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讓我們來看看國內關於乾性溺水的概念:乾性淹溺,主要是指因受到強烈刺激(包括冰冷的刺激、驚嚇、驚恐)和過度緊張導致喉頭痙攣,結果聲門關閉而不能正常呼吸繼而缺氧,嚴重者會出現窒息甚至死亡 。 發生乾性淹溺時,首先會出現口唇發乾、呼吸困難、顏面腫脹,嗜睡、倦怠等癥狀,接著就會出現昏迷、窒息甚至溺亡。從發病機理來看,主要會引起腦水腫和窒息后反射性惡性心律失常、心搏驟停『摘自搜狗百科』。看起來這個概念中規中矩,但是,乾性溺水從來沒有被公認過。乾性溺水為什麼最近會出現在朋友圈?實際上這是源於近期美國媒體的報道,說一位四歲兒童Frankie當時在及膝深的水中玩耍,被遠處一艘船打來的浪擊倒,頭部浸入水中,他隨即被救起來,並且繼續玩耍。第二天夜裡,小Frankie開始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他的父母猜測孩子患了腸胃病,於是在家治療他,但小Frankie的癥狀並沒有減輕甚至出現肩部疼痛。一周后的夜裡,小Frankie在睡夢中突然驚醒,無法呼吸,在搶救一個多小時后被宣告死亡。醫生在他的肺里和心臟周圍發現水,並告知他的父母小Frankie因「乾性溺水」也即「二次溺水」身亡。報道一出,美國醫學專業人士惱羞成怒:這竟然是我們醫生說的!隨即,醫學雜誌上出現了他們發表針對乾性溺水的抨擊文章:乾性溺水這個概念目前並沒有被公認,這麼多國際權威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the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the Utstein Style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Lifesaving Fede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rowning, Starfish Aquatics Institute,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Red Cross, and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均不鼓勵使用乾性溺水,二次溺水的概念。2015年歐洲復甦委員會關於溺水急救指南及2016年最新版淹溺急救處理指南也廢除使用這些概念:乾性溺水是一個從未被公認過的名詞,許多媒體將其作為二次溺水的代名詞。在過去,乾性溺水是用來描述在屍檢中發現10%-20%溺水者肺內沒有水份的情況,喉痙攣在這一過程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事實上,溺水過程中只有極少的水能進入到肺內,一般情況是少於2ml(每公斤體重)。這也就意味著,對於一個30斤重的三歲兒童,進入肺內的水才30ml。如果兒童在水內的時間超過一分鐘,此時主要的問題就是腦部缺氧,應該實施CPR以重新恢復腦的氧供。如果在腦耗盡氧氣之前就能夠內挽救,肺內少量的水就可以被吸收掉而不會有什麼問題。不管肺內有多少水份,對溺水的處理都是一樣的,所以溺水專家早在數年前就把乾性和濕性溺水的這種區別給否定了,因為臨床上這種區分毫無意義。二次溺水有時候被叫做遲發性溺水,這一情況目前醫學上同樣沒有得到過公認。以往,它是用於在溺水者暴露於水后出現癥狀加重的情況。專家指出,溺水后出現的呼吸道癥狀應該就醫。在醫學文獻中,從來就沒有報道過開始就診,後來癥狀惡化直至死亡的病例。真正溺水者如有輕微癥狀,通常在2-3小時內要麼變好,要麼變差。呼吸道癥狀原因可能與溺水本身無關事實上,肺內只需要很少的水就足以破壞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溺水尤其是輕度的溺水加重者,主要是表面活性物質的破壞,而不是肺內水的多少。輕度或中度的溺水后,肺內炎症反應與感染可使得初始癥狀加重。如果家長發現患兒咳嗽頻繁,呼吸不正常,或者從水中拉出后表現異常,此時應該尋求其他幫助。如果患兒離開水面后完全正常,但超過8小時候出現新的癥狀,家長應該攜患者就醫,醫生此時應該考慮其他原因,而不是溺水。根據經驗,很多諸如自發性氣胸,化學性肺炎,細菌或病毒性肺炎,頭部外傷,哮喘,心臟病,胸部外傷才應該是真正導致癥狀的原因,而不應該是是所謂的二次或遲發性溺水。非致命性溺水實際上是更常見的。一個溺水事件發生后,對於輕至中度癥狀譬如咳嗽,肺水腫遠遠較致命性溺水更常見。然而,媒體則常常發文說非致命性溺水罕見,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觀點,非致命與致命性溺水的比例應該是5:1才對。而因為溺水開始出現輕微癥狀到後來才致死的這樣的例子才應該是罕見的。媒體不應過分誇大所謂乾性溺水的危害性。對於溺水后是否死亡的概念表述,國際上的術語中還沒有形成一個規範。國內我們習慣稱呼所有在水中發生喊救命,不管死沒死,都是叫溺水,例如,有人溺水啦!快去幫忙!在媒體文章中,死亡者會被稱為溺亡。國內機構上對於溺水的叫法則稱之為淹溺,對淹溺進行分類為致命性淹溺和非致命性淹溺。對應地,國外的溺水英文單詞是drowning。但是,如果一個單純的drowning,有些字典及文獻中的意思實際上是指因溺水后發生死亡,尤其是24之內,而如果溺水后沒有死亡則叫near drowning。現在,near drowning的提法很流行,被cpr復甦回來的人,不管是不是意識清醒,只要呼吸心跳回來都被稱之為叫near drowning。然而,這些都是文字遊戲,普通老百姓需要知道那麼多嗎?一個名詞設置了那麼多套路似乎並不妥當,如果要想更簡單清晰的向老百姓傳遞科普知識,一個簡單的字面意義上的溺水更形象,而不要去區分是否為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做這樣的分類似乎也不大合適,概念細分或許只適合於學術交流或醫學界。例如,醫學中,很多突發的緊急危急生命的情況都可以叫致命性的,但是並不一定因為是致命性就一定是得死亡,而是因為及時的醫療干預,可使其轉危為安,或者能維持其生命但存在功能上的障礙,最差的就是植物狀態。由於並不改變臨床處理方式,而且增加不同的概念提法反而不利於宣教,並且未得到公認,所謂的乾性溺水,濕性溺水,二次溺水等等的概念,應該在媒體,雜誌及醫生個人信息傳播媒介上停止使用。作為醫生,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避免將錯誤的理念灌輸給媒體和普通百姓。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