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媽媽的話祺祺2013年9月從廣州到波士頓的一所公立國中讀八年級,美國國中的最後一年(相當於國內的初二),2014年又回到了廣州讀初三(相當於美國的九年級),2015年參加完廣州的中考後,又回到了美國讀十年級。這幾年對他來說也是挺折騰的,在兩種差異很大的教育體系中穿梭,不停地要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停地補上沒學過的內容。但也正因為這樣,我想他對中美兩國教育上的差異,有著深切的體會。所以開了公眾號后,我也徵求他的意見,可否將他當年在波士頓學習時寫的一些日誌在公眾號上發表?他當年初到美國之時,對一切差異都好奇和敏感,也寫了十幾篇日誌。由於我最近的一篇文是關於美國國中科學課程的介紹,所以我將他當年寫的一篇關於美國科學課程的文章找出來,問問他有無需要修改的地方。他看后不太滿意當年所寫的,又覺得修改很困難,就重起爐灶另寫。他周一至周五上學時的節奏很緊張,周末是他相對放鬆的日子,現在多了一項任務,所以他在文中首先小小地抗議了下,哈哈。不過我想跟祺祺說,如果能學會享受跟文字作伴的樂趣,那是一件幸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感到孤獨。 這篇文章也是完成於他的生日前夕,就當作是他送給自己的17歲生日禮物吧。我是他的第一個讀者,總想去修改他文中的用詞,標點和排版,誰知被他發現后,很是生氣,說我不尊重他的風格。是不是新生代的文風都這麼各色?寫在前面的話 --我媽明顯嫌我不夠忙,硬生生把我拉下水寫公眾號。所以我拖到現在周末了,終於有點時間才帶上耳機把自己摁在電腦前。 ——我先說明,我不是學霸,和那些AP國際班的差遠了。我只是一個中考只考了701分(88.5%),獨立招生把我虐慘了的默默探索的行者而已。什麼??我沒在謙虛啊!!我只是有一種人生贏家的天生氣質而已6666(不是我說的) --我打字標點符號是永遠亂用的(估計我老媽會看不過眼,不過聲明在先,不準改!!!)正經的前言許多家長都問過我:美國的科學課到底什麼樣子?美國的科學課是不是比教得好?如果問這個問題的是一個受過國內頂級教育的人,我直接回一句:「能不能問我一個有點質量的問題?」 (我對我媽都說過幾次了)。然而問題就這麼衍生了沒有一個切入點,便是泛泛而談 無限定範圍,即沒有可比性 這兩個問題或許真的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哪怕是最寬鬆的簡答題的參考答案。我也不想來論證探討到底最佳答案,我只是來說我看到的經歷過的—現在給國人的相對客觀的描述太少了。希望有幸可以讓引起一些人的思考基礎是啥?可以吃嗎?至少在我的身邊,經常會聽到家長說一句話:「讓孩子在國內讀完高中再出國,在國內打得理工基礎好!!!」 這句話至少證明了一點,國人並不缺乏找切入點的能力: 我們的孩子怎麼在國外成功?利用我們的優勢啊!理工!!比國外孩子先行一步就要國內先打好基礎!!! 反正我一直都覺得這句話有它很正確的地方,至少從邏輯上面來說。因為基礎真的真的很重要,不止是大學,以後的人生基石都需要用得到。 但問題在哪? 你用什麼來評判基礎? 對於許多人來說,基礎就是在基礎教育中學到的東西(好一個泛泛而談!)但這個東西是什麼?大部分人能給出的最好答案或許就是初級必備的為了更高級的運用而儲備的知識吧。在的教育環境中,就變成了大量記憶重複練習的知識。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美國的科學基礎不紮實,學的東西太簡單(沒有大量的背記,重複練習,練到滾瓜爛熟亦云之:米國基礎差矣 我所經歷的 我從來沒想過,在八年級學到的基礎知識幾乎可以在我每一次實驗都用得到(包括未來),剛剛這個夏天就在耶魯把八年級學到的東西運用到了我目前水平的極致。 八年級開學第二周,第一個實驗前一天的作業:儘可能詳細的描寫製作花生醬+ 果醬三明治的步驟(不可以直接做一遍)。當時的我年少輕狂自信滿滿地坐下來慢慢想了二十分鐘,列出了二十幾個步驟,我當時真的以為超級詳細了。 第二天 超過一半的人擁有三十五個步驟 最多的四十七個 將近一半的人列出詳細的花生醬果醬分量 然後老師用了半節課去解釋嚴謹的重要性,接著讓我們做了一個超多變數的小實驗,我們的結果天壤之別。老師在結尾告訴我們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都包括了嚴謹縝密的方案和分析,最後讓我們回家思考怎麼才能讓改良昨天的步驟描述,讓更多的人看到描述就可以做出更好花生果醬的三明治。 許多人甚至提到不同細小細節對最後成果的影響,如何加入溫馨提示讓三明治更符合個體的口味喜好。例如不同種類果醬的口感,花生醬的粘稠度,是否使用全麥麵包。還有衛生方面的,比如說用哪只手開的門結果又用哪只手抓的麵包導致拉肚子。 以及對過敏群體的溫馨提示 還有建議製作時間(是否充足) 如何打包才能不損壞出品 用蘋果醬 葡萄醬 草莓醬 藍莓醬 還是 梨醬 兩種醬抹勻還是對半分開 過了兩年 其實當時我不是特別理解為什麼要寫的太過詳細,我們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去用這種描述和思維。 它來的比我預期的快 根據知名雜誌Nature,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實驗不具有可重複性,近一半的科研人員無法重複得出自己先前的結果。而這基本都是因為實驗實施過程中大量的變數,動其一,便可產生實質的不同。我在剛過去的暑假,讀了不少論文,許多相同實驗結果結論都差之千里。甚至最普通的定性實驗都可以在不同教授的方法下得出相反的結論。 在耶魯的兩周,我參與了一個研究在線搜索項目,去改善一個貧窮地區的環境問題。其中的變數,可想而知 小到其中個人利益追求(個體的口味喜好) 大到社會、政府結構 (用的什麼麵包) 各種因素 (用的什麼醬) 特殊地域條件(過敏人群) 都會直接影響最後的出品質量,變數一環扣一環,不同人對不同三明治的評價不一樣,我們當時就在竭盡全力用十分縝密思維去評估什麼方法可行,可行性多大。還要根據每個群體的特點利益取向去制定方案協調溝通。 於是,怎麼思考自己做好一個,幫助別人做好一個三明治等同於在幫助「兩百多個在十年內要改變人類歷史的青少年」(Wittenstein於YYGS-SEE2016項目時說到) 最後幾句 我不想證明什麼才是科學基礎教育,也暫時無從比較或從科學的角度完整評價什麼是美國的科學課,畢竟我在美國也只有過一個基礎科學的老師: 出生於波士頓 半德裔半英國裔 在中產階級家庭成長 大學部畢業於波士頓大學 倫敦讀取碩士 喜愛探索平凡的生活 三個孩子都是女兒 晚到學校晚離開 喜愛實驗 沒事就去滑雪溜冰 午餐時間基本不離開課室 喜歡布置寫作作業 具體政治立場:未知 具體宗教信仰:未知 具體年齡:未知 丈夫具體背景:未知 碩士學位及畢業院校:未知 老師也是一個大變數 「不具有重複性」寫在最後 ——我不評價,我只描述 可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微信號:「敏行de母子留學記」看到更多文章。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