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堂堂說銀行理財產品購買時,並不比自己在P2P等互聯網上購買理財產品時省力,同樣的也都需要保持冷靜克制,理性分析產品屬性、風險及投資收益等。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很多人習慣性的選擇相信銀行,但是不要忘了,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具有風險性的,除此之外,在購買過程中,銀行業務人員也會有意無意的進行「誘導」,所以有些陷阱需要注意。今天我們來看看其中三個陷阱。1、預期年化收益率≠實際收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我們經常被「預期年化收益率」所吸引,銀行工作人員在講解產品時,也會有意無意的誇大收益,而且會說,以前的類似產品都達到或者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這樣就給投資人造成一種錯覺:這是一種能夠「保證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是不能保證的,尤其是一些風險較高的產品,到期實際收益率可能遠低於預期,甚至可能本金都要受損失,因此,投資人不要被宣傳所忽悠,要保持冷靜克制的心態。2、銀保產品是保險而非銀行理財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用戶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用戶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塗的就買了保險。一般的套路是,業務員會告訴你,你要買的這款產品已經售罄,現在給你推薦另一款更好的產品,這時候拿給你的,一般都是保險。購買的產品是保險還是銀行理財產品,在認購書上有明確的註明,因此要在簽字前了解清楚產品屬性。3、在銀行里服務的不一定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很多人被忽悠購買產品,出於另一個心理誤區:在銀行里服務的一定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實際上,銀行大堂里可以坐基金證券開戶的機構人員、也可能有保險公司的人員等。這是因為銀行與這些機構合作緊密,有時候會允許自己的網點裡有其他金融機構營銷人員駐點,最常見的就是證券開戶。以上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常常碰到的三個誤區,我們可以看到,銀行理財產品購買時,並不比自己在P2P等互聯網上購買理財產品時省力,同樣的也都需要保持冷靜克制,理性分析產品屬性、風險及投資收益等。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