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現如今,出國留學的孩子,早已經不是當初「在國內混不下去」的那撥人了,孩子越優秀,家長越希望他們受到更好的教育。這場從傳統教育中的「逃亡」,其實早已變成了「重生」。出國留學的孩子,上一批是「跟風」 這一批,大概是「逃亡」目前,已經逐漸成為國外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國。留學主角也並不再只是那種,中學成績不好在國內混不下去的「壞孩子」,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績還不錯的學生,在國內能進入一本線內的學生。而這些孩子的家長們,已經不再只限於富人、官員和知識精英,更有普通的工薪階層。制度和現狀的無奈,讓每個人都覺得,換一種體制下成長是為了不讓孩子成為應試教育流水線上的統一零件。根據美國《門戶開放報告2015》顯示,2014/15學年,留美的學生數量達到了304040人。從英國駐華使館簽證中心獲得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英國向學生髮放了67303份長期留學簽證(T4簽證)。而根據澳大利亞教育與培訓部也根據註冊學生人數做了最新統計,截至2015年10月,共有164614名學生在澳求學,占所有國際學生總人數的26.8%。從胡潤《2016留學趨勢特別報告》的數據來看, Top 10留學目的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分列前三位,這與三個國家給出的數目龐大的留學生人數(官方數字)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逃亡的「好孩子」如果不去英國,Elmer應該正在本地一所重點國中里,接受省內30.74萬人的聯考競爭,而浙大接受題山文海的洗禮。孩子的親友,對於他的出國感到震驚。即使,15歲的他比同齡小孩具備很多競爭優勢:在本地最好的國中念書,初一就有遊學英國的經歷。其實,在這波少年留學潮中,留學主角也並不再只是那種,中學成績不好在國內混不下去的「壞孩子」,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績還不錯的學生,在國內能進入一本線內的學生。像Elmer般的優等生還有Gordon,正在英國倫敦一所私立高中念A2的Gordon,國中是在本地民辦國中排名第二的中學念的,他們班上的同學,有一半都打算或已經出國讀高中。能不能出去,不僅靠成績,還得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海外高中普遍沒有獎學金,學生又以選擇寄宿私立學校或者寄宿家庭居多,學費加生活費一般在3-3.5萬英鎊左右。在英國A-Level二年就得55萬人民幣,如果加上大學部,加起來至少投入150萬到200萬。這些小孩未必來自大富大貴的家庭。Gordon有一個在大型投資公司當老總的父親,這點錢自然不成問題。而Elmer的父母只是月入過萬的知識分子家庭,但他們還是咬咬牙,把多年的積蓄掏出來,供兒子一搏。但昂貴的費用,也難以阻擋家庭送小孩到國外的慾望。Elmer的父親Hunter發現,很多不如自己的工薪朋友,一樣不含糊,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父母屬於70后,普遍獨子,掙錢不給孩子用給誰用?另一個,連吃帶住含學費,35萬人民幣,不見得比在國內選擇好學校高多少。送走之後,父母可以全身心放在工作上,兩相一比,也不算高消費。但是要想念比較好的學校,不是有錢就能擺平的,有些高中,入學甚至比考哈佛還難,的孩子們在另一個體制里仍不免激烈競爭。比如著名的伊頓公學,每年從招生不超過四個,16年來只在招收10個學生,但是一年提出申請的有1萬多人。而另一方面,這些異國學校也開始為爭奪優秀的生源打仗。在英國,公立學校不允許招收國際學生的傳統正在被打破。2015年不少公立學校迎來了第一批國際學生,理查德·休伊什高中校長Albert校長說,國際學生的學習成績極為出色,特別是在數學、科學和經濟類科目上,比英國學生更優秀。比學習成績更可貴的是學習態度。他們的學習精神令人吃驚,給英國學生樹立了榜樣。精明的商人甚至瞅准了商機,一家名為Achieve Education的公司,在去年收購了位於英格蘭中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切斯文法學校(Chase Grammar School)。切斯文法學校創立於1879年,多年來一直堅持傳統的英式教育,在英國私立學校中排名前100。收購的直接原因在於投資者看重學校的國際市場。切斯文法學校有300名學生,包括120名國際生,其中40名來自。私立學校的高昂學費並不能阻止這些來自的新富階層。以切斯文法學校為例,學生可以選擇寄宿或走讀兩種方式,其中寄宿學生的學費最高可達每年3.66萬英鎊(約合35.6萬元人民幣),走讀學生的學費最高為每年1.1萬英鎊(約合10.7萬元人民幣),正是符合人想象的「英式貴族學校」。現狀讓人只能選擇逃亡「為了讓您讀全球名校更容易。」這是一家留學中介的廣告。英美等全球前50大學申請的競爭早在十年前就已經白熱化,於是,為日後申請名牌大學做準備,成為早期孩子赴外國讀高中的主要動力。反正最終目的都是前10,那不如早一點去外國讀高中,錄取的幾率會更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出去的原因變得越來越複雜。真正讓Hunter下定決心送兒子出國,卻是一次偶然事件。初三上學期學化學,兒子第一次考試考得很爛,搞得Hunter莫名其妙,兒子Elmer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上課聽不懂。