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成立於1967年的TVB(香港無線電視台)將要迎來50歲生日,而三色台也因此在今年推出了《再創世紀》等一系列的重磅製作,希望能夠借50周年台慶的際遇,走出多年來萎靡不振的局面。然而包括《使徒行者2》在內的一系列劇作,都不如預期的表現,似乎也成為了香港電視劇這十多年來式微的縮影。《使徒行者2》很多從上世紀90年代甚至更早開始,就觀看各類電視劇的觀眾,也忽然發現,在十餘年前曾經長期霸佔各大電視劇頻道的TVB時裝劇和古裝劇,如今已經悄無聲息地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正如同如今已然了無痕迹的台灣電視劇,以及新加坡電視劇那樣——甚至,在可見的將來,似乎也看不到無線電視台重新崛起的希望。相較於1980年代的起飛,1990年代的春風得意,如今的三色台,在內地觀眾心中,已經不再是能夠打造很多精品電視劇的象徵。很多內地的觀眾,是通過《義不容情》《大時代》《笑看風雲》這些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香港家族倫理劇,了解到TVB的。也有不少內地觀眾,是通過《刑事偵緝檔案》《壹號皇庭》《妙手仁心》以及《陀槍師姐》等系列劇,認識到無線台的。當然,還有很多武俠迷,是通過古天樂、李若彤主演的《神鵰俠侶》,或者通過黃日華、陳浩民的《天龍八部》,獲悉了這家香港電視台的存在。可以說,無線電視台的劇集,伴隨了很多80后觀眾的少年和青年時代。而那段時期,也確實就是無線電視台最黃金的歲月——無線電視台,始於60年代,起於70年代,興於80年代,盛於90年代,衰於00年代。《刑事偵輯檔案》TVB,乃至於整個香港影視劇行業的興與盛,其實也是多年歷史積澱之下的成果,尤其,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直至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眾多優秀的內地演員紛紛來到香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風雲際會之下,令香江之畔,成為彙集最優秀演員的所在。胡蝶演藝生涯的最後歲月便是在這裡度過的,著名的長城三公主(夏夢、石慧、陳思思)也在那個時期,先後從江南水鄉來到了香港島,給這個彈丸之地注入了靈氣,嚴華和紅薇這對民國晚期的當紅小生花旦夫婦亦是如此,而他們的兩個兒子便是秦沛和姜大衛。加之關海山(廣州人)、鮑方(南昌人)、谷峰(上海人)、李香琴(順德人)、胡楓(廣州人)、陳鴻烈(上海人)、岳華(上海人)等TVB冬粉們決不會陌生的老一輩知名演員,那時的香港,從內地獲得的優質影視資源,可謂不可勝數。而這甚至還遠遠不是香港影視圈從內地受惠的全部,因為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香港影視圈依舊受惠於內地的影視人才,以多年來TVB,甚至已經倒閉的ATV著名花旦為例,1959年出生的劉雪華是北京人,1963年出生的謝寧是廣州人,1974年出生的楊恭如是上海人,1980年出生的葉璇是杭州人,而1982年出生的陳法拉則是成都人。可以說,香港電影電視的黃金時期,幾乎就是依託著一撥又一撥的內地影視人才,而得以實現的。因而無線電視台,乃至於整個香港影視業的衰落,幾乎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他們的興起本身,就更多是一種適逢其會的結果,一方面,依託著民國時期就已經是電影行業重心的上海和江浙地區,以及迄今為止依舊人數眾多的香港上海人社區;一方面,又依託著整個粵語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用自己的影視人才,在為香港影視圈輸血;當然,還有來自全國其他地區的影視人才,都陸陸續續地前往香江之畔。當內地的影視行業足夠發達,市場份額足夠龐大之後,香港在特定時期產生的吸引力就此一落千丈,實屬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不僅僅香港如此,包括台灣地區的電視劇產業,直到上世紀末,都曾經一度吸引很多優秀的內地演員進行「友情出演」。