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精神充實和物質富足是每個人的願景。然而日復一日的緊張工作,難免會帶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疲憊。在遭遇迷茫時,很多人會「做些什麼」來走出泥潭,健身、旅行、遊戲、吃喝,花樣百出。很多時候,這些方式並不能幫你擺脫迷茫。你需要的,是平靜的獨處。一、零大於一,空好過滿我這些年越來越理解的一件事就是:很多時候,能夠「不做什麼」比起「做什麼」來得更加重要。 人的迷茫往往是由於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該做什麼,自然會對未來產生恐慌和焦慮。 基於這種焦慮和恐慌,我們本能地想要「做些什麼」來緩解、掩蓋、和躲避自己的焦慮。 有些人會選擇用工作、健身、看書等「上進」、「努力」的事情來掩蓋焦慮。有些人會選擇用毒品、性愛、網游來麻痹和忽略自己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 總而言之,我們會拚命給自己設置一個目標來追逐,用以確認自己的存在,不至於被對未來的恐慌所吞噬。 二、自我、本我和超我,痛苦的靈魂整合事實上,我們的內在是「分裂」的。 你一方面「想」追逐這個目標,另一方面又「不想」去做這件事,就會很焦慮。但這種焦慮更多的是被一種「如果以後我都是這樣「分裂」、沒辦法執行該怎麼辦」的更大的、更深層次的擔憂所引發的。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尚未整合的自我衝突。 相信不少人都熟悉精神分析中「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論——「本我」貪圖享樂,「超我」克己奉公,二者經常衝突,「自我」則是衝突的協調者和統籌者。 當你對未來迷茫時,深謀遠慮的「超我」就開始擔憂:要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沒用的廢物被別人看不起怎麼辦?以後吃不上飯怎麼辦?於是提醒「自我」與「本我」要趕緊想辦法做些什麼。 但是「本我」一擺手:「超我」你想那麼多幹什麼?來來來,讓我們喝完這杯,還有一杯;再喝完這杯,還有三杯……」 「超我」表示我喝你妹啊,都火燒眉毛了你還喝喝喝喝!然後你的「超我」和「本我」就掐了起來。 就這樣,「焦慮」產生了。 這時候,「自我」上場,以「拉偏架」的方式處理這二者的衝突——偏愛超我的人,鑽研「工作、讀書、健身」來緩解焦慮;偏愛本我的人,用「網游、性愛、毒品」來麻痹焦慮。 然而,無論你用哪種方式獲得了暫時的平靜,都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只要「本我」和「超我」的衝突還在,你的「迷茫」就會一直存在,你的焦慮和恐慌就始終無法真正被解決。不論是放縱「本我」,還是堅持「超我」,都會有另一方「被冷落」。 這種「被冷落」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你的這一部分精神結構會退化、萎縮。 那麼,為什麼在前文中說,當你陷入迷茫的時候你應該讓自己平靜的獨處呢? 因為你需要給自己的內在精神結構以時間和機會去溝通、衝突、協調、成長、退行、整合、分裂。 我們甚至可以稍稍偏激的理解為:人格整合的過程,就是痛苦的過程。三、逃避痛苦,等於對自我的二次傷害有人可能會說:我痛苦了這麼久,也有很多人痛苦了一輩子,但精神結構卻始終沒有得到整合,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根本上來講,痛苦分為兩種: 一種是直接的痛苦。 另一種是試圖逃避痛苦所帶來的痛苦。 比如:一個人在失戀了之後,為了逃避失戀的痛苦而馬上找了一個新歡。但他和這個新歡實際上並不能很好的相處,反而是對雙方的折磨。 再比如一個人為了逃避承擔責任的痛苦而做著一份簡單輕鬆的工作,這個時候他必須承受的是面對枯燥的生活和無意義感的痛苦。 第二種痛苦往往只會給我們帶來折磨和損耗,它不僅無益於我們精神結構的整合,反而會加劇我們內在自我的分裂。 當我們在迷茫時,很多我們試圖去做的事情,其動機往往都是第二種,即逃避焦慮和恐慌帶來的痛苦。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你在迷茫的時候「做些什麼」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你做的越多,焦慮越多;焦慮越多,就越迷茫。 四、平靜的獨處,是為了與自己「和解」這時候你大概會問:平靜的獨處就能夠讓我不迷茫,不焦慮了嗎? 恰恰相反,讓你平靜的獨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更好的迷茫、更好的焦慮—— 首先,迷茫和焦慮本身並不是問題。 其次,迷茫和焦慮是無法被「解決」的。 最後,也許「不解決」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讓自己「平靜的獨處」的目的,是「允許」你的內在起衝突;允許衝突的發生,是為了「和解」的達成。 就像一對情侶吵架一樣,只有令他們徹底的把各自對對方的不滿、對對方的不爽、對關係的不滿意全部都傾吐出來,發泄出來,這個衝突的過程也許會很激烈,甚至會動手。 但重點在於,只有衝突發生,雙方才能夠出現「深層次的」、「真實的」溝通,信息才能夠得以交流,問題才得以暴露,衝突才能夠被解決。 沒有「真正的」衝突,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和解。 讓自己「平靜的獨處」,就相當於是你在允許你的內在出現爭吵,相互表達看法,試圖相互說服。 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給自己時間和機會,很多深層次的認識,很多一直隱藏的想法才能夠浮現出來,這才能夠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和解」。 也許你在今天很迷茫的時候,決定要開始健身和寫小說。 在經過三個月「平靜的獨處」之後,你的決定還是要健身和寫小說。 表面看起來你的行為是一樣的,但這兩者是有著本質的不同。 首先是前者的動機是逃避驅力,而後者的動機是追求驅力; 前者的決定會不斷地受到你內在其他精神結構部分的衝擊,而後者的決定卻是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之後才做出來的,穩固且成熟。五、有效率的放空,好過無計劃的匆忙最後,我想你可能還有的一個擔憂:如果我的內在總是這麼鬥爭下去,沒辦法得到整合該怎麼辦呢? 有趣的是,如果你相信現在的自己,允許衝突的發生,允許焦慮的存在,允許暫時的你無所事事,那麼你當下的活力與慾望就能夠自發的冒出來,推動著你去做很多事情。於是你的焦慮自然而然的就不存在了,而且你會活的很充實。 我的直覺告訴我,也許不在少數的讀者已經放棄了要允許自己「平靜的獨處」了,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內在的和解,寧願去選擇「規劃點什麼、做些什麼」這種更輕鬆的「解決」方法。 但是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你已經習慣了和自己背離,所以才不相信自己。 你也已經習慣了逃避痛苦,所以才無法理解、也不敢直面第一層的痛苦。 但你要允許自己,允許自己去做出一些嘗試,允許自己可以先試著離你的恐慌,你的焦慮更近一些。 也許你只需要能有這麼一點點的嘗試就會發現: 唯一令你焦慮的,就是你的焦慮本身; 唯一令你恐慌的,也是你始終對恐慌的逃避。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2017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