直到Elmer母親到學校開會,謎底才揭開。老師回她:班上小孩都上過補習班,就你小孩沒上,基礎的內容補習班上都講過了。回想起來,Elmer覺得這件事只是一個導火索,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不想讓兒子成為應試教育流水線上的統一零件。Elmer所在的學校規定中午必須睡午覺,他不愛睡,看了會書,老師就讓他罰站。老師講課有時候幽默了一把,大家一陣鬨笑,別人都停了,Elmer還接著笑,老師也罰站,說他影響課堂紀律。「該嚴管的地方不管,不該管的地方瞎管。」Elmer說,這是他最為絕望的地方。「不管以後幹什麼,什麼都要學,這不是浪費人生嗎?」還有的或許不是因為考試,只是不想讓女兒過一種庸常的人生。Amanda的女兒Fern正在紐西蘭一所中學念高二,出國前,她是本地一所知名中學的學生。擔任私企高管的媽媽小日子過得悠哉,常有一種一眼就看到生命盡頭的感覺。如果女兒還在國內,她現在就可以預見未來:考上一所名牌高中,進名牌大學,結婚生子。Amanda說,她不想女兒跟她走一樣的人生。其實,Gordon一開始從未想過出國。初三模擬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按照慣例,肯定會被保送推薦到本地的前三讀高中。但在最後時刻,他被刷了下來。老師的解釋是:你初二動了手術,沒上體育課,沒體育成績就沒法推薦。但父親Maxwell打聽下來的原因可能是,在推薦前沒有跟老師「走動走動」。父親Maxwell雖然身家過億,但不愛走後門這一套。Gordon心一橫,如果能考上前三就上,考不上就去美國,結果沒發揮好,就考了個市重點。以前父親Maxwell總還覺得可以跟體制抗衡,但是慢慢發現,體制可以對抗,但無法對抗的是生活本身。「霧霾,食品安全,社會規則,大人還可以勉強忍受,小孩子怎麼可以?」Maxwell曾一度有過移民的想法,但這意味著要放棄國內的事業和朋友,他放不下,那就先早點送小孩出去吧。從逃亡變成重生在Gordon剛在英國讀GCSE,第一年回來的時候,Maxwell差點沒認出來是誰,因為兒子晒成了個黑人。父親問,是學習不好被罰曬太陽了嗎?兒子答,打棒球打的。讓父親吃驚的是,從小不愛運動的Gordon現在幾乎成了一個運動達人:網球、游泳、擊劍、賽馬樣樣都通。雖然只是學校棒球隊的替補,但每次比賽,教練還是會讓他上場打一會。即便發揮糟糕,教練也總是鼓勵:Gordon,你打得很棒,加油。「別人的鼓勵很容易有成就感,當一個人有了成就感之後,才會成為興趣。」父親Maxwell努力回想,Gordon從小的愛好乏善可陳,書法可以算是一個,那還是父母逼迫之下的產物。有大把時間運動,全拜英國中學GCSE制度所賜:平時有體育課,也可以選修體育學課,平時課業壓力也沒有國內大。一個學期有主修課也有選修課,選修課任選三門即可,不喜歡歷史,可以選戲劇,不喜歡戲劇,可以選藝術。如何融入外國文化,對於小留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如今已經在倫敦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的Clement,是2008年來英國念高中的。剛來英國之初,最頭痛的就是如何融入英國文化之中。國際學生基本上玩在一塊,很少主動會跟英國本土學生聊天,半年之後,發現英國社會文化很自由,才慢慢走出這一步。還有一開始課上都不敢發言,生怕老師批評,後來能回答的時候就回答,老師也會慢慢喜歡你。Sandra邁出這一步的方式靠的是寄宿家庭,跟英國家庭的小孩同吃同住,跟白人玩,也跟黑人混,暑假的時候還把英國同學帶到。Sandra是初三那年去英國的,今年念AS。因為個子不高,以前很不自信,去了英國之後,不僅參加了排球校隊,還幫助校隊在倫敦地區的比賽中拿到了前三。今年暑假回來,Sandra參加了國中同學聚會,Todd問她跟同學聊得怎麼樣,她就說了一句話:我跟她們不在一個頻道上。「同學老是在比較成績,我關心以後想做什麼,學生會會長如何競選,Spring Ball如何安排。」觀察女兒Sandra這幾年在美國接受的教育,Todd感觸頗深:「美國學校里教的和社會中考察的是一致的,而的中學教育是說一套,做一套!」Todd發現,道德品質和主流價值觀的熏陶其實貫穿著英國的教育體系,但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英國的思想教育讓孩子非常願意接受。「在,教室里教你要遵守交通法規、尊老愛幼、真誠誠信,但你出門不會這樣做。到社會上只要不犯罪就行,爾虞我詐又怎麼樣?」Todd認為,教的和做的有極大反差,而在英國,學校里教孩子要誠信,社會生活中也有個人的誠信記錄與之匹配,一旦違反規則、不誠信,整個社會系統都會有反映,違規者要在付出實在的代價。Todd相信,沒有人天生就有社會責任感,天生懂得要為社會大多數人利益服務,而英國的教育體系用緊密聯繫的學校教學和社會實踐教會孩子這一點。「在教育體系裡面,我們的孩子暑期里玩命地上補習班、玩命做題,教出來以後就做題特別棒,收拾家務、孝敬父母都不會,你還讓他去愛國、有社會責任感?」還有兩年,Stanley就要高中畢業了,他的目標是英國最好的大學牛津大學。在英國待久了,再回到本地,覺得這裡就是一個傳統的城市,沒有任何國際化的感覺。至於未來,他說等讀完研究所后再選擇。精英階層小孩的離開,可能是這批逃亡大軍中最引人矚目的。上一批留學的人是跟風,盲目而無知;這一批的留學,卻是逃亡。不管是精英階層,還是工薪階層,不管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這種逃亡,是逃避無法改變的教育體制,是逃避社會壞境,是逃避殘酷競爭;但也是逃向寬鬆自由的社會壞境,逃向全球TOP 100大學,逃向人生的新生。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