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微展覽親愛的小夥伴們,本期微展覽要向大家介紹的展品,陳列於海戰博物館陳列樓一樓第一展廳,它可是《鴉片戰爭》陳列展覽中懸挂的第一幅人物畫像!WHO IS HE?他是誰?畫上這位身穿鎧甲、手扶頭盔、巍然屹立的人是誰?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這位大咖頭銜實在太多!來瞧瞧他的「名片」吧!1899年,克倫威爾三百年生辰之際,英國議員發起為克倫威爾鑄銅像的活動,今天這尊銅像還屹立在威斯敏斯特宮前,比好多國王銅像還要雄偉。1899年在威斯敏斯特宮外建造的克倫威爾雕像2004年,克倫威爾還入選BBC評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第10名。1599年克倫威爾生於英國劍橋郡肯丁頓。1617年克倫威爾就讀於劍橋大學的西德尼蘇薩克斯學院,信奉清教思想。不過因為老爸去世,他僅讀了一年就輟學了。1618年在四大法律會館之一的林肯法律會館學習。圖為林肯法律會館。順帶說一句,清末民初傑出的外交家、法學家的伍廷芳也曾在這裡接受法律教育並獲得Barrister頭銜喲!如今的林肯法律會館英國內戰開始,克倫威爾站在議會革命陣營方面,統率「鐵騎軍」屢建戰功。鐵騎軍最大的優點就是紀律嚴明,這個綽號(Ironside)是魯普特親王送給克倫威爾的,後來成了他部隊的稱號。「鐵騎」不是指士兵穿的鐵甲,而是指他們的堅定頑強。克倫威爾率領騎兵加入議會軍,並在馬斯頓荒原之戰中大敗王軍。馬斯頓荒原戰役1645年克倫威爾統率「新模範軍」,在納西比戰役中大敗王軍。克倫威爾在納西比戰役中1645年納西比戰役中「新模範軍」火槍手的裝備克倫威爾以議會和軍隊的名義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國。同年遠征愛爾蘭。把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1653年克倫威爾建立軍事獨裁統治,自任"護國公"。克倫威爾驅散議會,自任「護國公」上方是克倫威爾在1653年成為護國公之前的簽名,簽的是Oliver Cromwell。下方是他成為護國公后的簽名,Oliver P,代表Oliver Protector,即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原本是為了反抗國王的專制統治而參加革命,掌握政權后卻同樣變得獨裁專制,可見他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RELATIONSHIP克倫威爾在英國再牛,那也只是歪果仁的事兒,怎麼到咱們《鴉片戰爭》陳列里來了呢?參觀過《鴉片戰爭》展覽的朋友都知道,展覽第一部分,講的是鴉片戰爭前的中西世界,而且講述手法很巧妙,左邊講西方世界,右邊講大清,明顯的中西對比,一目了然。其中這第一部分的第一節,主題是「資產階級革命VS封建王朝更替」。沒觀看過《鴉片戰爭》展覽的朋友可以通過線上虛擬展覽感受一下插播「廣告」~就可以立刻開啟《鴉片戰爭》陳列虛擬漫遊之旅喲!這位克倫威爾先生畫像,作為展覽第一部分第一章節的第一幅畫像,坐鎮於展覽起點的左側,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重要代表人物的身份,為這場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作證」。我克倫威爾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要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不放我的畫像放誰的呢?大家說是吧?INFLUENCE軍事家克倫威爾對鴉片戰爭有什麼影響?克倫威爾作為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代表人物,與《鴉片戰爭》展覽有密切的關係,那作為軍事家的他和鴉片戰爭有沒有什麼關係呢?快兩百年的時間差,這兩還能有聯繫嗎?別著急,我們來慢慢分析。在鴉片戰爭期間,中英其實沒怎麼在海上直接PK。好多戰鬥,說是中英之間的海戰,大部分都是英國戰艦與炮台之間的較量。