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Leica M10不是第一台Leica數碼M,但是可稱第一台完成度最高、還原度最高,最有Leica傳承的數碼M機。經歷了M8、M9之後,10這個數字降臨到M10的頭上,恰如其分。雖然在M10發布之前,M8、M9發布之後,Leica還推出了許多款數碼M,但始終都難以繼承新一代M地位的機型誕生。APS-C畫幅被閹割一般的M8、苟延殘喘CCD有重大缺陷的M9、肥痴臃腫的M240、顏色一看就是妖艷賤貨的M-E,都沒有讓喜愛Leica M系列膠片相機的的攝影師一股腦的都湧向數碼M的懷抱,至少有很多攝影師對於Leica M數碼機身不是非常滿意的。姍姍來遲的M10,其實才是第一代Leica M數碼機M8出現時,大家期待的Leica M。■參數型號 Leica M10 Leica M-P感測器像素24MP24MP緩存 2GB2GBISO上限 ISO50000ISO6400取景器放大倍率 0.73×0.68×顯示器 103萬像素TFT LCD920萬像素TFT LCD藍寶石防刮屏 √√實時取景 √√視頻拍攝 ×1080pGPS√×Wi-Fi √×尺寸 139×38.5×80mm139×42×80mm重量 660g680g電池容量 1300mAh1800mAh■ 外觀 · 設計Leica M10找回了M8、M9時代的設計感,當然根據Leica官方的說法,這是一款追逐Leica M4風格的數碼M機。從正面來看Leica M10和Leica M-P除了LOGO位置的區別指望,基本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Leica M-P採用了無LOGO的設計,原本可樂標的位置上,懟了一個大螺絲,非常暴力的低調,而在M10上,紅色的可樂標又回歸了。此外,可以看出來M-P的框線扳手採用了較為傳統的設計,而M10的框線扳手很有扁平化極簡主義風格,這個改動讓M10多了一些年輕的設計元素,但是說實話這個細節改動比較無厘頭。如果將Leica M膠片、Leica M-P、Leica M10擺在一起,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數碼M-P、M10取消了框線採光窗,這樣一來M10在不開機的情況下,框線是不顯示的,只有開機通電,才能顯示電子框線。這個設計最大的影響就是正面的採光窗取消之後,略有些不協調的感覺,很多攝影師還是懷念膠片M或者M9的正面外觀。正面和A7對比,可以看出寬度M10更寬一些,但A7的軍艦頂有些突出,總得來說單論體積,M10更真的便攜,A7理論更小。而且A7雖然說是微單,但是鏡頭都是巨頭,實際上的便攜優勢基本沒有。相較於Leica M-P,Leica M10頂部和側面最大的變化就是其左肩位置加入了實體的ISO撥盤,拔起ISO撥盤即可進行ISO調整,有A、M、100-6400幾檔ISO調整。可以看到M-P圓潤的頂部邊角顯得非常臃腫,有些肥痴的感覺,而Leica M2、Leica M10的左肩,更顯設計感。從頂部來看,可以發現M10相比M-P真的是厚度減少了許多……給Leica一千個贊。從頂部來看,頂蓋的厚度其實已經和M2相差無幾,當然官方稱和M4是一個厚度。另外,Leica M10的左肩還取消了機頂刻字,刻字部分移動到了機身頂蓋背面,取景器右側。Leica M10右肩較為簡潔,取消了M-P上的視頻按鈕,並且快門開關位置取消了S、C、自拍,也就是說M10不具備連拍功能,自拍定時可以通過進入菜單設置。左側為M10,右側為M-PLeica M10的底部依舊是數碼相機中最獨特的底部設計,沿襲了膠片M裝卸膠捲需要完全打開底蓋的設計,用戶需要解除底蓋卡筍,完全去下底蓋,才能露出電池倉和SD卡倉,雖然這個設計導致實際使用較為繁瑣,還容易手忙腳亂,但是看在Leica原味設計的份上,姑且將其認定為向經典致敬的美妙設計好了。M10背部最明顯的改進就是實體按鍵減少到了三枚,不過仍然沒有考慮單手操控的思路,按鍵仍然在LCD左側。M-P的按鍵分別是LV、PLAY、DELETE、ISO、MENU、SET,而M10隻有LV、PLAY、MENU。■操控 · 功能其實M系列的操控可以說的部分並不多,首先這是一台手動對焦的相機,測距和對焦由人眼來確認,其次M系列連拍的同時也無法做到持續對焦,因此對焦部分忽略不談。■取景器M10採用了放大倍率為0.73×的旁軸取景器,由於取消了框線採光窗,因此取景器里的框線實際上是電子LED白色框線,支持28mm、35mm、50mm、75mm、90mm、135mm框線顯示。對於M10眼點的問題,帶眼鏡的攝影師能較為正常的看清35mm的框線,但是28mm框線就需要眼珠靈活一點。雖然Leica 的工程師稱M10的取景器經過了全新的設計,並且讓M10的取景器視野提升了30%,眼點距離比M240更長,更利於戴眼鏡的攝影師觀察,但實際上提升的效果並沒有那麼強烈。■測光卡口頂部為聯動桿,下方黑色區域為反射光測光旗,通過測量反射在快門帘上的光線進行測光計算Leica M10的測光部分應該是Leica最傳統的設計了,那就是基本不做改變。