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一口熟悉的味道,值得用一輩子去守候。…… 浙江衛視《食爽行天下》到北京做美食節目,一下飛機,就打車奔向一個路邊三輪車攤,小嶽嶽看到上百人的隊伍,都在等一隻醬肘子和豬蹄,他忍不住拽住一個從河北保定專程趕來的吃貨問——「河北都沒有個豬嗎?!」幾平米的小攤前竟然排了上百人豬肉嘛,菜市場有的是,但能把肘子和豬蹄做出純正老北京味道的,在小城眼裡,只有這個三輪車的主人,人稱「翠微大爺」的徐文堂。 17歲那年,徐文堂離開山東老家,隻身一人跑到北京投奔親戚,正是年輕氣盛,想闖天地的年紀。他在老字號天福樓找了份工,做醬肉,拜的師傅是烹飪界「四大名旦」之一黃紹清。當時他沒想到,廚房的門,一進就是一輩子。 年輕人,都不滿足於只學一招一式,一個廚師,只會一道醬肉?怎麼行!1954年,徐文堂進入北京301醫院做烹飪工作不久,就跑去學習了魯菜和川菜,練就一身技藝。8年後,他又調回到301醫院的南樓營養室,給國家領導人開菜單,其中就包括鄧小平。他寫了一長串菜名,但鄧小平住院檢查期間,只認他做的醬肘子,在飯里澆點肉汁,每次都把飯吃個精光。他開始慢慢領悟:一道菜做到極致,是宗師;什麼菜都會做,是廚師。 從醫院退休后,徐文堂就在家待著。偶爾醬幾隻肘子和豬蹄給家人,結果鄰居紛紛聞香而來,來討一口肉吃。吃過的人都勸他出山,「您這手藝,可惜咯。」 醬肉,本來就是北京老百姓的家常菜,但是到了90年代末,正宗的味道越來越少。徐文堂沒打算賺錢,反正閑著沒事,不如就做一些給鄰居解解饞吧。一開始他也不為掙錢,只圖個樂呵。「既然要做,就不容不得半點馬虎。」別看大爺上了年紀,可是個完美主義者。每天凌晨三點多起床,騎上三輪車,跑到4公裡外的岳各庄菜場,只為買到上好的新鮮豬蹄,後來卻改了——只用進口豬蹄了。「這樣的豬蹄肉質豐富,膠原蛋白多。」他深知,一道菜的口味只取決於兩點:用心和真材實料。「哪怕是肘子和豬蹄上的雜毛,也得一根一根刮乾淨咯。色香味,色得排第一。」說起老爺子的獨門原創法,他整個眼睛都亮了。「我會一邊用風扇吹,使毛孔張開,一邊用火槍烤,這樣豬肘子每一個毛孔都能清除得乾乾淨淨。」 「做豬蹄急不得,得先把肘子焯水去腥,再放入老湯中,浸制一夜,腌制入味。這老湯也得講究哇,山奈、花椒大料、肉蔻、白芷、肉桂......倒入老抽和生抽,調色調味。這準備工作才做好。」 第二天四點多,才開火醬制,咕嚕嚕,煮上三個半小時。煮好后擱置一夜,軟爛脫骨,綿綿的,卻肥而不膩。皮連著筋,筋帶著肉,肉汁飽滿嚼在口裡,香氣四溢……同時,他將傳統的燉制方式也做了改良,把豬蹄和肘子放在一起燉,肘子燉出油脂的同時,會吸收豬蹄的膠質;肘子的油脂,又會被稍瘦的豬蹄所吸收。肥瘦互補,爛而沒有脫骨,肥而不會生膩。「嗯!就是這個味道!」幾十年不變的老北京舌頭,這口感他忘不了。這樣精心做出來的肘子和豬蹄,每天不能多做,只能做十幾隻。第二天下午三點,徐文堂裝滿兩大盆醬肉,戴一副黑框老花眼鏡,圍著圍裙,戴著袖頭,不像廚師,更像個老知識分子。他慢悠悠騎著三輪車,到海淀區西翠路3號院門口擺攤。打一開始,原本光顧的人不多。為什麼?徐文堂規矩太多——他只認排隊不認人,而且一人只能買一隻。大媽:真有這麼好吃?多一隻都不賣?可奇怪的是,凡是買過他豬蹄的都成了回頭客。老爺子拿起筷子,戳一隻肘子,再戳一隻豬蹄,稱重,分裝進塑料袋,動作嫻熟麻利。時間久了,客人和大爺都像自家人一般,接過袋子總會叮囑一句:「天冷,多穿點吶。」徐老笑呵呵點頭,「嗯,來點湯吧,蘸著湯好吃!」雖然每次只能買一個,但是賣肉送湯,叮嚀囑咐的,這是他眼裡的人情味。慢慢地,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我還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豬蹄。」「給我來一個。」「我也來一份......」「多來點湯。」到後來只要老爺子一出攤,就被瞬間搶購一空。