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導語上期「藝緣」專欄和大家分享了鑒別書畫美醜,錘鍊鑒藏眼光,書畫鑒藏學問很深,活到老學到老,往往伴隨收藏者一生,為此筆者在近期向鑒藏專家請教學習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傳統書畫鑒藏經驗,分享給藏家朋友們,願大家在傳統書畫收藏領域多一點收穫,少一點遺憾。書畫包漿在書畫鑒賞里,色漿雖說不能稱作主要因素,但卻是不可缺少的輔助因素;包漿在書畫界里的含義是指書畫外表變化給人視覺上的一類感受,傳統書畫在存放、轉移、展覽,賞玩等過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影響,隨著時間推移表面留下一定的痕迹,這種痕迹可說是書畫存世年代的一種印證,被書畫界稱為包漿,形象點來說,將包漿比作人,那麼包漿就像人的年齡顯現於形體的表現,年老的人的皮膚會有歲月刻畫留下的皺紋,和年輕人的皮膚光滑沒有皺紋,兩者自然是不同的。明 唐寅《採蓮圖》年代久遠些的字畫,特別是絹本材質的,經過多次修復重裱,每次都要加礬,加膠,並用蠟加砑石將其背面磨光,裝裱的次數多了,畫面上有層亮光,書畫界里俗稱為「寶漿亮」,年代久遠些的紙本書畫修復裝裱次數多了,也有一種「鏡面光」,有一種沁人心脾古色古香的光感。但在鑒定書畫時,也不能一味專看絹本、紙本的舊氣,破損程度來判斷年代及真偽。方法保存得當,有的書畫品相依舊如新,但仔細反覆審視,無論墨色深淺怎樣都無火氣,讓人感到墨色沉著,深入肌里,這也是「包漿」;有些造假贗品偽作,將絹、紙染舊或置於陰暗潮濕的地方,讓其慢慢變質,以冒充古舊字畫,這些絹、紙無論如何表面會有光亮,但墨色必定輕浮不沉,無法入肌,若用針將其挑開一點口子,就會發現其內部成色不一,筆道就會暴露出白絲痕的痕迹。當代 張大千《仕女圖》另一種形式則是舊裱絹本、紙本書畫正面前面都有色漿,天桿、地桿,裱頭連軸頭等都有包漿,但畫心的字畫卻是假的,這是因為造假者將一幅沒有名氣的老畫的畫心挖出,又將一幅張大千、齊白石等國畫大師的高仿品重新嵌裱到舊裱中,因其也有包漿,舊氣,使人看到以為是原裝原裱,也因此矇騙了不少愛好傳統書畫的收藏者,這種造假方法,書畫界里稱為「套棺材 」,也稱作「金蟬脫殼」。鑒定這類書畫的方法是細看裝裱的介面處,或在強光下細看裝裱深淺程度是否一致,但最主要的還是要以學到的鑒藏知識,抓住名家個人風格,筆墨,章法結構是否符合作品作者本人。傳統書畫里的印章包括兩大類,一是作者本人印章,二是鑒藏印章。本人印章從印文內容分籍貫字型大小、閑文齋堂,從印章的形狀、內容、字體、印色,刀法等可分辨出時代特徵以及個人風格。鑒藏印章在書畫鑒定中能起一定重要作用,一幅畫作上鈐的鑒藏較多(指古字畫,近現代較少),如若按時間順序給予排列一下,那就大致能夠考證其流傳過程。鑒定印章的真偽,首先看筆法疏密處,轉角處,但印章在鈐蓋時,由於印泥乾濕不同,鈐蓋用力輕重,墊底的材料軟硬不同,畫作的絹,紙材質不同,都可使用出不同的效果,需要客觀辨證地分析。現今時代,由於高科技手段運用到書畫印章上,主要有鋅板、複印照相、激光,電腦特製等,其印文都很接近原跡,有的幾乎就跟原跡一模一樣,看這類印章主要看有無刀口,是否軟弱,有無機械痕迹,還要看成色深淺,濃淡的辨別。年代久遠的印章,印色比年代近的要柔和,深沉些,保存方法得當,品相好的作品印色雖然色澤鮮艷,但與新印比較其成色就不一樣,國家文物部門出版的一部《書畫家印鑒款識》一書集中收集到歷代著名書畫家鑒藏家的使用印章圖片,可供我們後人用作書畫鑒藏的參考。書畫印章真但作品未必就一定是真。因為書畫印章可被同代人借用甚至是竊用,也可以留作後人使用,比如國畫大師吳昌碩,他的弟子就有竊用他印章的例子。晚清 吳昌碩《花卉四條屏》還有一種形式就是代筆,近現代書畫當中代筆現象也時常有之,像吳昌碩就有不少作品是他弟子王震,趙雲壑代筆作品,自己在作品鈐上章,有時添上寥寥幾筆,這就給收藏家鑒賞字畫時增加了難度,只能多從作品的結構章法,筆墨風格上去審視它。還有,印章不對(指印鑒書)的作品未必就是造假,例如國畫大師謝稚柳曾請篆刻大師韓天衡刻了一方名為「壯暮」的印章,是長方形的,這方章在《近現代書畫家款印總匯》一書中有記載。當代 謝稚柳《荷花小鳥》他用了四至五年後,字口模糊了,又請韓天衡挖一挖再用,用了近十年,印面當然不平了,鈐下去四角都出不來,再挖也無益;後來磨掉二毫米重刻又用,前後二方都有差別,後人如果要鑒定它是真是假,實際上二方都是真的。考證印章也很重要。前幾年有一藏友帶來一幅黃賓虹作品給鑒藏專家看,印有「冰上鴻飛館」落款為「庚辰年」,即1940年。鑒藏專家講此畫靠不住,因為黃賓虹「冰上鴻飛館」一章是一方長方形的朱文章,是1942年後才有的,章意是「艱苦的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冰天雪地的飛鴻要騰飛了」,1942年後用的章怎麼能用到1940年上去呢?此外還要看藝術家的用印習慣,如潘天壽,吳昌碩,程十發等國畫大師用完印章后則不一定都擦,印跡有時粗有時細,但國畫大師張大千不是這樣,用后擦得乾乾淨淨,用時再擦一遍。看張大千的真跡畫作,印章都是清清楚楚,而藏家如果看到一幅張大千繪畫印章模糊不清,粗細不勻,則應該對這幅畫真偽懷疑了。所以鑒定圖章有時也要結合藝術家用印習慣考察。但一幅字畫光看圖章也不行,我們首先要看畫本身,憑藉主要依據並結合輔助依據來綜合辨析。本期「藝緣」專欄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關注與支持,下期專欄將和大家分享明代大家文徵明父子的書畫鑒藏,敬請期待。明 文徵明《長卷》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