由於旁軸設計的物理特性,到今天Leica也沒能實現通過光學旁軸取景器取景時可以切換測光模式,當使用光學取景器時,M10依舊只能使用中央重點測光模式,如果想要其他測光模式,需要打開LV在實時取景的模式下,通過CMOS進行測光。這個傳統復古的測光功能不僅顯得落後,還影響一部分鏡頭的使用,有些后組過長的鏡頭會遮擋機身卡口底部的反射光測光旗,因而有一部分鏡頭完全不能使用,一部分鏡頭只能通過LV模式進行測光。兼容性存在問題的鏡頭基本都是早期鏡頭,大家可以通過購買價格更高昂,素質更優秀的相同焦段現行版鏡頭解決這個問題。由於測光主要是中央重點測光,一旦畫面光線複雜,或者光比過大,Leica的測光就有些飄忽,實際使用來說,同時使用Nikon單反和Leica應對複雜光線場合,Leica M10的過曝幾率要高一些。■實時取景實時取景自動放大並且顯示峰值,使用大光圈鏡頭拍攝時,作用非常大Leica賦予M262為純粹的Leica,賦予M10為純正的Leica攝影體驗,因此從官方的角度來說,M10是不夠Leica的,其中一條罪狀應該就是M10的LCD竟然支持實時取景!不過M10並不支持視頻錄製,雖然說不夠100%純粹,但也有90%的純粹度。使用實時取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應對大光圈、長焦鏡頭,淺景深的情況下精細對焦。當然我們知道大部分徠卡用戶都追求氣氛、影調、畫面,對於銳度、細節嗤之以鼻,但是畢竟進入了成熟的數碼時代,解析度更高的CMOS如果焦點不甚清晰肯定有些尷尬。同時實時取景時,Leica還提供正確曝光顯示,當前顯示的實時取景畫面就是Leica機身推薦的曝光組合,如果攝影師調整的參數不符合機身推薦的曝光組合,半按快門時,畫面會顯示相應的曝光畫面,以助攝影師對比兩種曝光值帶來的不同亮度畫面。Leica對於M10的定位,是延續了Leica傳統的機型,這種傳統絕非完全復古,完全致敬,而是在數碼時代和新功能、新需求相互妥協,特立獨行的先進和特立獨行的復古,Leica交給了M240、M262、M-D等特殊代號機型。■曝光補償Leica M10並沒有設置單獨的曝光補償撥盤,當然這也和Leica的傳統有關,你很難找到一個位置放置這個礙眼的撥盤。不過在A擋模式下,直接向左右撥動機身背後的后撥輪,就可以進行曝光補償的調整,同時在取景器內還可以看到補償的數值。■自定義快捷菜單由於實體按鍵並不多,也沒有設置許多Fn組合鍵,為了方便攝影師快速調整一些常用的功能,M10在MENU菜單中可以自定義收藏的功能,在一級菜單就可以操作自己慣用的功能,其他詳細設置可進入最底部的主菜單,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實體ISO撥盤 · 順帶談Leica的攝影體驗在機身頂部左肩,Leica M10放置了實體的ISO撥盤,提供A擋、ISO100-ISO6400、M擋,其中ISO各擋步長為1,M擋提供ISO6400以上的ISO數值。這個設計其實可以看到Leica在努力的數碼時代相機操作邏輯的變遷,但是有一個明顯的瑕疵是ISO撥盤非常難以拔起來,持機時想要頂起、推起、撥起ISO撥盤都異常困難,必須要兩個手指緊緊夾住撥盤,用力向上拔才行,開始我還以為是評測用機的個體差異,但是和其他媒體交流后,大家紛紛表示,這個ISO撥盤真是撲街。「It was our intention that not only the dimensions, but also the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should reflect the origins of the M system. The process of working with an analogue M camera is a very specific experience. Unlike with fully-equipped SLR systems, the photographer sets most values in advance, in order to then entirely focus on the subject during the decisive moment. This is why we found it so important to bring back mechanical ISO control. The new position of the dial makes the camera』s appearance even more reminiscent of an analogue M, and also allows for convenient access and operation.」這個設計初衷自然是向膠片M的倒片撥盤致敬,讓攝影師能夠想起膠片M的同時,還提供舒服的操控體驗,同時拔起來再調整的設計還能起到防止誤處的作用,並且官方也強調了防止誤觸這一點,認為達到實體調整和防止誤觸是個很大的挑戰,但實際上我在使用M10時,為了方便,ISO撥盤全程是拔起來的狀態,因為每次調整時都要拔起來太困難,太折磨。這個設計過於強調防止誤觸,導致用戶體驗非常差,完全稱不上官方所說的「the art of engineering」,如果拔起來更自如,更從容,就完美了。