由於火炮射程短、火力弱、準確度差,使得英軍戰艦在面對炮台的時候,也常常採用「線式戰術」作戰,即側面對著敵人,排成一列首尾相接的長隊,用舷炮轟擊炮台。這樣每條戰艦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對敵射擊,利於艦隊發揮火力。這種「線式戰術」是英國海軍的重大發明,而關鍵人物是就是資產階級軍事家克倫威爾。怎麼樣?我們的線式戰術厲害吧?!Warts and all顏值不高卻拒絕「美圖」的克倫威爾據史料記載,克倫威爾長有厚厚的下唇、彎曲難看的鼻子,臉上還有疙瘩。可以想見,他的顏值並不高。但是他卻似乎對此滿不在乎,相反,他還拒絕畫師給他「美圖」。當時一位荷蘭裔英國畫家彼得•萊利爵士(Sir Peter Lely,1618-1680)為克倫威爾畫像,按照慣例,畫師繪畫風格都傾向於討好模特,怎麼好看怎麼畫。可萊利沒想到遇見了克倫威爾這樣的「奇葩」。英國作家華爾•渥帕爾( Horace Walpole)的著作《英國繪畫軼事(Anecdotes of Painting in England)》中,就記述了關於克倫威爾與畫家萊利的故事。萊利先生,我(克倫威爾)強烈地希望你能夠以嫻熟的繪畫技巧為我繪製一副圖像,千萬不要因為奉承我而美化我,而是要注意所有粗糙的地方、粉刺、疣等你所能在我臉上看到的一切,否則我一分錢也不會給你。如今我們所見到的萊利筆下的克倫威爾是這樣的:萊利筆下的克倫威爾華爾·渥帕爾書中的故事廣為流傳,最後還傳出了個英文流行短語,叫做:Warts and all(Warts,就是疣、瘊子),意為不隱瞞缺點的、不遮醜的。Warts and all!好個不遮醜的克倫威爾!塞繆爾·庫珀尚未完成的奧利弗·克倫威爾肖像畫上,克倫威爾眉宇間的大黑痣和下巴上的大疣子也都格外明顯。Death Mask 容顏永駐的克倫威爾「死亡面具」克倫威爾不但不愛美圖,而且還將他這副不怎麼美的容顏永世流傳。1658年9月3日,毀譽參半,榮辱一生的克倫威爾因患瘧疾高燒不斷,加上泌尿感染,而後又引發了敗血病,重疾之下撒手人寰。p.s.巧的是,這一天也是他唐巴爾(Dunbar)戰役和烏斯特(Worcester)戰役勝利周年紀念日。他留給世間最後一句話是:我不想喝也不想睡,我打定主意要儘快離去。他是離去了,但他的容顏卻留了下來。克倫威爾死後,屍體立刻進行了防腐處理。緊接著,一層石膏或蜜蠟鋪在了他的臉上,依著他的五官輪廓製造的面具很快成型。這樣的「死亡面具」當時一共製作了6個。藏於沃里克城堡的奧利弗·克倫威爾死亡面具,臉上的疣還在。藏於大英博物館的蠟制奧利弗·克倫威爾死亡面具,鼻樑歪得很明顯。藏於英格蘭布拉德福德Bolling Hall博物館的克羅威爾死亡面具,這是大英博物館蠟制死亡面具的一個石膏模型。據英國《電訊報》報道,2009年2月10日,一個克倫威爾死亡面具被一名私人收藏家拍賣。不過,專家們無法認定這是最早的6個面具中的一個,還是後來的複製品。與主觀性很強的繪畫作品相比,死亡面具恐怕是克倫威爾最滿意的如實記錄本人的作品了吧!After Death權傾朝野的克倫威爾,怎麼也想不到他將在死後蒙受巨大的羞辱。他去世兩年後(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大肆報復「殺死國王的兇手」,於是,這位護國公的屍體很不幸地被挖了出來並斬首。克倫威爾的身體被扔進石灰坑,首級則被釘在一根20英尺長的旗杆上,豎在威斯敏斯特宮的屋頂,好讓全倫敦人都能看到。很抱歉,找不到當年懸挂克倫威爾首級的威斯敏斯特宮圖片,大家就對著現在的威斯敏斯特宮盡情想象一下吧那顆金屬長釘在敲進他的腦袋時由於用力過猛,以至穿透了顱骨的頂部,釘子和顱骨從此再也不會分開了。在此後的25年裡,克倫威爾的頭顱一直裝飾著威斯敏斯特宮,只是在1681年屋頂例行維修期間才被短暫地取下來過。在18世紀,這顆頭顱成了一件古董,在不同展覽經理人的手裡流轉,每一次都能賺錢。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流轉歷史:【瑞士印花布商】克勞迪亞斯·迪皮伊他在自己的倫敦博物館里展示了這顆頭顱,擺在旁邊的是外國藥草和珍稀錢幣。【演員】塞繆爾·拉塞爾他把這顆頭顱掛在克萊爾集市一家屠夫攤位搖搖晃晃的掛肉鉤上,以此娛樂公眾。詹姆斯·科克斯他也擁有一家經營得不錯的博物館,並且他一眼就能認出一件紀念品是否有價值。科克斯私下裡向那些經過挑選的客人展示這顆頭顱,並且賺取一筆相當可觀的利潤。休兄弟這顆頭顱成了休兄弟在老邦德街上開設的克倫威爾博物館里吸人眼球的明星展品。