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從一個媒體人到資深策展人,那日松的名字在攝影界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與人創辦的映畫廊也在798 里走過十個年頭。「市場沒有任何進步,但是所有的成本都在不斷地增長」對於映畫廊,那日松的想法是讓它活著去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夠了。攝影丨李英武1991年春天,正準備大學畢業的那日松因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到了《大眾攝影》雜誌社工作。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有讀過這本雜誌,完全是以「文學青年」的狀態進入到了雜誌社。整整兩年的磨合之後,他才逐漸喜歡上了攝影。1993年下半年,那日鬆開始擔任《大眾攝影》的作品編輯,並且創辦了「紅星茶座」,邀請了眾多攝影界的「大咖」前來聊攝影。很快,「紅星茶座」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欄目之一,7年多時間一直沒有中斷過,直到2000年那日松離開《大眾攝影》,用那日松的話說,那是一段快樂而自由的時光。離開《大眾攝影》的那日松先後成為了《北京青年報》圖片編輯、《攝影之友》及《photo》中文版的主編,還出任過全景視覺傳媒的副總裁。2007年,當代攝影在藝術品市場上紅火起來,的影像藝術作品在國外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映畫廊也在市場紅火之時應運而生。夜幕下的映畫廊但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到來,國內外影像藏家銳減,一大半的影像市場凋零,許多從事影像展品銷售的畫廊因此進入低迷狀態,其中大部分畫廊幾年之內全部關閉。「映畫廊也在那個時候從高峰跌到了低谷,我能夠親身體驗到這個巨大的落差。」那日松回憶說。為了維護畫廊的正常運營,那日松一直在不斷地尋找畫廊的「出路」,由開始時想做一個純粹的畫廊,慢慢地調整到更像一個攝影中心,創辦雜誌,出版圖書,以及在畫廊之外做一些攝影活動等。「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沒有任何經驗,所以我們犯了不少錯誤。因為經驗不足,也在管理和運營上有一些失誤。同時,798的房租在不斷的增加,到目前來說至少已增長了近十倍。市場沒有任何進步,但是所有的成本都在不斷的增長,其實對我們來講壓力很大。」「但是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從來沒想過放棄,沒想過靠這個畫廊來給自己謀多少福利,去賺多少錢——因為通過這麼多年的積累,包括在國外的考察,我知道:像類似這種機構,本身也賺不到多少錢。所以我們的想法就是得讓它活著,讓它去發揮它應該有的一種作用就夠了。」那日松這樣說。如今,映畫廊在798已走過十個年頭。在這十年裡,798里的畫廊機構換了一撥又一撥,那日松也從最初的媒體人逐步變成一位策展人。他策劃的攝影展兩隻手數不過來,那日松的名字在攝影界聲名顯赫,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映畫廊也成為798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當然,與這道風景相伴的還有畫廊里的「明星」貓——虎妞。虎妞到映畫廊落戶時正是2008年奧運會期間,因它獨有的「模特」氣質,兼之擁有眾多攝影師冬粉,也成為映·畫廊一個重要「形象」。虎妞與她的T恤衫2017年,是映畫廊創立十周年,它推出了首屆「映·紀實影像獎」,獎金20萬元。「當下的是紀實攝影的天堂。」那日松說道,「當下國內的攝影市場在穩步前行,國內的攝影師有無限的發揮空間。隨著『映·紀實影像獎』的揭曉,人們對這種新的紀實影像有了許多的爭議。可是,不管我們對攝影家的看法如何,我們都可以毫無保留的相信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完全可以拍出高水準的作品。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革新,許多新的表現形式在紀實攝影中大放異彩。而我們還是按照傳統的理念來審視當下的紀實攝影,認為紀實攝影就應該是單純的記錄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或者簡單的美化某種現實,這是不合適的。」風景中的映畫廊與「明星」貓——虎妞映畫廊十年2007年9月,攝影大師羅伯特·法蘭克在映畫廊2008年,聯展《對話·2008·影像》2009年,呂楠《緬北監獄》2010年,聯展《不一樣的風景》2011年,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學生》2012年,歐陽星凱《人民路》2013年,陳錦《像》2014年,楊延康《心象》展在映畫廊舉辦2015年,《紅色影像之旅》2016年,《四月前後》大型攝影文獻展在映畫廊舉辦2017年,映·紀實影像獎對話那日松你在攝影行業工作20餘年,從資深的編輯到主編再到策展人。在你看來當下國內的攝影環境是如何的,跟十年前相比,有哪些變化?