目前許多相機,除了Leica M之外的數碼相機,都遇到了實體撥盤的實用性和安全性的矛盾,在更便於使用和防止誤觸的問題上,設計師都在做了艱難的選擇。但是根據我評測相機的經驗,往往是天平傾斜到易用性那邊的相機,更受攝影師歡迎。Leica的工程師稱:「To rule out any risk of inadvertent adjustment, the ISO dial has to be pulled upwards with two fingers in a completely straight line in order to unlock.」這裡說的非常清楚,如果你想要調整,必須用兩個手指用力拔起。Leica M10在這個選擇上,向防止誤觸傾斜,雖然的確完美的起到了防止誤觸的作用,但是每一次需要調整ISO的時候,都讓我產生非常強烈的挫敗感。同樣是拔起來,M2的倒片撥盤很輕鬆的就可以拔起來,M10的ISO撥盤每次拔起來的過程都讓人沮喪。實際上這是很不符合M的體驗的,不少攝影師喜愛M,很重要的一點是M遵循了一個邏輯——想拍就拍。想拍就拍的意義在於,你可以快速的通過光學取景器捕捉畫面,很快的手動對焦進行合焦操作,很快的按下快門——即便焦點並非那麼精準,快門也會忠誠的釋放。而ISO撥盤反其道而行之,給予了你可以快速調整ISO的機會,但又用誤觸設計局限了你的操作,這個操作感受我翻來覆去的說,就是不爽。■畫質 · 高感Leica M10 / SUMMICRON 35mm F2 ASPH. / F2 1/45秒 ISO100Leica用戶對畫質的要求是很獨特的,他們不要求解析度,不要要求明銳度,不要求虛化等級,但是要求影調豐富,要求暗部出彩,要求焦外美妙。這種偏向個性化的需求使得Leica對於感測器的表現很寬鬆。並不需要追趕各種新潮的CMOS工藝和技術,只要解析度不要拖時代的後腿就足矣。即便是高感,只要沒有偽色和偏色,顆粒大根本不算事。Leica M10 / SUMMILUX 50mm F1.4 ASPH. / F1.4 1/125秒 ISO400因此在這個體驗式的「評測」里,沒有對M10的畫質進行對比,我拍攝了許多樣片,但是大部分時間回放時連放大確認焦點的動作都沒有,大體對焦清晰,畫面合適,就符合我的要求了。畢竟用50mm F1.4鏡頭全開,景深很淺的情況下,身體稍微移動,焦點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Leica M10 / SUMMICRON 90mm F2/ F2 1/125秒 ISO100不得不說雖然Leica M10塞進了電子的CMOS而非銀鹽,但用Leica M10更多的是享受按快門的感覺,非要說的矯情一點,就是享受黃斑重合,手動對焦的快感。當下的數碼相機的確沒有幾款能給予這樣的快感。Leica M10 / SUMMICRON 35mm F2 ASPH. / F2 1/30秒 ISO6400Leica M10的高感上限增益到了ISO50000,但是我還是習慣性的將ISO上限設置為6400進行拍攝,而且也沒有遇到場景暗到ISO6400都降服不了的情況。以ISO6400來說,M10的控噪水平基本上和主流數碼相機一個水平了,M8、M9等CCD時代ISO400就爛糊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Leica M10 / SUMMILUX 50mm F1.4 ASPH. / F1.4 1/45秒 ISO6400Leica M10 / SUMMILUX 50mm F1.4 ASPH. / F1.4 1/1000秒 ISO100Leica M10 / SUMMILUX 50mm F1.4 ASPH. / F1.4 1/60秒 ISO3200Leica M10 / SUMMILUX 50mm F1.4 ASPH. / F1.4 1/750秒 ISO100Leica M10 / SUMMILUX 50mm F1.4 ASPH. / F1.4 1/60秒 ISO1600■結論 · 和光同塵的設計思路,目前最完美的Leica 數碼M相比起Leica膠片相機的款款經典,除了M9之外,數碼M沒有一台能配得上經典的稱號。M8採用了APS-C畫幅,現在來看雖然有時代技術的局限,但是還是難以忍受其異端的參數。M9足以稱之為經典,機身體積、操控、邏輯都是非常優秀的數碼旁軸相機,但是CCD故障給它帶來了揮散不去的陰影,畢竟膠片M都是可以傳代的相機,而M9即便是更換過CCD,攝影師對其可靠性也會忐忑不已。M-D等小眾機型不提,M240、M-P雖然在硬體參數上達到了數碼M的頂峰,但是肥痴的體積,厚重的機身,在使用時根本體會不到Leica的優雅。嚴格來說,M240、M-P都屬於左傾性能之上主義產品,為了追求功能的完善,放棄了許多經典的設計,偏離了好用的相機這個核心路線。而M262雖然克己復禮般地取消了LV和視頻功能,但是初衷卻並非讓相機更好用,是單純的右傾複古閹割主義。唯有M10的身上,出現了數碼M成熟、理智的設計思路,在數碼化時代大潮里,既能滿足性能需求,也能凸顯個性風格,起碼在設計上出現了「為了製造一台好用的相機而努力」的苗頭。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