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原標題:姜達君:環保產業引路人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1984年發表的《小城鎮·再探索》一文中寫道,上世紀80年代初,江蘇農民沒有把社隊企業分掉,而是通過工業保存下了集體經濟實體,又藉助上海經濟技術的輻射和擴散,以鄉鎮企業為名而繼續發展,「我稱之為蘇南模式」。費孝通先生在論述蘇南模式的時候提到了一個關鍵的因素,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上海大量科研人員、工程師節假日回到蘇州、無錫等地,給蘇南帶來了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一類科研人員、工程師通常又被人們稱為「星期天工程師」,他們為蘇南鄉鎮企業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原華東建築設計院給排水工程師姜達君便是「星期天工程師」大軍中的一員,如果不是他當年一念之間將早期的環保技術和環保信息帶到無錫宜興的高塍鎮,那麼今天便不會孵化出1700多家環保企業,這座城市不會贏得環保之鄉的聲譽,唯一以環保為主題的國家級園區環科園也不會落戶到此。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幾年下來,節能環保產業已然發展為一項熱門產業,曾經地方國企、央企以及實力雄厚的上市企業很少涉及環保產業,而今他們強勢進入該領域參與競爭。雖然無錫宜興至今沒有一家在國內主板上市的環保龍頭企業,但是強大的裝備製造、配套能力使得這些中小企業,在面對央企、上市公司時依然留有底氣,支撐著地方產業迎難而上。這一切還得從姜達君那一代創業者說起。倔強的大學生不隨大流,主動爭取從事對口專業1937年出生的姜達君今年已經78歲。從他的兒子姜華口中得知,就在幾個月前姜達君中風而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姜華只得從澳大利亞趕回上海,隨後回到了宜興。這已經是姜達君第三次中風,前兩次中風雖給他的身體健康造成困擾,但是倔強的老人仍然奔走在環保產業的第一線,幫著弟弟姜達敖的企業歐亞華都環保有限公司從事技術以及業務方面的指導工作。姜華介紹,姜達君對環保產業這股子勁從大學時期就養成了。在那個年代,與同齡人相比,姜達君是幸運的,因為他考上了大學,改變了命運。在1949年以前,高等教育中沒有獨立設置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有關的基本教學內容設在土木工程專業之中或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一個專門化方向,孕育著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雛形,為早期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建設和專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新成立后,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對從事城市給水排水、建築給水排水和工業給水排水等工程領域的專業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於是,從1952年起在各個城市高校設立了第一批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高塍村人姜達君幸運地成為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一名大學生。1955年,姜達君從原蘇州建築設計學院畢業,順著當時畢業就分配工作的潮流,他和25名同學一起分配到了西安安裝公司,並在那裡待了一年的時間。不過從當時分配的情況來看,這次分配並不是給排水專業分配的最佳選擇,他們工作的實際內容其實是傳統的土木工程專業。在當時強調工作由學校統一分配的社會環境下,這種尷尬的情況比較常見。也許是年輕氣盛的緣故,姜達君一行26人決定改變這一窘迫的狀況,他們謹慎商議之後,決定聯名上書至原建工部設計總局,闡明他們所從事工作崗位的性質和其所學專業不對口的狀況,在信中他們誠懇地希望國家能夠重新考慮他們的工作問題。26個人寫聯名信並不算一件小事,這在當時算是一種大膽的決定,也是無可奈何的決定,因為此舉有可能會引起所在單位的不滿,而一旦沒有下文的話,他們在工作單位的處境也許會更不如意,其中的風險他們心知肚明。然而,令這群年輕人頗感意外的是,這封聯名上書受到了原建工部的受理,建工部對此非常重視,還特別將他們26人調回北京,繼續學習深造,待到有合適的崗位再重新分配。後來,姜達君與其他6個人,重新分配到位於原華東建築設計院工作,這樣的結果是姜達君夢寐以求的,他在設計院專門設計給排水工藝工程。新的單位、新的崗位讓姜達君等人感到如魚得水,他們在設計院里潛心開展工作。姜達君指導部分宜興的環保企業積極從設備製造向水務投資轉型。顧家的工程師每周末往返於上海和宜興之間,從事技術指導很長一段時間,上海可以說是宜興人嚮往的一片熱土。