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個人電腦的終端用戶普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鑒定」能力,無法單憑個人力量本身全面鑒別消費級PC產品的設計合理性和主要指標「達標」性,只能從自身使用體驗和相對公認的用戶認知標準來衡量產品的「好壞」。具體到筆記本產品領域,在諸多五花八門的評價標準中,產品是否降頻是科技媒體、民間KOL、普通玩家等各路主流群體最為關心的核心要素之一。2017年8月底,第八代酷睿Kabylake U Refresh 家族低電壓四核處理器發布,拜其低功耗高規格所賜,許多第一時間購機的用戶之間開始流傳一句詼諧的問候——「今天你降頻了嗎?」「降頻」這個描述,相比於「頻率運行範圍」的客觀描述,多了太多的負面色彩,以至於絕大多數PC廠商的公關人員對其畏如蛇蠍,恨不得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撲滅任何有關降頻描述的威脅。對常年混跡硬體社區的核心向發燒友來說,探究、評價產品的「降頻」情況是他們彰顯自身技術實力,享受「懟」之廠商樂趣的有力武器。筆記本散熱不存在任何黑科技的土壤 厚才是正義 如果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整體透明度很高,「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這個觀點是可以成立的,而已經進入成熟期的PC市場恰恰基本符合這樣的條件。在廠商和玩家的唇槍舌劍中,許多本不了解頻率為何物的入門級用戶開始逐漸對「降頻」有了深入認識,在圍觀中產生自己的選購價值判斷。 信息時代沒有秘密 有心人是擋不住的 一片紛擾中,廠家總是強調他們的產品沒有問題,甚至叫囂誰不服就去告誰;發燒友們總是怒斥宣傳公關人吹牛不上稅,嘴裡沒有一句能信;普通用戶總是在降頻有多大影響中不斷糾結。所以,今天我們就來重新談談筆記本的「降頻問題」。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將不會過多介紹太詳細的背景信息,相關廠商也一概模糊處理。 可調頻率的晶元類型「降頻」的完整含義應該是PC部件實際運行頻率低於理論標稱數值。實際上,PC中的晶元基本都有自己的時鐘頻率,拋開比較熟悉的CPU, 內存、PCI-E匯流排等等其實也存在頻率升降的問題,但大家最熟悉的還是CPU和GPU的頻率情況。在筆記本平台上,內存頻率基本可以視為不可調——雖然我們也有筆記本高頻條廠商,甚至部分軟體支持軟體改動內存頻率,但在統計學意義上真正去給筆記本內存超頻的用戶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因為筆記本的BIOS相比台式機非常簡陋,通常不足以支持內存超頻功能順利實踐,主流的內存超頻方式需要刷寫SPD,風險極高收益有限。同時,普通筆記本內存的體質太差,專用高頻條的成本不可接受,各種因素決定了筆記本內存超頻幾乎就是個傳說。 高頻筆記本內存不是沒有 但幾乎沒人用(引用京東)對於GPU來說,超頻和降頻的都是更常見的事情——甜甜圈拷機的時候幾乎就沒有不降頻的筆記本顯卡,連台式機都往往會跌破自己的基準頻率。不過隨著AMD不斷壓榨自己移動GPU的頻率潛力,以及NVIDIA Boost 3.0對TDP和溫度的強制約束,GPU頻率越來越整齊劃一了,超頻意義不大,降頻範圍也很有限。在GPU受驅動統一控制的今天,NVIDIA 移動GPU同型號晶元拷機頻率幾乎都是一個樣,只有散熱爛到不行的筆記本才會明顯突破NV框定的範圍。 2015年六款遊戲本AIDA 64 FPU +Furmark GPU溫度變化曲線 在實際遊戲中,由於場景負載不會達到極限,大部分遊戲本只要設計得當,GPU頻率波動都在合理範圍內,差距有限。由於GPU頻率波動的原理和CPU本質上相似,考察維度又相對單一,所以本文我們將主要圍繞CPU解讀。 標準—基頻睿頻超頻之辨話說回來,我們來談談CPU的情況。鑒於Ryzen 銳龍系列APU捲土重來之前,AMD CPU的移動市場影響力是相對較弱的,我們先從Intel 開始說起。 