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南海北部的海底有一大片高速堆積體,它的堆積物來自哪裡、又是如何堆積的、堆積體的具體情況如何,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記者4日從大洋協會辦公室獲悉,「蛟龍」號3日在南海東沙東南部調查區進行第二航段第5次下潛(總第138潛次),帶著科學家下潛此處一探奧秘。海洋大學教授徐景平是此次搭乘「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海底奇特的景觀讓首次下潛的他印象深刻。徐景平介紹說,「蛟龍」號抵達預定深度后,幾乎沒有發現海洋生物。隨著「蛟龍」號一路爬坡作業,下潛深度不斷降低,生物種類明顯增多,觀察到了海參、海綿及許多魚類等海洋生物。「本潛次的主要工作是側掃、取樣、觀察。」徐景平表示,海底作業期間,「蛟龍」號對東沙東南部海底水道進行了系統的測深側掃、精準海底沉積物取樣和近底觀察工作,獲取的數據和樣品對於開展深海高速堆積區物源,沉積物輸運、沉積過程和機制以及本地區的沉積物穩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最大下潛深度2540米,其中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21分鐘,獲得了1.8公里高精度測深側掃調查數據,獲取了10管短柱狀沉積物樣品、16升近底海水、1隻海星、2隻海甲蝦。本次下潛繼續開展了第二輪實習潛航員獨立主駕駛訓練,實習潛航員趙晟婭此次獨立擔任主駕駛。(記者陳瑜)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科技前沿大師談」)。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