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大吳泥塑是廣東潮州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南宋,盛於清末和民國初年,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形象生動逼真。潮州民間有兩名俗語叫「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翁」談「安」),不僅形容銀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贊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土翁仔」,巧奪天工,美妙絕倫。南宋末年,曾隨父親在江蘇無錫經商並學會了惠山泥塑藝術的福建漳浦人吳靜山,南遷入潮至此定居,以製作泥塑玩具為生,從此此藝代代相傳,至明朝中期初步繁榮。清朝乾隆至清末最為鼎盛,1000餘人口的大吳村就有泥塑藝人400多人,幾乎是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大吳泥塑產品最多的是戲劇人物造型,有一齣戲幾個人物的,有劇中的一兩個主角的。整台戲的稱「大斧批」,一兩個人物的分「文身」和「武景」,即文人或武將中的老中青男女,都包括生旦凈末丑。這些產品,一是供人家廳堂或神像前陳設,稱為「翁仔屏」;一是供社團元宵游燈之用,稱為「花燈」。它們的身高一般在7市寸至12市寸之間,「花燈」則比此高大得多。其次是俗稱「土翁仔」的玩具型泥塑,有各式各樣被稱為「喜童」的兒童人物和各種動物造型。其中的鳥獸類還被做成洞簫式吹得響的,俗叫「土唏胡」。再次是木偶頭像。清朝末年,自古廣泛流傳於潮汕地區的皮影戲(潮人稱「紙影戲」),其泥塑頭像(俗稱「翁仔頭」),全部都是「大吳產」。泥塑產業的興旺,使大吳村泥塑作坊林立,並湧現一批很出名的「字型大小」,如利合、財合、福合、祥合、財記、喜記、榮記、金記、勝記、秀記等40多家。台灣吉特利美術館至今仍珍藏著這些字型大小的300餘件泥塑代表作。搜樓:廣東大吳泥塑吳光讓作品海瑞打嚴嵩:廣東大吳泥塑吳光讓作品泥人博物館藏大吳泥塑作品文字編輯自百度百科資料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