近現代以來,如近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人徐悲鴻、一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等很多宜興籍名人都曾在年輕的時候踏足上海,開始了學習、事業的起點。姜達君此刻感到頗為幸運。在上海逐漸穩定下來之後,姜達君開始惦記老家的兄弟姐妹們。姜家一家有六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後來過繼給他人,姜達君是家裡的老大,他順理成章的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重擔。姜達君侄兒姜祝明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奶奶每個月都會收到大伯父寄來的錢,這讓周圍鄰居頗為羨慕。起初姜達君月工資是38元錢,留下5元錢的生活費后,剩下的全部寄回家。生活平平淡淡地過了下去,姜達君的弟弟妹妹們也相繼長大成人,到了該幫他們張羅工作的時候。姜達君在設計院負責環保業務,所需的環保設備在全國來說鮮有供應商。而他也注意到家鄉高塍鎮的集體企業農機廠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可以負擔當時一些簡單的填料生產工作。順著這個思路,腦筋靈活的姜達君覺得可以考慮爭取讓自己的弟弟們進入農機廠工作,為此他會將上海的環保設備採購訂單引薦給高塍農機廠。於是姜達君在上海和黃洪坤見面了,黃洪坤是農機廠的負責人之一,經常去上海對接科研院所,與姜達君比較熟悉。姜達君表達了這樣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在黃洪坤促成之下,姜達君如願以償。在上世紀70年代初,姜達君將第一筆環保業務介紹給了高塍農機廠——徐州冷庫門項目。這個項目是做保溫設備的,主要是一些再生塑料的填料製造。這筆業務給廠裡帶來了一筆不錯的收入。隨後,姜達君每逢星期天便趕回高塍,一來照顧家人,二來指導高塍農機廠的生產工作。姜達君幫助高塍公社農機廠找到了同在設計院工作、專門研發離子交換柱的胡正,「星期天工程師」們利用一個個周末,最後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得以開發出第一台新型PVC材質的純水離子交換柱,具有里程碑意義。悲情的創業者技術精通,但管理上缺乏經驗,創業坎坷就在姜達君跟高塍農機廠的接觸逐漸頻繁的時候,高塍村村委委員蔣盤成以及姜達君的表兄弟王盤君等人籌建了另一家集體企業太滆建築設備廠。蔣盤成、王盤君看到農機廠的發展,他們深知姜達君在上海掌握著一手的信息和技術,他們找到姜達君求助,隨後在1977年,姜達君介紹了四川石油管理局冷卻塔等填料業務給蔣盤成和王盤君。後來,王盤君也創辦了另一家企業——高塍建築環保設備工業公司,在姜達君的幫助下,隨後企業組織18名農村高中畢業生到上海勤工儉學,創造了一段艱苦創業的佳話。上海期間,在姜達君等專業人士指導下,高塍建築環保設備工業公司學習日本的凈化槽技術研製出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隨後該設備風靡一時,成為宜興的標誌性產品,為高塍建築環保設備工業公司發展成為今天的鵬鷂環保奠定了基礎。在這幾家成功企業的示範帶動下,一股環保之風也在當地刮起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已經發展出了70多家,隨後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並在上世紀90年代便贏得了「環保之鄉」的聲譽。環保產業在家鄉成功了,但是對於姜達君自身來說,他卻最終不那麼順利。在自己幫助的幾家企業獲得成功之後,姜達君也下海創業了。姜達君在1991年成立了自己的環保企業,便是「上海申華環保」,地址不在高塍,而在宜興市區十里牌,現靈谷化工廠附近。姜達君憑著自己對環保技術的精通以及在市場業務方面的人脈資源,他非常自信,準備大幹一番。然而技術出身的他對於投資管理卻沒那麼順手,他自己在上海從事研究,工廠的管理交給其他人,久而久之,姜達君失去了對企業的掌控。隨後在企業改制過程中,由於疏忽,姜達君差點失去了該企業,最後通過法律手段收回了公司之後,企業已經傷了元氣,隨後又遭遇投資房地產失敗等挫折。1997年,姜達君不得不變賣了工廠所有的資產。沒有了企業的姜達君並不服輸,他十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環保一線,他以過硬的技術和獨到的眼光給弟弟姜達敖的企業歐亞華都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也引導其在商業模式上從單純的設備製造較早地走向了水務投資。姜達君現在雖然不如往日那般忙碌,由於身體原因平日里也很少出門,中風讓他語言表達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提到環保產業,提到過去他所經歷的那些事迹,他總會通過動作、表情表達他的感情。姜達君創辦的企業雖然沒能做大做強,但他指導過的歐亞華都和鵬鷂等環保企業已經成長為國內知名的環保企業,宜興環保產業在環科園的引領下也正在奮力地進行新一輪轉型。人們在感嘆宜興環保產業的基礎和規模時,總會感念姜達君為代表的「星期天工程師」們作出的努力。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