第四代桌面酷睿i7處理器睿頻規則(來自英特爾)自從2008年Core i系列品牌誕生以來(Xeon家族同理),「睿頻」(Turbo)就是Intel中高端處理器的招牌特性之一。由於睿頻規則的存在,用戶、媒體對「降頻」概念的理解開始出現分化。從邏輯上來講,「睿頻」屬於廠商預設的一種「自動超頻」形式,但從實際演化來說,由於Intel 經常設定雲里霧裡的睿頻規則,相當比例的CPU基準頻率和睿頻頻率相差極為懸殊,而人們默認都是按照睿頻狀態來看待的,所以把i5/i7、E5系列的「Turbo」看作真正的默認狀態是更有說服力的觀點。 Core i9系列的全核心滿載頻率表Intel的睿頻規則理論上根據處理器的多線程任務負載進行調度,以18核的i9 7980XE為例,18核全核頻率只有3.4GHz;16核負載3.5GHz;12核負載3.9GHz;4核負載4.0GHz;單雙核負載4.2GHz。開啟Turbo 3.0功能后,i9 7980XE單核睿頻可以衝擊4.5GHz並且在輕負載時經常看到。由於i9 7980XE不鎖倍頻,那麼人為改變其實際運行頻率,使其全核睿頻高於3.4GHz即可認為是超頻(單核睿頻並不重要)。手動超頻 降頻 理論上都有很多參數調節 桌面比筆記本要簡單很多「降頻」是相對於什麼頻率而言的頻率損失呢?不同的標準語境下有不同的表達。我們分情況分類列舉:一:「C1E」"C3\C6」等處理器節能功能帶來的待機降頻每天都會發生,如果用戶不予干預,這種現象肯定會出現,在用戶需要、系統有負載時它又會消失。雖然這種節能功能可能會放大系統不穩定的風險,但既然是廠家所設,我們不認為他屬於真正的「降頻」。二: 重負載情況下,睿頻規則失效或部分失效,CPU頻率位於基準頻率到全核心滿載睿頻規則之間。針對此種情況,許多筆記本玩家和廠家認為產品運行正常;持反面觀點的人認為既然有的廠家可以不降頻,降頻的廠家就是設計或者設定有問題。這種情況是比較有爭議的,ZOL筆記本頻道的標準偏向反方——以實際頻率為準,頻率高且穩定的設計更為成功,只要有廠家可以堅持全核滿載睿頻,那麼做不到的產品就是降頻;如果所有廠家都無法做到堅持全核滿載睿頻,那麼此條評價標準失效。三:重負載情況下,睿頻規則非但失效,CPU實際頻率甚至低於基準頻率。這種情況幾乎沒有爭議,該筆記本肯定已經「降頻」並且屬於失敗的設計行列。牆裡牆外 功耗溫度在笑AMD APU系列同樣擁有動態頻率,不過機制和Intel比較類似,只是不叫「睿頻」、動態的條件檔位更少一些,降頻判斷通常按照理論上應該可以達到的全核心負載頻率來計算。不論是Intel還是AMD, 筆記本平台上降頻的元兇都來自功耗和溫度的雙重限制,俗稱「功耗牆」和「溫度牆」。在台式平台上,主板基本默認破解了CPU的長短睿頻最大電流和持續時間,在筆記本平台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各階睿頻規則起作用。不同的是,有的筆記本對功耗、溫度降頻閾值設置得比較寬,有的則非常窄。 使命召喚11 幀率曲線 主流品牌四代酷睿降頻頓卡嚴重Intel等晶元廠商通常會為CPU定下可供參考的TDP規範,不過TDP本身只是個發熱參考值,既不能代表晶元實際功耗,也無法決定真正的發熱情況。同樣標稱90W左右的桌面I7 和i5 實際上有著十幾瓦的滿載功耗差,移動平台的i5 HQ\i7 HQ也有功耗差異。不過,廠商設置功耗牆時也會直接參考Intel的TDP方案,根據固件功耗讀數來調節處理器運行狀態。 XTU 工具可見詳細參數即使是不鎖倍頻CPU也受到雙牆掣肘Intel 對處理器同時設置有Tjmax 溫度牆,廠商自己設置的溫度牆一般來說要比官方更低一些,低到多少就要看模具的散熱情況和設計者的「良心」了。由於功耗牆和溫度牆的存在,桌面CPU在其他變數完全一致時也會表現出更強的性能,有敏銳ZOL的讀者網友曾經提到過i7 7700K 比同頻i7 7820HK 成績更高的情況。i7 5700HQ 可以經受桌面級的拷機而拒不降頻 開了個好頭在遊戲本的Q系列四核移動處理器方面,四代酷睿曾經由於功耗和溫度難以克服,出現了幾乎所有四核處理器默認狀態全部慘痛降頻的情況。其中默認高頻的i7 4980HQ等型號尤為誇張,不鎖倍頻的i7 4930MX 在非解鎖狀態下同樣非常慘痛。從五代酷睿開始,如此慘痛地降頻情況得到了遏制。Broadwell 和Skylake的移動四核處理器降頻概率比較低,幾乎都能堅守在四核睿頻上。