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摘 要 :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八世》中,成功塑造了主人公形象 。作者基於新教立場進行題材取捨,寫亨利八世的前兩次婚姻與他在政治上是如何用人,以及最後他識別賢愚的智慧和方法。該劇也表明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背後的基督教歷史觀和他基督教精神產生的原因、體現內容與形式,表明作者擁戴女王,對君王的衷心和對當時制度改革支持的政治立場。該劇雖非莎翁典型的歷史劇,但具有獨特的地位、價值和特色,基本實現了作者的創作初衷。關鍵詞 :亨利八世;改革;擁戴;基督教;歷史觀1 基於基督教立場的題材取捨1.1 歷史上的亨利八世當時的英國已經逐漸從一個歐洲偏遠蠻荒的小國發展成為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為自己的長子亞瑟迎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費迪南德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之女)為妻。1502 年亞瑟因病去世,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亨利七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凱瑟琳 ,想將她嫁給次子———亞瑟的弟弟亨利,但是沒想到日後卻引來亨利八世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從中併發了宗教改革問題。1.2 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亨利八世莎士比亞如此寫作應該是讚揚和支持這種做法的,他塑造的亨利八世形象雖然不是最典型的,沒有前期創作的歷史劇中的樂觀明朗歡快,也沒有中期的陰鬱,而是帶有對生活上一定的美麗幻想和期待和解、和平的思想。莎士比亞寫到亨利八世成功的解脫了教會的桎梏 ,但是並不是脫韁的野馬,反而是更好的控制了當時的帝國,為日後的國家人民帶來福音。而莎士比亞創作歷史劇,描寫君王時正是帶著這樣一種希望與美好的理想來詮釋自己的作品。歷史上的亨利八世其實是聰明過人 、勤奮好學,但性情乖戾、狡詐多疑的。但莎士比亞在創作中並未完全把所有性格都表現出來,比如不能不說到其實是由之前的第一次婚姻為其導火索,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最後引發成宗教法案問題 。而莎士比亞沒有寫亨利八世太多負面的東西,他從歷史史實中拿捏有當, 進行了取捨 ,塑造了筆下機靈聰明,大膽採用意見,擅於用人的亨利八世人物形象,而且讓讀者從另一角度佷容易接受亨利這樣的抉擇。但是歷史上亨利八世的政策和結果常常有類似的反諷意味:他鼓勵人文主義研究,但也處死了幾位傑出的英國人文學家。著名人文主義學者托馬斯•莫爾,《烏托邦》一書的作者,1535年被處死。他一心想確保王室延續 ,但卻只留下了一個年輕的兒子(繼位后不到16 歲就去世了)和兩個宗教信仰對立的女兒(都沒有子嗣);國家的權力擴大了,然而中產階級對政治的參與度(在亨利死後)也加強了;亨利成功的參與了歐洲大陸上的政治外交 ,然而卻為此耗盡了國庫,給以後繼位的英國君主帶來了麻煩。其中在文學角度中 ,《亨利八世》和莎士比亞的其他英國歷史劇有兩點重要差異。首先,在寫以前的幾個英國君王時,雖不都是從登基開始 ,但都寫到統治結束為止;唯獨對亨利八世他只寫了他在位時期的一個片段。當然, 那也是英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個時期 ———英國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發生於此時。其次,在 1612 年創作《亨利八世》這部歷史劇時,莎士比亞已看到人文主義的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便從寫悲劇轉而為寫傳奇劇,從揭露批判現實社會的黑暗轉向寫夢幻世界。因此,這一時期稱為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時期。這時期, 他的作品往往通過神話式的幻想,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解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作品貫穿著寬恕、和解的精神 ,沒有前期的歡樂,也沒有中期的陰鬱,而是充滿美麗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調濃郁。而日後的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也被莎士比亞深深愛戴, 寫這部劇作更是明確了他對女王的衷心和敬佩 。2 人文主義背後的基督教歷史題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政治思想:主張改革,抑制貴族和教會勢力 ,反對社會動亂和封建內戰,主張重用有才能的新貴,反對資產階級的個人野心和對權力的貪慾。主張開明君主統治 ,對內能使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則能戰勝敵國 ,維護民族與國家的獨立。莎士比亞在創作《亨利八世》時,並沒有批評亨利八世對凱瑟琳王后的拋棄 ,而是美化了亨利八世與第二個王后安妮·博林的婚姻,為後來歌頌伊麗莎白女王做了鋪墊 。從中可以了解到莎士比亞在創作歷史劇時所體現出的積極的基督教歷史觀。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基督教意識的歷史觀,其人文主義思想中也具有基督教文化內涵的根源。2.1 基督教精神產生的外在和內在因素莎士比亞創作的語境與基督教文化緊密相連 ,在莎士比亞時代,以知識與理性為特徵的人文主義運動和以信仰與救贖為特徵的宗教改革運動同在。在《亨利八世》劇作中,一方面是人性的解放與自我意識的覺醒 ,而另一方面,基督教的自然觀、歷史觀與倫理道德觀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例如亨利八世的性格在劇作中並沒有十分突出和明顯,在政治決策上也是大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體現了知識和理性的一面;而描寫到亨利八世為了自己的婚姻,而反對當時的宗教制度則對應了基督教精神中的信仰與救贖這兩個特徵。