那日松:這個說來話長,我覺得在90年代的時候相對比較單純一些,因為那個時候經濟沒有這麼發達,大家對攝影的態度比較純粹,喜歡就是喜歡,沒有太多功利性。2000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之間的差別開始顯現出來,慾望上的差別也顯現出來,所以我覺得這也影響到了攝影環境。到了2008年以後,攝影出現了商業化的趨勢,而不像過去90年代的時候,把攝影單純的作為一個愛好或者理想,這是最大的一個變化。攝影的商業化突顯出來。那你怎樣看待現在的這種商業化?那日松:這個跟現在攝影師的生存壓力有很大的關係。過去經濟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要沒錢都沒錢。現在不一樣,現在年輕的攝影師,他畢業之後首先考慮到生存,如果他是學攝影的話,他就要想辦法用攝影來掙錢。那老一代的攝影師呢,他們要把這些攝影作品換成一種更有價值的存在方式,有的可能是通過銷售,比如通過出版,通過展覽……我覺得這個商業化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對每個攝影人的心態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攝影師在這種壓力下可能考慮的更多就是一種商業上、或者利益上的東西。關於此次的映·紀實影像大獎的得獎作品,網上有很多爭議,說這組作品在攝影技巧、用光、構圖以及色彩等方面毫無「技術含量」,你對此是如何看待的?那日松:我覺得有爭議是正常的,而且對我們來講也是好事,說明大家對這個獎的關注度很高,第一屆的紀實攝影獎就引起了這麼大的轟動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好的效果,那麼具體到爭議的內容,我覺得如果大家爭議他在藝術上的東西我覺得沒有問題,但是有些爭議我覺得就沒有什麼道理了。比如像你剛才說的這個「技術含量」,楊文彬是學攝影專業的,他在「技術含量」上沒有問題,有些人在技術上指責他恰恰說明這些人是不專業的。就是說很多不了解這個專業但是卻愛好攝影的人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那日松:不一定,有很多所謂的專業攝影人,他不了解現在新的影像紀實的潮流與發展,他們還停留在傳統的那種紀實方式、紀錄方式,也不學習,所以他們不知道楊文彬所採用的新的影像語言是什麼,所以他們提出了質疑,我說這種質疑恰恰體現出了他們的不專業。我覺得如果你對楊文彬拍攝的立意包括內容上提出質疑這都沒問題,但論攝影技術楊文彬是專業學攝影的,這個對他來說不是問題,他可以拍的很像專業的專業,也可以拍的不像專業的專業,這取決於他自己採用什麼樣的語言方式。在目前這個人人拿起手機都可以拍照片,人人都會ps的時代,很多人都會這樣想:只要把他們的作品賦予一個思想上的意義,冠以一種觀念,就可以成為一幅好的作品,就可以代表一幅作品的深度。是這樣嗎?那日松:當然不是了,任何影像最後都要落實到一個專業性的問題,就是技術,它不光是你操作照相機是技術,ps是技術,用光是技術,你的思想、觀念,你對生活的看法,通過相關器材轉化成藝術作品,這本身也是一種技術。所以說,一個好的攝影師必須具備的條件第一就是技術,我沒有看見過哪個攝影師,技術很差卻成為一個好攝影家的——我在攝影界工作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所以很多人對這個理解是錯的,覺得攝影很容易,好像誰都可以拍,其實越是簡單它越難。我覺得攝影是這樣,攝影入門很容易,但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優秀攝影師,他的技術門檻是相當高的,而且我說的這種技術,就像我見過的、我認可的優秀攝影家全都是在技術上也是最棒的。這是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好多人說攝影是可以靠蒙幾張出名,這我從來都不相信。是不是拍照只要有思想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重要?你如何看待一部作品在美學、技術上的價值與思想觀念產生的矛盾與衝突的?那日松:我覺得這就是藝術家跟匠人的區別。有很多這樣的攝影師、高級發燒友,他們表面上很強調技術,對他們來講形式是最重要的。但我不認為這種技術有多麼的優秀,他們只是把技術當成一種形式表現出來。真正的藝術家技術是化於無形的。他可能表現出來更多的是他的內容、他的觀念、他的意義在裡面,這裡面所蘊藏的技術含量其實是非常高的。映畫廊創辦的初衷只是想找個大家能在一起喝茶聊天的地方,到現在十年的經營,你說它在向著影像中心轉變,那麼現在它是否完成了這種轉變?那日松:沒有、遠遠沒有。美國的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巴黎的歐洲博物館、倫敦的攝影師畫廊,在我做媒體的時候就是我理想中的一種模式,就是那種「攝影英雄」,真的是熱愛攝影,想為攝影歷史做出貢獻才會做的東西,而且這些機構也確實是世界的攝影聖地。做映畫廊之後,我知道既然我們有這麼好的空間,有這麼好的資源平台,我們可以學習,往那方面去轉變。因為畢竟我們有這個資本,因為我們這個畫廊還比較年輕,的影像市場還是一個未開墾的處女地,還有無限可能性。鮮花握手雷人路過雞蛋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