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導讀:民以食為天,不僅僅是因為食物能充饑,更重要的是食物與人的健康和壽命息息相關。有選擇、有針對性地使用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這些是飲食文化幾千年來形成的寶貴經驗。勞動促進了人類和社會的形成,同時食物和藥物也被發現。藥物和食物一樣,都經歷了極其漫長的被實踐檢驗的過程,是我們祖先千萬年與大自然和疾病鬥爭的經驗結晶;從食物和藥物本身材質來講,都來源於自然界的物質,而且有不少品種既屬於藥物又屬於食物,很難截然分開,早在唐朝時期《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就寫道:「空腹食之為飲食,患者食之為藥物。」因此,食物和藥物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大多被《本草綱目》所收錄,由此可見,食物亦有治病療疾之功。飲食在中醫「治未病」的養生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只是很多食物性質比較平和,偏性較小,功效比較弱,但在醫者眼中,一頓適當的佳肴就可能是一劑良藥,一桌不當的飯菜亦可誘發疾患。飲食的基本作用是給人提供能量,維持生命,為機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營養,補充人體日常活動中的各項消耗,也能防治疾病和促進病人康復。食物與藥物同源、同理,由此發展出了食養、食療、葯膳等學說和理論。食養即是將飲食應用於健康人群,以達到養生的目的,平常我們飲食充饑其實也是這一作用的體現,除此之外,還包括根據食物的性質選擇適宜的飲食以養生。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出「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未有不資食以存生」,食養就是飲食根本作用的體現。如果將飲食作用於病人身體的調節或疾病的治療,就是食治或稱食療。對於健康人群來說,為了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選擇的食物應主次分明、種類豐富、寒熱補瀉搭配,飲食應以主食(米、面、豆類)為主,肉類、蔬菜、水果等為輔,主食與肉類大多是補益之品,應適當多食;蔬菜、水果多屬清泄之類,故應當少食,多補少泄才能維持人的健康狀態。對於病人和亞健康人群則應根據個人整體狀況,並依據醫理藥性來合理地選擇食物種類或食療方。藥物用於治療疾病功效較強,如果用的正確,效果將會很好,但如果用藥不當,就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而飲食一般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有時候搭配不當也不會立即出現不良反應。我們不會經常服用藥物,但每天都離不開飲食,雖然食物的偏性比藥物要小很多,但飲食量要比治病的藥量大很多,在生活物質水平較高的今天,葯食兩用的食物(如生薑、蔥白、大棗、枸杞、豬皮、党參、玉竹、黑豆、薏米、蓮子、芡實等)已經步入了尋常百姓的餐桌,如果搭配不當,飲食的偏性將與中藥方劑的偏性相差無幾,所以長期飲食不當就會引起明顯不適甚至是疾病;如果是病人或亞健康人群,一次飲食不當就可能使癥狀加重。因此,對有些人來說,一頓美味佳肴也可能是一劑中藥,有益於人,也會有害於人。正是由於「葯食同源」,所以用以指明藥物性質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理論,也就同樣地適用於食物,以指導我們選擇有益於自己的食物。中藥典籍也對大部分的食物的性質和功效作出了研究和闡述,因大部分食物性質比較平和,可以久用,比如米、面、蔬菜、水果等;除了一些特殊飲食(大多數調味品、某些肉類果蔬等),性味歸經等中藥理論在指導食物應用時並不是十分嚴格,如蘋果味甘性平偏涼,久食一般不會發生像涼性藥物那樣的不良反應,但也不乏例外者,如水果中的梨,其性寒涼,雖然遠遠不及大黃作用強,但對於平素胃寒或胃納不佳的人,食之胃部也會略有不適甚至引起泄瀉;再如性質寒涼的白蘿蔔,有理氣化痰,消食和胃之功,但長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當也可引起明顯的氣虛癥狀;再如性質寒涼的冬瓜,有清熱利尿、降脂減肥之功,長期大量地食用或食用不當可引起氣陰兩虛的癥狀;再如蓮藕,生用甘涼,熟食甘溫,有益氣補陰之力,但長期大量地食用或食用不當也可助生痰濕;再如性寒涼的芹菜,有清熱平肝之力,但長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當也可引發疾患。明朝洪武年間,朱棣尚為燕王之時,因患癥瘕之疾,燕王府良醫正(后升院判)韓彝久治不愈,明太祖朱元璋就派自己最器重的御醫戴思恭前往燕京(北京)診治。戴思恭先詢問了韓彝所用的藥方,又問燕王有什麼飲食嗜好,朱棣答「生芹」。戴思恭說:明白了。他一劑葯下肚,即排出許多寄生蟲,燕王的病就好了。葯食的使用有時候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這是指導我們使用藥食的根本法則,藥物的使用會有個體差異,因人而異,飲食也如此。自然界有四季寒暑的更迭,居處地點有高下、燥濕等不同,應根據這些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的差異,有選擇性地使用藥物或飲食。誠如《黃帝內經》「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之謂也。葯食的應用要「因人制宜」,應根據人體性別、年齡、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的差異,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因人、因證而施,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飲食或藥物,絕不能不顧身體狀況而亂用藥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俗語說:「是葯三分毒。」《周禮•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在寒、熱、溫、涼和酸、甘、辛、苦、咸等方面,藥物又有自己突出的特性,治療疾病也正是應用了藥物的這種「特性」,也就是偏性來來調整機體的偏失狀態。比如,人體寒則用溫熱的藥物為主,人體熱則用寒涼的藥物為主,人體寒熱錯雜則寒熱之葯並用;人比較虛弱,則用補益的藥物為主;人體水濕內盛則用祛濕利水的藥物為主;人既虛弱又水濕內盛,就要同時以補益葯和祛濕利水的藥物為主;體寒的人既虛弱又水濕內盛,就要同時以溫熱的補益葯和祛濕利水的藥物為主;這些只是用藥的一般法則,具體的病情選方用藥時還應考慮的更全面。