在英國,文藝復興運動就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現的 ,更與基督教文化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聯繫。在作為英國人文主義思想審美觀的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基督教意識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2.2 基督教精神在形式上的體現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化有不同的呈現形態,有義大利人文主義、基督教人文主義、蒙田式懷疑論人文主義等。但無論何種呈現形態的人文主義,都與基督教文化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相比其他呈現形態的人文主義,其深刻與偉大主要體現在對人的理解上,而不是在與傳統文化的決絕上。莎士比亞繼承和發展了基督教文化中的超越性,來遏止因人的解放而帶來的自我膨脹與人慾泛濫。在劇作中,通過描寫亨利八世厭倦自己的婚姻過渡到宗教改革與自立門戶,這些一系列的形式都體現了相信、盼望、愛神、愛神的基督教精神。由於上述原因,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基督教意識,基督教文化構成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一個重要向度,在藝術形式上也繼承了基督教的經典。2.3 基督教精神在內容上的體現在生存方式的選擇上 ,莎士比亞戲劇明顯體現出對基督教文化的眷戀,具體呈現為對人文主義理想的虛幻性憧憬,濃厚的原罪感 、受難意識、懺悔意識,以及對超驗意義層面上的寬恕 、仁慈、博愛等人道主義精神的推崇,對以神創論為基礎的君權神授觀念的強調等。如亨利為了自己失望的婚姻而要反對當時的羅馬教廷,他希望自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在劇作中的一幕描寫體現了作者人文主義理想的憧憬 ,但是同時也有拋棄糟糠之妻的原罪感;在對人的存在意義的理解上 ,莎士比亞悲劇表明,人的存在正是在對悲劇性處境的抗拒中走向對形而上終極意義的呼喚,使人的有限性得以超越與提升。信仰是一種相信,但卻不是一般的相信 ,而是「特別」的相信。這個「特別」就在於:不僅該相信是當事人努力建立起來的,而且還被當事人當作在世的基本依憑。我認為莎士比亞筆下性格並不十分鮮明的亨利八世他也是有信仰的 ,他雖然很多事情都是採取臣子的意見,好像沒有什麼主張 ,但是他知道誰的該聽 ,誰的不可以採納,直到他處決自己的第一任紅衣主教和發起宗教改革運動。2.4 蘊含在莎士比亞歷史觀中的基督教意識體現在莎士比亞歷史劇在思想內涵上汲取了基督教文化的精華,莎士比亞戲劇精湛完美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是莎士比亞創造性的產物,但與繼承基督教文化藝術的精髓也是分不開的 。莎士比亞戲劇與基督教一樣,都關注人的終極存在意義。從莎士比亞中後期作品《亨利八世》中我們可以看到,儘管他仍然揭示人性中的罪惡,仍然建構現世中的道德圖景,但其重心卻是思考人的終極存在意義 ,即「生存還是毀滅,哪一種更高貴」的問題。3 《亨利八世》在莎翁歷史劇中的地位3.1 非典型的歷史劇,但具有獨特的地位、價值和特色莎士比亞創作《亨利八世》顯示了他非同凡響的藝術天才和對國家命運的強烈關注 。亨利八世是一個複雜的人物,莎士比亞選取了亨利八世與第一個王后凱瑟琳離婚前後到與安妮 ·波琳結婚、伊麗莎白誕生這幾年的史實為線索,著重描寫了亨利八世處理各種問題的政策,即擺脫羅馬教廷,打擊舊貴族,重用有才能的人, 同時也毫不容情地打擊那些貪贓枉法的有功之臣,加強王權同議會的關係。這一切都是為了鞏固王權。莎士比亞通過對伊麗莎白誕生的描寫表明了他對伊麗莎白盛世的深深懷念 ,同時也藉助於這種回憶希望英國的新王詹姆斯一世也能象伊麗莎白一世那樣為國家帶來和平 、安定 ,為人民帶來富裕和幸福, 儘管這是莎士比亞的政治幻想 ,但從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亞在退出英國舞台之前, 最後一次為時代而呼喊嗎?這部劇本顯示了一位偉大藝術家的氣質。英國文藝復興時代戲劇史表明這樣的歷史劇除莎士比亞是沒有人能夠創作出來的。《亨利八世》為莎士比亞一生創作的「落日餘暉」 。3.2 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劇作中只花少量筆數來描寫亨利八世的生平 ,雖然只描寫了他全部生涯中的一個片段, 但是卻一點也不簡單。不是作者無話可說,而是簡單又經典,扼要的表達了所有的思想。正逢那年發生改革,可喜可賀,經常改革更新完善其實對一個國家是有益的,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又怎麼會不知道,他應該也是很支持很贊同的,一個要求離婚的請求片段,一個不肯放棄自己想法的男人,一個與陳規權利對抗到底的君王 ,這些正是莎士比亞在創作亨利八世這個人物形象時想要告訴我們的嗎? 如果只有這些那就遠遠不夠,這些只是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而真正讓我們看見的是之後的國家大事,看見他的信仰對自己國家的愛戴和美好希望,更是在塑造人物時極大的採取正面角度,讓我們並沒有討厭亨利八世這個人物形象,雖然不像塑造亨利四世那樣的大用心思,並沒有和亨利四世一樣走理想的君王路線,雖然有一點小瑕疵,但是正因為第三創作時期的莎士比亞思想上的轉變與成熟 ,更能成熟坦然的創作,讓我們感覺到他的精神。這與莎士比亞的信念和他的基督教式歷史觀價值觀是分不開的。參考文獻 [ 1] 卓新平.基督教文化百問[ M] .北京:今日出版社, 1995.[ 2] 肖四新.莎士比亞悲劇的宗教解讀[ 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5).[ 3] 賈海清, 劉冰若.論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觀[ J] .齊魯藝苑, 1999,(3):44-46.[ 4] 徐克勤.莎士比亞歷史劇初探[ J]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3,(5):78-81.中世紀史實資料打賞公號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