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前不久《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6年)》發布,2016年銀行理財業務為投資者實現投資收益9772.7億元,同比增幅12.97%,增長達1121.7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到2016年末銀行理財產品餘額達29.05萬億元,同比增長23.63%,但與上年年末56.15%的增速明顯放緩。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募集理財資金的金額變大,但是規模增速縮小。 而昨天有報道稱的銀行業理財市場中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息的產品會進一步減少也與報告相呼應。整個銀行理財產品的增速放緩,非保本理財產品佔比大幅提升,無疑從一個側面說明保本型理財產品增長的乏力,銀行理財正在回歸其資管本質。 事實上,在目前的監管規定下,保本理財屬於銀行的表內資產,相當於變相存款,是銀行突破銀行利率限制拉存款的一種方式。因利率市場化而生的銀行理財,表面上與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客戶把錢交給銀行,銀行再去投放,實質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商業邏輯。 存貸款業務通常的銀行表內業務,其商業邏輯是,通過吸收存款形成資金池,並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開展貸款業務。在這個過程中,銀行通過信息生產、承擔信用風險、承擔流動性風險,獲取相應的回報, 可以實現資產及負債規模、期限、信用風險的錯配。 銀行理財則是資產管理業務,擁有不一樣的商業邏輯,是投資人將資金託付給資產管理人,請其為自己從事投資,資產管理人按照事先約定的方式收取管理費,然後把扣除管理費后的投資收益交還給投資人,但投資結果由投資人自行承擔,不保證收益。在這個業務過程中,不應該有資金池,每項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來源與運用是清晰的,不會和別的產品混在一起使用,這樣才能算得清投資人的收益。 但是,銀行理財業務,卻因有意無意的混淆,不像是真正的資產管理業務。比如,此次傳言中涉及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對投資者來說基本上可以算作提高收益率的定期存款,即使很多名義上的非保本理財,通常也會約定預期收益。於是理財產品的商業邏輯發生了變化,形成了銀行理財目前既不是存貸款業務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管業務的狀態。 現在,在去槓桿、去泡沫、去通道,防止金融「脫實向虛」和「三三四」檢查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內部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增多、保本型理財產品佔比減少。 相對於傳統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較低和預期收益率「剛性兌付」的不成文的保障,凈值型產品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打破了剛性兌付,投資者需要自負盈虧,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是銀行理財真正回歸到代客理財的本原。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