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原標題:7個癥狀,幫你鑒別「精神變態」級渣男7個癥狀,幫你鑒別「精神變態」級渣男上海的「冰櫃藏妻」一案鬧得沸沸揚揚,兇手殺害自己新婚妻子,藏屍家中冰櫃長達3月。兇手鎮定地與屍體生活了3個月,還用手機偽裝成妻子,與親友聯繫。直到事發,鄰居都不敢相信,一向內向、友善丈夫怎麼會做出如此可怖的事。但世界上就是有這一類人,人格中「精神變態」特徵最為明顯。他們看似都擁有美好的家庭和友誼,自信、具有魅力。但實際,自視甚高,自認為強大無敵、對他人冷漠無情。今天,想借「冰櫃藏屍案」,教大家一些簡單的識別和應對反社會人格者的方式。01 這是一群怎樣的精神變態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稱呼很多,如「自我病態」( egopathy )、「社會病態」( sociopathy )和「精神變態」( psychopathy )等。比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精神變態」一詞似乎更為人熟知。在很多影視作品里的連環殺人狂、冷血殺手或暴力罪犯都是如此。(美劇《漢尼拔》,講述的是一位高智商的變態食人魔心理醫生的故事)Robert Hare用「精神變態」( psychopath )一詞,來指代「反社會人格」中的極端群體。在心理學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與自戀型人格障礙一同被歸在B類人格障礙之下,以戲劇化、情感強烈、不穩定為特點。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即為「高度自戀的情感淡薄者」。02辨識「惡魔」的技巧世界上大約有4%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每25個人中就有1個是惡魔。(數據多少各個地區有所差異)細思極恐。「暴力型精神變態」(殺人兇手、連環殺手、大規模殺戮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極有可能因犯法而被監禁或處死。但「非暴力型精神變態」更為普遍,也更難識別。「非暴力型」擁有健全的身份認同和現實檢驗的能力,他們能比較好地掩飾自己的反社會性。他們通常不會公然犯法,法律拿這些人也沒辦法。他們看似擁有溫暖的家庭和友情,自信且具有魅力,實際上他們冷漠無情,天使面孔下隱藏著魔鬼的心靈。從本質上看,「暴力型」和「非暴力型」具有相同的侵害性。我們可能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會被他們摧毀得面目全非。學會辨識反社會人格者,是保護自身的第一步。根據DSM-5,如果一個18歲以上的個體出現以下7個癥狀中有3項及以上,則在臨床上可能被診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1. 不能遵守社會規範,多次出現可遭拘捕的行為2. 慣於欺騙和操縱他人3. 易衝動,事先不做計劃4. 易激惹,具攻擊性,重複性鬥毆5. 毫不顧及自己或他人的安危6. 一貫不負責任,重複性地不堅持工作或履行經濟義務7. 無懊悔之心,在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后顯得毫不在乎下面以「冰櫃藏屍」案的兇手朱某為例,來闡述幾個反社會人格者的基本特徵: 1 . 毫無罪惡感和悔恨之心 反社會人格者以「情感淡薄」著稱,更確切地來說,他們是「缺乏感情」。他們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也不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罪惡感、自責。2016年10月18日,朱某與妻子楊某因瑣事發生爭吵,殘忍地將妻子掐死,隨後將屍體藏於冷冰櫃之中,放置在陽台上。女方的表姐,在案發現場附近偶遇兇手,兇手鎮定地招呼表姐,親切地叫她「姐姐」,和她搭話。「他遇到我之後笑嘻嘻地跟我打招呼,跟我說話,我問他為什麼那麼晚還在外面、我妹妹在哪裡,他說我現在準備回去了,剛下班。他笑嘻嘻的,很鎮定,還跟我說再見。」小區居民回憶,丈夫在行兇後的3個月里,時常下樓遛狗,且看上去神情自若。殺人3個月後,丈人六十大壽快到了,一直找不到女兒,急了,要上門找人。兇手自覺瞞不住了,於是在丈人60大壽當天,把夫妻兩邊四位老人叫到家裡。對老人們坦白:我把她殺了。接著,當著四位老人的面,把冷凍櫃打開,老人看到自己女兒屍體…… 2 . 擅長操縱他人 反社會人格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很有魅力,會花言巧語,把他人迷得團團轉。家屬表示,朱某第一次上門見女方家長時便表現得很老成,滿嘴花言巧語——「我會對小楊好的,我會好好照顧她的」。當時家裡人都不支持她和這個男人交往。男的學歷不高,主要是人不靠譜,沒正經工作。實際上這個男的一直很花心,妻子對他一直很不放心。之前還寫過保證書:保證只有你一個,保證再也不和別人發消息,不會和別人聯繫,手機每天都可以給你看,休息手機隨你處置,手機記錄隨時可以去查,如果有(和別的女人聯繫),燒炭在家裡,一起死。保證書也可以看出來,兇手性格比較極端,寫保證書是「一起死」。但兇手這種「反社會人格魅力」反而讓女方愛得無法自拔,即使親友多加勸阻,她還是選擇跟兇手結婚。 3 . 慣於欺騙 在案后3個月里,兇手一直用妻子的微信、QQ和家屬聯繫,偽裝妻子活著的假象。