他從沒給自己想店名,客人們為了好認,於是就叫「老頭豬蹄」,還根據擺攤的地名,就地給他取了一個名號——「翠微大爺」。因為經常有人跑了半個北京城來,撲了空。 老人家覺得又高興,又過意不去,於是就越用心。聲名遠播之後,每天西翠路上都有近百號人排隊,有人早上九點就來了,一站就是6小時。有年除夕,一個老客還從瀋陽打飛的趕來。為的,都是嘗一口他做的醬肘子和豬蹄。老爺子看自己做的東西這麼多人愛吃,就決定多做點兒,裝豬肘子豬蹄的兩小盆,變成了四大盆。為了讓大家減少排隊時間,從下午三點改到十二點開賣,每人可以買四隻,但再多了便不賣。可每次還是不到半個小時,就全部售罄。徐文堂沒料到做的醬肉那麼受歡迎,不禁回想起17歲來北京學醬肉的自己:一輩子在鍋鏟間翻炒過去,最後還是回到了原點。萬劍歸宗,而醬肘子和豬蹄,就是他的宗。 買到的顧客,第一時間給家人打電話報喜,「今天可算排到了!」但更多的人排幾個小時,啥也沒嘗到,為了安慰這些客人,徐文堂就把剩下的底湯免費送,雖然裡面沒有一絲肉,但他們一個個如獲至寶,準備回去燉點白菜豆腐,嘗嘗肉湯也好。 再晚點來的顧客,連領湯的份兒都沒了。徐文堂收攤時,總是跟大家作揖道歉,連連說:「對不起,沒有了,明兒再來吧!」可誰都不敢保證,明天就一定能排隊買到。因為他只看隊,不看人,明星來吃,照樣排隊。 這是這樣一個三輪車小攤子,吸引了央視記者來報道。讓明星願意打飛的過來求一塊肉吃。小嶽嶽和「好舌頭」華少都淪陷在攤前,「完全想象不到,能有這麼好吃!」吃完小嶽嶽還不忘給師傅郭德綱打包一份。有人從中看到了商機,來找徐文堂談合作,希望一起開連鎖分店,並重金購買秘方,他都一概婉拒,「年齡大了,不想折騰,樸實點好。」但是,如果是普通百姓來問,怎麼才能燒出好吃的醬肉?他反而會耐心傳授,連放什麼香料都一一相告。徐大爺覺得,醬貨,本來就來自民間,讓它回到千家萬戶,才是最好的傳承。 不少人回家依法炮製,但就是燒不出他的味道,徐文堂笑呵呵不語。「好舌頭」華少去廚房探秘后,感嘆了一句:「沒有人那麼講究的做豬蹄了。」講究也是一種功夫,而所有的功夫,其實都是時間。 時間成就好味道,但時間也不饒人。今年84歲的徐大爺,已經擺了17年攤,客人經常說,那麼好賣,多做點吧!他無奈,「一個人,做不出來啊。」 這一切,他的小兒子徐殿軍都看在眼裡。一開始,他對做肘子和豬蹄是拒絕的,後來被老父親影響,也接下了這門手藝。徐殿軍看客人喜歡吃自己醬的肘子,也有了成就感可是他對兒子也很嚴格,底湯灑出一點,老爺子也會很生氣,「你要是注意一點,門口的人就能多領一份。」再後來,徐文堂的孫子也加入進來,每天幫忙老人推車,搬東西,賣肉,盛湯。他說,「沒別的,就是想做點靠譜的事兒。」84歲的徐文堂終於還是騎不動車了,戶外擺攤,四季受自然因素影響也大。90后的外孫女兒為老爺子在附近永定路租下一間店鋪,還給老爺子的豬肘子搞起了o2o。如今,豬蹄幫也開始嘗試互聯網化,開通了團購,客人可以提前一天預約,當天到店不用排隊就能直接取貨,一隻醬肘子和醬豬蹄,承載了一家三人以及一座城市的記憶。還是老規矩,每天12點開賣,賣完即止。即使時光再怎麼變化,老爺子家的店門口,依然每天排長龍,隊伍里新老顧客都有,全憑口口相傳。客人說,反正你們上哪兒賣,我上哪兒買。時代變了,老頭豬蹄也在改變,唯一不變的,還是北京老味道。徐大爺最開心的是,一家三代,在用心醬一隻肘子和豬蹄,他知道,這門手藝,丟不了。小城想起《舌尖上的》總導演陳曉卿說過一段話: 「大隱於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東奔西走,只為吃口熱乎的;一個人的飯館,每個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南來北往,至味只在人與人之間。」圖片來自Google,Gif截圖來自《食爽行天下》版權歸拍攝者所有 「這廚房門啊,一進就是一輩子。」在這個快節奏的大時代,一口熟悉的味道,裝進的可能是所有人都忘不了的溫暖記憶。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