第七代酷睿標準電壓四核處理器拉高了頻率,Intel默認給出的45W TDP一般已經不足以覆蓋i7 的實際功耗範圍,所以我們看到第七代酷睿遊戲本的處理器滿載頻率超過半數都達不到標稱值。反過來由於i5 7300HQ實際功耗更低一些,降頻的概率也更低一些。低電壓處理器同型號不同命 性能迷之表現對於低電壓處理器來說,滿載睿頻能夠達到的概率很低,因為輕薄本就不可能散熱真正「合格」,嚴格意義上來講都是殘廢。第七代酷睿i7 7500U 在限制最松的筆記本上也很難戰勝桌面300元的奔騰G4560,多數平台性能差距都非常大。 i7 8550U Winrar 解壓 實時頻率約穩定2.67GHz第八代酷睿目前已經發布了低電壓系列處理器,根據ZOL的相關測試,所有的Kabylake Refresh 系列處理器都無法堅守默認睿頻規則給出的四核滿載睿頻數值。以i7 8550U為例,不論何種厚度、何種散熱規模的筆記本,37倍頻的滿載睿頻都是不可能穩定下來的。i7 8550U 頻率功耗滿載情況考察(對數坐標系)Intel 給第八代酷睿U系列四核處理器設定的15W 長時間功耗限制和25瓦瞬時功耗限制很少有廠商會人為敢於突破。我們確實收到過一款在相當程度上突破了功耗牆的第八代酷睿輕薄本,其模具來自於排名前三的國際PC廠商,並未搭載獨顯。這款粉色輕薄本工程樣機原始狀態可以讓i5 8250U 的瞬時功耗突破40瓦,不作任何干預時他同樣無法維持3GHz以上頻率,但可以在3GHz左右穩定一段時間。這款模具的i5 8250U Cinebench R15成績高達570分,幹掉了我們見過的任何一款i7 8550U機型。但是,放開功耗導致這款散熱規模一般的本本滿載溫度一秒上升到100度,由於溫度牆的限制,他的性能也沒比i7 8550U強多少。實踐證明,第八代酷睿低電壓處理器設置的功耗牆和溫度牆是非常有道理的。 良莠不齊 用戶失落誰之過?從上面的現象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大部分的輕薄本實際運行頻率都與名義上標稱的睿頻規則相去甚遠,以i7 7500U為例,我們測試的數十款機型中,其Cinebench R15 最低不過260分左右,最高高達360分,差距幅度十分驚人。即使是遊戲本平台,如果沒有八條熱管和四公斤機身,也難以在「燒烤煎炸」和「滿載降頻」之間獲得平衡。只能通過實測對比性能 看型號判斷性能可靠性一去不復返這些林林總總的筆記本平台都是遵循Intel和AMD等上游廠商的規範製造的,上游晶元廠商會用一個一個「Up To」的範圍為廠商做出指導,只要沒有突破上下限,都可以視為合理。從道義上講,晶元設計者只是提供一攬子方案,所以同型號晶元、類似配置筆記本之間的性能差異無法追溯到他們身上去。 上游廠商說的都對 下游廠商自己製造各種鎖頻版或者解鎖版對具體的筆記本品牌廠商的工廠工程師來說,散熱規模和筆記本物理尺寸是產品方需求方定下的既定範圍,為已經成型的機器寫入比較「合理」的運行規範是他們對產品品質保障的責任。我們接觸過的國際數一數二PC品牌工程人員曾經直言不諱地表示他們的產品之所以頻率「感人」、「良心」,就是要控制返修率,實現機器的穩定運行保障。從做產品的終端來講,他們其實無可指摘。遊戲本用戶更在乎電腦 遊戲本設計者也從不同思路重視用戶體驗從製造向上推一級,筆記本品牌持有者、向ODM、OEM代工廠提需求的產品經理們很大程度上要為此背鍋。我們在實踐中其實可以從側面感受到這類人群本身很大比例並不是自己設計產品的目標人群,在設計需求中有很多異想天開、試圖迎合觀眾表面需求的想當然成分。從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邏輯上來說,對晶元製造、筆記本設計並不了解但對錶面特徵特別在乎的用戶,是引起這個層面問題的緣由之一。不過,認知障和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本就是大工業社會的常態,我們對此也沒有有效的破解之道。 曾經 滿街都是高性能獨立顯卡 時下時代在進步 CPU GPU宣傳也文明了許多最後,站在終端用戶角度,最為具有迷惑性的是筆記本廠商的宣傳部門,他們會從各個方面試圖讓一切都看起來非常「正常」,除了少部分重量級遊戲本以外,幾乎所有的官方宣傳在性能層面都有一定幅度的水分,中間的細節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