殺人丈夫還用亡妻手機發朋友圈慶祝萬聖節,妻子生日,殺人丈夫用妻子的朋友圈發蛋糕照片,並求祝福,在藏屍期間,他一直用妻子的手機發微信給親朋好友,還發朋友圈,但一直沒有打電話。他謊稱電話壞了,打電話聽不到聲音。就這樣,死者所有的親友,都被他蒙在鼓裡。 4 . 易怒,攻擊性強 兇手朱某的同學提到,其有過酒後無端攻擊他人的行為——男生喝完酒之後,他就會變成我們俗稱的『發酒瘋』,脾氣也會暴躁。有一次印象特別深。去KTV唱歌,本來預計唱歌3小時,他1小時不到就喝醉了。出來坐電梯的時候,在商場里跟完全不認識的行人,莫名其妙就罵人家、出手打人家。 5 . 事先不做計劃,平白無故地消失,不負責任 楊某的同學說:這個男生不是很靠譜。27、8歲了正當工作也沒有,還會失蹤幾個月去西藏,人間蒸發一樣。回來之後有近半年時間,也不找工作。網上購物都是信用卡刷的,還是小楊幫他還的信用卡。03「反社會人格」是怎樣煉成的?1.遺傳因素 反社會、犯罪行為具有中等程度的遺傳性。有研究表明,罪犯的孩子和普通人的孩子被領養后,孩子的犯罪率與親生父母的犯罪行為關係顯著,與養父母的犯罪行為關係不大。當然作為罪犯的孩子,也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犯罪,包括幼年的不利環境、不適宜的收養安排、低下的社會地位等。2.神經生物因素 低興奮性假說( the underarousal hypothesis )認為,精神變態者之所以會熱衷於尋求刺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皮層興奮水平異常偏低。因此,他們需要通過冒險、甚至犯罪,來減少慣常的低興奮水平所導致的無聊和消極情緒。恐懼缺失假說( the fearlessness hypothesis )認為,精神變態者的恐懼閾限比正常人高。即:使普通人感到非常恐懼的事件,對精神變態者來說,可能只是稍感害怕、甚至絲毫不覺恐懼。3.父母撫養方式 缺乏情感(父母有嚴重的情感障礙,或從小在孤兒院中長大)、遭到父母的粗暴拒絕,可能是導致反社會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反社會性人格者的童年常常充斥著不安和混亂。尤其在「暴力型精神變態」個體的童年經歷中,很難發現恆定的愛憐和保護。他們經常有個軟弱、抑鬱的母親和暴躁、殘酷的父親,或者家庭成員有酗酒或其他成癮行為。這樣的家庭中,充滿動蕩、分離和喪失。生活在這種風雨飄搖、膽戰心驚環境下的個體,本該發育形成的早期「自我全能感」和後期「相信他人會保護自己」的信賴感,將難以形成。4.文化因素 北美文化,即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的文化,更容易催生反社會行為。美國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發生率,遠高於和其他講求合群的國家。04若遇「反社會人格者」,如何自救目前,反社會人格還是「無葯可醫」。傳統的心理治療方法沒有顯著的療效;生物學方法,包括電休克和藥物治療在內,作用也非常有限;雖然行為治療對於某些特定的反社會行為有一定作用,但目前來看還是困難重重。而且,他們根本就不希望被人「醫治」。因此,為保護自己及所愛之人不受這群惡魔的傷害,切記以下法則: 1 . 最高法則:了解並接受這世界上就是有這些人的存在 這些人外貌或許與我們別無二致,外表看上去常常是令人愉快的,但心靈卻冰冷無比。並且,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2 .「事不過三」:檢驗交往者的主張、承諾和所負的責任 一個謊言、一個未履行的承諾、一個未盡到的責任或許是我們誤會。但,一而再,就是很嚴重的錯誤。再而三,很可能說明你遇到了騙子。不管之前付出了多少,即使很難離開,在這種情況下,「儘早脫身」是唯一的避免付出更嚴重代價的方法。 3 . 最好的辦法:拒絕跟他們接觸和溝通 反社會人格者根本不遵守社會契約,跟他們競爭或合作都非常危險。要知道,他們是連命都可以豁出去的人。不用擔心把他們趕出你的生活、會傷害到他們的情感。或許他們會假裝很受傷。但他們根本就沒有這類情感,傷害根本無從談起。 4 . 切忌婦人之仁 如果你遇到一個一直傷害你(或其他人),而且很會博取你的同情的人,這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的概率幾乎為百分之百。面對這樣的人,「客氣有禮的態度」恰好會為他們所利用。「同情」,是一個極其珍貴的情感反應。同情遭遇不幸、受苦受難的人是仁慈的表現。但不管我們的本意有多善良,反社會人格者的所作所為都絕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更何況這是他們的人格。不用替他們贖罪,矯正他們也不該是你的使命。你最應該做的是過好自己的日子。5 . 保護你的靈魂 不要因某一個或某一些沒有良心的人而喪失對這個世界的信心。大多數人都有良心,大多數人都能夠愛自己也愛別人。辨識誰是反社會人格者很難,即使是接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也可能被反社會人格者所操縱而蒙蔽雙眼。如果你實在不確定某個人的表現是否符合上述標準,請聽從你的直覺——其實,你一直在觀察人類的行為,「直覺」是你的好幫手!劉愛民醫生北京 北京 北京北京心亦誠心理首席專家 精神心理科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