面。經過特殊安排,終於在某一天,母子兩人分別來到日本東京機場。……我母親講的話,我居然一句都聽不懂。她講地道的揚州話,已經離開快四十年的我都聽不懂了。我後來甚至有個奇怪的念頭:眼前這個婦人是不是我母親啊?我母親是這樣嗎?會不會有個人假冒我母親,故意來騙我的呢?……相隔三十七年,最令我感慨的是,兒子聽不懂媽媽的話,世間有這樣的事嗎?)>>星雲大師憶當年:兒子聽不懂媽媽的話外部的壓力排山倒海到上個上紀80年代,兩岸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在台灣的國民黨執政當局面臨多方的壓力,其中最重要的壓力來自大陸的和平攻勢。由於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主動作為,讓兩岸關係的戰略制高點開始掌握在大陸一方,令台當局不得不逐步調整對策。早在1981年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提出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呼籲國共第三次合作,呼籲兩岸「互通音信、親人團聚,增進了解」,歡迎台灣同胞到大陸投資;當年,郵電部、交通部與外貿部作出隨時準備與台灣通郵、通電、通航(即三通)的安排。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台灣的六條設想;廖承志還親自致函蔣經國,希望他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而1986年華航貨機投奔大陸事件,雖然類似的事件上演了無數次,但是這次卻是壓倒台當局最終結束兩岸互不往來的最後一根稻草,蔣經國同意由華航出面與大陸方面談判,以致當時的日本媒體聲稱,這次事件是台灣海峽兩岸一舉向前發展的劃時代事件,是兩岸關係的一次重大突破。而美國政府當時認為兩岸開展「包括間接貿易和日益頻繁的人員交流」,「有助於緩和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美國駐華大使洛德於1987年10月初公開聲稱對開放大陸探親的「和平進程」表示歡迎。可見,上個世紀80年代中美關係的改善,大陸對台政策的急速變化,是台當局改變兩岸隔絕政策的重要外因。圖為台灣學者朱天心的父親朱西寧。朱父1998年去世,之前的十年幾乎每年都要回山東老家探親。朱天心在一本書中寫道:「原來,>>沒有親人死去的土地,是無法叫做家鄉的。」血濃的情懷微言大義不作「民族罪人」的蔣經國,早在1987年3月下令研究儘快實施正式開放大陸探親的辦法,認為「這是一個大事,我樂觀其成」。6月,蔣經國秘書馬英九等人完成《民眾往返大陸探親問題之研析》等初步方案,即「穎考專案」,7月李煥等人制定具體原則方案。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委通過「國人赴大陸探親問題的研究結論報告」,在維持「反共」、「光復國土」兩大原則下,選擇有限、漸進開放的方式,「基於傳統倫理及人道立場考慮,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的血親、姻親、三親以內的親屬者,得登記赴大陸探親。」10月15日,台「內政部長」吳伯雄奉命對外公開宣布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的具體辦法。而在大陸,於1987年中開始,廣東、福建等省作好迎接台灣同胞的各種準備,10月23日海關總署、公安部提出簡化台胞來大陸探親的出入境手續辦法。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不再追訴去台人員在1949年前的罪行。順應潮流,順應民心,開放兩岸探親,這是1987年兩岸最大寫的事件,在浩瀚久遠的中華歷史上寫下令人喜悅與振奮的史篇。一句「回家去」的微言,讓中華傳統倫理的大義以和平的方式替代兩岸政治角力,實現兩岸交流開放的重大一步。民進党進通失據錯失歷史機遇1987年,對這個剛成立一年的民進黨來說,是一次重大的道路、路線選擇的良好時機。然而,遺憾的是,民進黨最終選擇了借老兵探親壯大聲勢、擴大影響、,以分離主義主張挑戰當時國民黨的「國家統一之大陸政策」的實用主義、機會主義路線,進而失去了在兩岸扮演比國民黨更重要角色的歷史機遇。1987年3月,民進黨中常委授權推動返鄉探親運動,提出」人權至上,不分黨派,人道優先,親情第一」的指導原則,而民進黨骨幹之一的許國泰在新竹宣布將帶頭關心大陸在台同胞及海外台灣人的返鄉運動,當時民意代表許榮淑則建議國民黨順利而為有限開放大陸籍人士回大陸省親。但此時的民進黨在協助老兵探親返鄉的同時,將炮口對準「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要求開放黨禁、報禁,9月23日民進黨還曾擬定了該黨的大陸政策基本方案,其中強調「整個是所有人的」「台灣為台灣全體住民之台灣,台灣的主體則是台灣全體住民」,以所謂「人民自決」來確立未來兩岸關係的方向。客觀上說,民進黨在這波返鄉探親潮中,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幫助了一大批老兵赴大陸探親,幫助民進黨認識大陸,但是它未能促使它認識到兩岸探親背後的民族國家大義,進而避免走向分離主義政黨的命運。1987年,歷史大潮中,民進黨看到了一部分走向,未能深察背後的重要意義,未能對其政黨定位作出因應大勢的選擇,反而越來越走上敵視大陸當局、大陸人民、自我設限的道路上,不由得我們扼腕嘆息。當年一同隨同蔣介石來台的確200萬大陸軍工教人員,包括我後來才得知的「奶奶」、「爺爺」、「叔叔嬸嬸」們,我採訪過的大陸老失、台籍老兵們,在盼望了近40年之後,終於等到了有機會回家與親人相聚的一天。儘管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滄海已桑田,但那份故鄉的親情讓他們心不再流浪,恩情、親情不斷滋養兩岸的家庭,並將此後不斷的交流交往的力量延伸到所有兩岸所有的同胞,帶動兩岸人民的來往。而聯繫的方式,從通信、電話交流、探親及當下的互聯網群聊,30年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30年,兩岸的親情經歷世代交替,結束過去孤苦的悲情與感恩的厚重,以另一種更加平和、溫馨的方式與途徑沿續兩岸家族的血脈關聯,這是過去30年兩岸交流和平發展難得的福澤。當然,我們仍應心懷感恩,感恩那些勇於承擔歷史使命與順應潮流的人們,更希望30年前的第一波探親熱給我們後代以更大的力量與智慧,更有智慧地選擇有利於增進人民感情的交流方式,更強有力推動促進兩岸一家、有利於民族大義交流交往上,而我個人更傾向兩岸民眾平凡真誠與細水長流的交流交往,使中華根脈深深地紮根於兩岸大地,讓兩岸都是同胞的家鄉,都是親人的故鄉,不分彼此。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