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聽一曲,尋一店小店故事 · 第五期去年,當我看到《百鳥朝鳳》中游天鳴在焦三爺墳前吹著嗩吶時,心裡很惆悵,知道嗩吶一停,百鳥朝鳳的技藝可能不再有響起的機會了。 回想小時候,我最喜歡跑去鄰居爺爺家玩,因為他會用竹子編各種各樣的動物,我特別是喜歡竹編蟋蟀,那時有這麼一個竹編絕對是在同伴中特別自豪的事。 後來家裡大部分傢具器皿漸漸變成塑料或不鏽鋼的,有了機器和工廠,純手工的物件越來越少,我們手上的技能只剩下了拿筷子和鍵盤打字。 這兩年,工匠精神、手作溫度等民藝熱潮空前興盛,有人常發朋友圈感慨手藝精神,有人轉文章羨慕柴燒生活,有人看著手藝紀錄片熱淚盈眶,但真實的手藝人創作生活,你真的懂嗎?王薇,身邊的人都叫她Willa,現在在廣州美術學院深造,以前在同濟大學讀工業設計時,比中午吃什麼更加令她煩惱的是如何變得有靈感。 那時她就特別喜歡民藝,也很佩服民間的手藝人常常做出精緻的手工藝品,很想去一探究竟。 然而,在學校學到的儘是歐美風,平日的作品很多人也是暗地裡進行的「借鑒」和「轉化」,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在看慣了千篇一律的風格,她不斷地問自己「風」在哪兒? 畢業后,Willa帶著疑問迷失在一堆問號中,找不到方向,恰逢小鷹計劃正在招募間隔年營員做非遺實踐,她很感興趣。於是她果斷辭職跑到了貴州省的茅貢鄉,只想遠離設計,重新思考。 Willa第一次去這麼偏僻的村子,幾個小時的山路,坐車都繞傻了,當地連快遞也無法送到。常常要上午六點多坐為數不多的班車,花兩三個小時到鎮上,才能買些生活用品。Willa在與世隔絕的村子如此生活了一年,竟然與答案不期而遇。 Willa驚訝地發現這裡的村民沒有受過任何創意、美術或者設計的專業訓練,純粹靠著以往的製作經驗,但對美、對色彩、對形態的感知卻很優雅。她看到侗族、苗族阿媽從女兒10歲起便為其綉嫁衣長達10年之久,一個孩子的繡花背篼可以用幾十年,這些東西才是有溫度的。 她最喜歡日本美學家柳宗悅先生對民藝的理解,說民藝是民眾日常使用的工藝品,真正設計的價值在於解決人們的問題。 村民不善言辭,雙手布滿溝壑,但拿起針線時就如同變了個人,嫻熟地描繪出細膩的花紋,這種震撼是學校課堂無法感受到的。willa意識到,民藝根本不在課堂,它散落在不同地域的角落,尤其是深藏在遠離喧囂城市的農村。村民對於製作工具的使用極為熟練,儘管看起來是挺簡陋的。有位阿姨教Willa織布,在織布時她的一舉一動彷彿跟身體也融在一起,織布機也變得充滿生命力。村民對於自己的手藝琢磨得很透徹,熟悉基本的技術結構后,每次可以重新排列組合,創造出新的東西。這或許就是靈感的根本。 萬變不離根本,如果僅僅是知道怎麼用,而不知道原理為什麼,Willa說有可能就會把創造力給阻斷了。只有最有價值的根本被保留下來,才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不幸的是現代都市人匆匆忙忙,早就失去了解事物的耐性。 Willa重新回到城市時,已經找到了心中的答案,她深知創意是沒有辦法被教授,只能被感知。 於是,Willa成立了「遠近」,希望更多人像她一樣,通過民藝,走向美的王國。讓遙遠的手藝、素不相識的人們,成為近處的鄉談和身邊的溫度。 但隨著深入鄉村,她漸漸發現,想要用設計來改造傳承手工藝,並不是一個好走的路。 設計師並不知民藝在何方,縱使知道,散落在鄉間,交通極不容易到達,同時村民對於突然的造訪者,一般也不理會,更何況民藝是無法用言語傳達的,只能感受。 許多手工藝人大抵都是農民,以種地為生,無教學經驗。要將手工藝傳授給設計師們就更加難了。 在如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民藝還很小眾,如何更好地傳播民藝,Willa一直很頭疼。 Willa說:「不斷的描述蘋果的滋味,都不如你親口嘗一嘗。」 