約西亞·威爾金森在一長串利用這顆頭顱的魅力賺錢的展覽經理人中,約西亞·威爾金森是最後一個。這顆頭顱結束了流落倫敦街市的歷史,被專門保留給那些更高級的觀眾,以供他們評頭品足。1814年,約西亞·威爾金森買下了克倫威爾的頭顱,他喜歡帶著這顆頭顱去赴早餐會。160年前在泰伯恩刑場上洞穿克倫威爾顱骨的那根已經斷掉的金屬長釘,提供了一個很方便的把手,讓客人們可以抓著這個把手,一邊吃著芥末腰子,一邊查看這個堅韌的遺物。1822年,看過這個人頭的瑪利亞·艾吉沃斯寫道:艾吉沃斯還描述說,客人們可以排著隊輪流到窗邊抱一抱那個東西。人們可以在它的腦後部位看到笨手笨腳的劊子手留下的「斧砍的痕迹」,「有一隻耳朵已經按要求砍掉了,眼睛上面還有克倫威爾的獨特標誌——一個碩大肉疣的痕迹。」威爾金森家族擁有這顆頭顱已歷四代,他們更願意迴避公眾的關注,卻三番四次被記者們拉回到聚光燈下。在20世紀中葉,約西亞的重孫霍勒斯•威爾金森博士開始覺得,照料這顆人頭的負擔太過繁重。他決定讓克倫威爾入土為安。1949年,坎農•霍勒斯•威爾金森拿著克倫威爾的頭1960年,克倫威爾的頭顱終於離開了聚會上的巡迴展覽,由克倫威爾的母校劍橋大學的西德尼蘇薩克斯學院收回,埋葬在牛津地區的一座小教堂之旁。劍橋大學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現在這座教堂還有一塊匾,上書:「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護國公,本校1616-1617年校友,奧列弗·克倫威爾之頭顱。克倫威爾安葬指示牌 Say About Cromwell世人評價英國托利派史學家克拉倫頓他是一個勇敢的壞人,這個篡位者儘管罪惡滔天,應受到詛咒,打入地獄,但他仍有某些優點使這個時代的某些人對他加以稱頌。他具有一種特別的通曉人的本性和脾味的本領,而且還有一種偉大的精神和令人敬佩的慎重其事和遠見卓識,以及一種寬宏博大的堅定性。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他在很多方面是一個優秀的人物,甚至是卓越的天才;可是最終他卻靠欺騙和暴行成為了國家的統治者。17世紀英國著名清教徒牧師、神學家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他)本質上是誠實的,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經歷是虔誠的,有良知的,但在取得榮譽和功名后他墮落了。他的宗教熱情完全為野心所取代,而且隨著成功逐漸發展。當他的成就擊敗幾乎所有對手時,他為那面臨著他的最大誘惑所征服,正如他征服別人一樣。法國啟蒙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1694-1778)克倫威爾一半是流氓,一半是狂熱分子。英國著名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1743-1820)在1813年被邀請去觀看克倫威爾的頭顱時,約瑟夫•班克斯表示:不可能去觀看「這個邪惡的老共和分子」的遺骸,「提到他的名字就讓我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恩格斯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曾任英國首相丘吉爾(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克倫威爾在很多方面和現代的獨裁者不是一種類型。1969年克倫威爾逝世311周年時,《泰晤士報》人物專欄同時登載了兩篇評論克倫威爾的文章,一篇盛讚克氏的成就,特別是他為了提高英國的國力所作的軍事武功;而另一篇則大罵克氏是一個偽善者、叛徒和法西斯的原型。【參考資料】1、《社會科學報》2、《英格蘭簡史:從公元410年到21世紀的帝國興衰》,[英]西蒙·詹金斯(著) ,化學工業出版社3、維基百科網站4、百度百科網站5、The Telegraph (英國《電訊報》)官網6、《百家講壇》7、弗朗西斯·拉爾森著《人類砍頭小史》南海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本期微展覽八卦了克倫威爾不少秘密,歡迎大家留言,繼續來聊!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