同樣,如果藥物使用過度,會造成機體在某方面的偏盛或偏衰,最終導致人體陰陽失衡而產生疾病,故藥物應用也有嚴格的原則和方法,飲食雖沒有嚴格的食用原則和方法,但使用不當也會有副作用。因為偏性大小是相對的,相對於中藥大黃和附子,所有食物的偏性都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但相對大米和蘋果,還有很多食物的偏性是很大的。飲食經過了幾千年的篩選,其篩選的首要標準就是能夠長期適量服用而不至於產生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小,而一些副作用較大的食物,如部分調味品,一般家庭作為佐料使用,是不會作為主食來用的;調味品使用不當會引起明顯的副作用。比如,含有桂皮和花椒的調味品,桂皮和花椒均有小毒,二者一起食用,熱性、燥性都很大,過用或使用不當會引發疾病(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眼目乾澀,造成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證)。所以,有選擇、有針對性地使用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這些是飲食文化幾千年來形成的寶貴經驗。《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它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食療經驗,提出了較為系統的食療學理論,是中醫食療理論的奠基之作。食葯一體觀是其中一條食療理論觀點,食葯一體觀包括葯食同源、葯食同功、葯食同理。①葯食同源指藥物和食物均來源於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產物。②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營養價值,同藥物一樣,也具有藥用價值以防治疾病。這主要體現在藥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氣及作用部位這五個方面。這裡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種滋味;「氣」是指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又稱「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藥物對人體某一特定的內臟有明顯的親和力。如大多數酸的藥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對肝臟發揮其影響和作用。每種食物或藥物在這五個方面都有所長,這就構成了每種食物或藥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③葯食同理是指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的施用原則相同。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水是生命之源,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性味,溫泉水辛熱,雨水咸平,露水和井泉水甘平,臘雪和夏冰甘冷,有醫家認為水具有陰陽二性。比如,冰冷的井泉水性寒,燒熱的井泉水性熱。由此可見,飲食的寒熱之性也受溫度的影響,一般而言,過冷的飲食內藏寒涼之性,過熱的飲食內藏溫熱之性。所以,對於寒性體質的亞健康人群應適當多食性溫熱的食物,並要相對少地食用寒性食物或溫度過低的食物及水;對於熱性體質的亞健康人群,則應適當地多食用寒涼的食物,並相對少地食用熱性食物或溫度過高的食物及水;對於健康人群,冬季應少食性寒的食物或溫度過低的食物及水,而夏季應少食性熱的食物或溫度過高的食物及水。《素問•藏氣法時論》明確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認為凡是藥物,其性味之偏較大,多有毒,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來攻邪;而食物性味之偏較小,平和無毒,一般用來補精益氣,強身健體。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蛇蠍之毒及器物打擊等病理產物。精氣又稱正氣,泛指人體的精華物質及其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自我調控抵抗疾病、康復的能力。西醫常採用藥物來提升人體的自我調控能力,如用抗生素直接抑制致病菌,或者用調節酸鹼平衡的液體療法等。這些療法雖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存在著藥物副作用大,不能根治疾病,導致醫源性疾病等弊端。葯攻食補論正是基於保護人體正氣的這一原則,從而成為中醫食療的重要指導思想,發揮保護人體正氣作用的物質正是食物。《素問•五臟生成》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表明五味偏嗜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素問•宣明五氣》亦強調:「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內經》對各種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也有記述。如《素問•熱論》指出了外感熱病的飲食禁忌:「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表明病人發熱稍退,如吃肉食,疾病會複發;如多食,則可使人體餘熱遺留不清,所以食肉類或飲食過多,均為熱病所禁忌。 由此觀之,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之大不容忽視。知識就是力量願明天的你依然會相信點擊「寫留言」參與討論猜你喜歡淺談飲食對中藥方劑功效的影響(一)蔥、姜、蒜、蘋果、梨......什麼是葯食的偏性?細數那些不可不知的飲食禁忌(值得收藏)END本文由中醫出版公眾號原創發表,最終解釋權歸本文原作者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投稿及諮詢郵箱zyyxscb@163.com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覺得不錯請點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