她開始嘗試民族手工藝採風體驗之旅,帶人們深入村落去接觸民藝,切切實實地感受,有專業的老師帶領學術探索,與當地人在別處生活放逐,享受特色美食,通過一件件收藏品,感受百年前傳統織綉染精彩審美。 剛開始時,Willa下班空餘兼職帶隊,挖掘手藝人、規劃線路、溝通課程、動員報名等一堆工作都等著她去處理,時間根本不夠用,忙到飛起。 身邊的同事對她所做的事情大為佩服,誇她是個有夢想有毅力的女漢子,還主動地向其他人「安利」遠近。 時間越來越不夠用,Willa乾脆辭去原來的工作一心一意從事民藝。如今她已經不止10次進入貴州黔東南侗寨、徽州碧山古村等少數民族地區學習蠟染、竹編、堆綉、鏨花等傳統手藝,探訪了七十多個村落,帶著新技術與百年前的老傳統相遇,碰撞出新的美。 曾經從德國留學歸來的首飾設計師唐迪,在參加了「遠近」項目找到靈感,將苗銀的花絲手藝學以致用,並研發了手作課程,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 在她的努力下,開始有了一小批都市白領冬粉接觸原生態的手工藝,被手作、鄉村、文化所觸動。她不敢保證這些事情能給民藝帶來活力,但現實的改變讓她看到希望。 老匠人普志學是第一位跟Willa合作的傳統手藝人,平時是個不太說話的老人,有天他突然說好多人想幫他做起來,但都是不了了之。當時Willa聽了心裡很有壓力,她也是在摸索中,不敢保證能成功,只想著不能再讓這個老人失望了。 現在他已經靠著竹編的手藝過上體面的生活。有時候訂單太多了,他便邀請村落的其他手藝人一起來製作,互相幫助。他跟Willa說:「所有想學竹編的人,我都會傾盡所學,全部教給他。」 隨著一起去村落體驗的人越來越多,村子變得更有活力,有的人甚至幫助村民一起改造了破舊的民房,村莊與愛好民藝的人相處得很愉快。 潛移默化是最好的傳承,例如你媽媽是一個很會整理房間的人,很可能你在整理房間的技能也很不錯,爸爸是一個很會做菜的廚師,很可能你也會做一個拿手菜,這些都是傳承,在日常中不知不覺中就影響了。 有個10歲的孩子聽奶奶在家裡唱歌,自然而然也跟著一起唱。Willa問她,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他搖了搖頭,奶奶又跟他解釋了一遍。兩個人的對話充滿笑聲,沒有傳統的填鴨式教授,這場景令Willa很感動。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民間的傳統手藝能夠一代代相傳的原因。 因為遠近,村裡62歲的老匠人,唱侗歌的小朋友才得以走出大山,第一次見到了繁華的城市;今年她們計劃帶著更多的人走遍全國5個最有名的蠟染村莊,播下種子;計劃去侗寨聽2500年文化瑰寶侗族大歌;上山采棉,紡線織布繡花;到朋友圈去不了的地方。 遠近現在核心團隊只有3個人,人數不多但心很堅定傳播民藝,為喜歡原生態民藝的人創造深入了解手工匠生活的機會,還將手藝人的生活記錄發布在公眾號「遠近」(ID:farnearchina)。 她們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全國各個村子里串門,但卻樂此不疲,Willa說這是自己喜歡的生活。她們知道手上做的事情,正在悄悄改變著美麗的鄉村,給文明留下一點溫度。「 來聊聊你喜歡什麼樣的傳統手藝 」◆前段時間,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匠人」這一個詞又再一次出現在人們視野。在的各個角落,有一批人他們不一定有名牌大學的背景,不一定有耀眼光亮的職稱,只因為熱愛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得精緻又精益求精,流露出的恬淡寧靜的氣質,似乎可以讓社會都變得不再浮躁。這樣的人,不應該被社會所遺忘,應該被發現,這也是小店的初衷。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