比如說,在張智霖、朱茵的1994版《射鵰英雄傳》里,著名粵劇大師蔣文端參與了演出,飾演的角色是戲份很少的瑛姑;在古天樂、李若彤的1995版《神鵰俠侶》里,內地的知名演員張延也參與了演出,得到的角色只是在該劇第一集里出場的何沅君;在呂頌賢主演的1996版《笑傲江湖》里,年輕的內地著名演員何美鈿,也只能飾演該劇的女三號儀琳;而在此後楊佩佩的兩部台灣版《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里,更是起用了包括陳紅在內的大量內地頂級演員,去充任配角。這樣的日子,對於如今內地這批專業能力甚至外形都無法超越前輩的年輕演員來說,恐怕是難以想象的吧。《神鵰俠侶》張延(右)《笑傲江湖》何美鈿《射鵰英雄傳》蔣文瑞當香港以及台灣地區對內地演員的吸引力不再之際,TVB也恐怕再也不會那麼「好彩」,能夠再次得到外部的輸血,以維繫90年代的黃金盛世了,他們因此只能將目光轉向諸如溫哥華這樣的海外華人社區,期待能夠維繫搖搖欲墜的局面。不過顯而易見的是,整個加拿大的華人人口,相比於10多億人口的內地,在影視人才資源上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從上世紀80年代的興起直至90年代的盛世,TVB所依託的是幾代內地影視人才的四世同堂,而這些老演員的藝術經驗甚至是人生閱歷,都不是如今越來越速成的TVB藝員培訓班所能夠相提並論的。「蝦叔」關海山出身粵劇世家,而「掃地僧」鮑方,則從抗日戰爭開始,就登台表演愛國話劇了,著名女演員李香琴則和蝦叔一樣,是粵劇出身;在內地觀眾並不陌生的倫理大劇《義不容情》里,飾演老律師朱小山的著名演員鄭君綿,不僅演話劇,還做電台播音,甚至作為歌手都有過不小的名氣......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演員在登上大小熒幕之前,都有豐富的舞台劇,或者傳統劇種演出經驗,這種紮實的表演功底,也是不少年輕演員所欠缺的。《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李香琴(中)老一輩香港演藝人的豐富人生閱歷,則更為他們奉獻出優秀表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畢竟人生就是最大的舞台。不少上了年紀的資深演員,都經歷過抗日戰爭的歲月,那種整個民族都蒙受屈辱的痛楚,他們是最能夠真切體會到的;同樣的,在港英當局治下,華人在社會上低人一等的地位處境,也決非年輕一代缺乏閱歷的演員(甚至是香港社會)所能夠體會到的;而香港經濟飛速發展的那段歲月,相信也同樣深深地鐫刻在這些演員的心中。試問沒有這些閱歷的人,又如何能演繹出那種風雲縱橫、蕩氣迴腸的人生?!又如何能夠懂得,民族精神對於他們來說,意味的是什麼?葉振棠的《萬里長城永不倒》,或者是「阿姐」汪明荃的《勇敢的人》,其壯懷激烈、奮發圖強之處,實是令人動容,這種發自內心的民族情感,恰恰是很多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電視劇,能夠在內地觀眾之間引起強烈共鳴的所在——無論是80年代的《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還是90年代的《黃浦傾情》《刀馬旦》《新上海灘》,以及其他眾多的民國劇,都可以說展現了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里,青年愛國志士們的民族情懷。當然,有些並不屬於無線電視台的作品,比如如今已經歇業的亞視,曾經推出過由甄子丹和萬綺雯主演的《精武門》,更是在一代內地觀眾心中,留下過刻骨銘心的回憶。然而事實上,在進入90年代中後期之後,香港電視劇就越來越少見如此蕩氣迴腸的作品了,香港的影視人在拍攝作品的時候,似乎也越來越將視角局限在香港一地,說是道非,那種曾經壯麗而恢宏,能夠在觀眾心中普遍激起共鳴的東西,隨著年輕一代的閱歷缺失,而逐漸地煙消雲散。《倚天屠龍記》佘詩曼那些極具古典美的東西,也隨著這種風氣的蔓延而逐漸成為往事。自從2001年吳啟華、黎姿和佘詩曼主演的《倚天屠龍記》之後,無線電視台再也沒有推出過任何一部新的金庸劇,便是其中的明證。與此同時,香港影視圈對於很多傳統文學題材,或者是民間傳說素材的挖掘,也開始不再積極了——早已倒閉的佳藝電視台曾經在內地著名的1987版紅樓夢之前很多年,就推出過第一部電視劇版的紅樓夢,而西遊記、三國、包青天和封神榜之類的題材,也先後被TVB和ATV翻拍過,直至本世紀初,三色台還先後翻出過《再生緣》以及《帝女花》這樣的優秀作品,然而如今,只能說「風流只被雨打風吹去」了。無線的衰落令人扼腕,然而或許從很早以前開始,這一切就已經不可避免。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