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前幾天剛在科學院青促會的學術年會上代朋友做了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學術報告,這邊就傳來「二十四節氣」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了,網上一片叫好,連國家媒體也說這是的第五大發明。 我自己不大喜歡「文化遺產」這個詞,一個人死了之後他的財產才能被稱作遺產,二十四節氣在我們這邊用的好好的,生命力旺盛著呢。 24節氣是古代社會的科學,即使到今天也是準確地對應了地球公轉的不同位置,反映了季節變化 二十四節氣曾經指導過農業生產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具體內容和起源,可以百度上查,推薦師太的科普文章《24節氣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科學還是文化?》 二十四節氣不僅僅與天文曆法上的季節演變密切相關,也對應了季節演變中的各種物候、農事和氣候現象,比如「驚蟄」、「小滿」、「芒種」、「寒露」、「霜降」等。 二十四節氣在過去幾千年可是實實在在地指導過農業生產的,所謂「穀雨前後,種瓜點豆」、「過了驚蟄,春耕不歇」,或者「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播種和收割都得按照節氣來,否則可就錯過農時了。 在農業社會裡,觀察各個節氣時分的氣候特徵,也可以指導對一年的旱澇寒暑的判斷,比如黃河流域「春分有雨是豐年」,長江下游「清明有霜梅雨少」,長江中游「雨水有雨,一年多水」。這做的可是跨季度預報的問題,目前都是難點,如果清明時節就做梅雨期的預報,或者提前半年做冬季的平均氣溫異常預測,全球哪個氣象局都不敢做保證一定能預報准。 國家氣候中心用海氣耦合模式提前半年做的2016年冬季溫度異常預報 全球變暖和城市化使得24節氣準確度大打折扣 1全球變暖的影響 過去幾十年的global warming,已經使得原來24節氣反應的物候和氣候特徵發生變化。 我所副研究員錢誠的研究揭示,因為整體的變暖,每年的前半年,即24節氣的前12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所反應的物候整體提前,而下半年的節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則整體推遲。 原本到立春時候的溫暖,現在提早到了大寒,原本大雪時候的嚴寒,現在快要推遲到冬至,原本大寒和小寒時節的寒冷不見了蹤跡,而小暑和大暑時分的暑熱則擴展到了夏至到立秋時分。 全球變暖使得前後兩個時期的氣候節氣有明顯變化 早春到初夏階段的氣候節氣顯著提前6-15天,Qian et al. 2012 夏末到初冬階段的氣候節氣顯著推遲5-6天,Qian et al. (2012) 2 城市化的影響 過去30年的城鎮化帶來明顯的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中的增溫幅度比農村大,帶來的結果是:城市地區的24節氣時節物候和溫度偏差更大。 黃河中下游區域城市年平均溫度(紅色)和農村年平均溫度異常在1960-2010年的變化,Qian et al. (2016) 文化意義重大 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作為天文學概念是一成不變的,然而如果從氣象和氣候變化特徵上來看,每年24個節氣點的溫度、降水和物候等特徵都是差別非常大的,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錢誠同志來研究這個問題,前途大好。 當然既然是「文化遺產」,附加在二十四節氣上的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才是文化遺產的精髓。 本文作者為我所副研究員 魏科,原標題《全球變暖和城鎮化影響二十四節氣的準確度》,已獲授權轉載。如另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