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本文系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萬明教授2017年3月22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與2017」系列講座第2講所作報告的主要觀點。由北外全球史研究院王嫣婕整理。一、引言追尋歷史,白銀從貴重商品最終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是在明代。白銀作為主幣一直使用至1935年。沿著一條白銀貨幣化——市場擴大發展——與世界連接的道路,明代以社會自身發展需求為依託,依靠社會內部的驅動力,拉動了外銀的大量流入,並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變遷、國家的轉型和全球化開端時期與全球互動的歷史進程。明代白銀貨幣化的概念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白銀從貴重商品最終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白銀從非法貨幣到合法貨幣,再到整個社會流通領域的主幣;白銀形成國家財政統一計量單位和徵收形態;白銀形成主幣,建立起實際上的白銀本位制;白銀成為世界貨幣。明代白銀貨幣化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始自洪武末年(14世紀末),白銀從民間自下而上崛起的起始階段;以成化、弘治(15世紀下半葉)為標誌,為國家官方所接受認可,隨即自上而下全面鋪開的迅速發展階段;以嘉靖初年(16世紀初)為標誌,白銀形成社會流通領域主幣,成為國家實際認可的主幣的定型階段,標誌進入社會變遷-轉型階段;以萬曆初年(16世紀末)張居正改革為標誌,白銀貨幣全面滲透到國家的財政結構之中,進入國家財政體系轉型的新階段。二、從427件徽州土地契約文書看白銀貨幣化過程通過研究427件徽州土地契約文書,展現了白銀自下而上的崛起的歷程。洪武末-建文時期寶鈔已顯示迅速衰落,白銀貨幣化趨勢明顯出現。到永樂-宣德時期寶鈔經歷巔峰后衰落,向白銀過渡的實物交易出現,契約文書中出現了很多實物交易。正統-成化時期,寶鈔逐漸絕跡於民間大宗土地交易,到了成化年間,白銀就形成了大宗交易的清一色的白銀貨幣。所以從這個土地契約文書上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白銀貨幣化並非是國家法令推行的一個結果,而是來自市場的萌發,經歷了民間社會自下而上,然後再與官方自上而下二者合流的這樣的一個發展歷程,那麼這就標誌著貨幣經濟化的一個進程。土地契約文書三、白銀貨幣化與制度和社會變遷:從國計與民生兩條線索看白銀貨幣化過程要研究白銀貨幣化與制度和社會變遷的關係,可以從國計和民生兩條線索來看白銀貨幣化的過程。從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明代白銀貨幣化與一系列制度變遷并行,比如田賦貨幣化、徭役貨幣化等,國家財政收入的貨幣化,皇室、官俸、軍費、政府開支等國家財政支出的貨幣化以及國家財政與白銀貨幣化的空間分佈等,能看出白銀貨幣化一系列制度的變遷是并行的。從人民生活的角度來看,白銀貨幣化與社會變遷同步,並將社會各階層捲入市場之中,首先影響的是農民階層,賦役改革把農民和市場連接到了一起。白銀貨幣化與新的經濟成分增長,社會各階層的商業行為、社會價值觀的巨大變遷,導致對白銀的需求量變大。國計和民生都需要白銀,因此雖然明朝亡於內外綜合因素,但白銀緊縮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四、白銀貨幣化視角下的明代賦役改革:特徵與過程自古以來,賦役就是王朝的命脈,可是明朝發生的賦役改革不同於歷朝歷代改革的的特徵。明朝出現的是統一征銀,這是史無前例的。除了黃宗羲定律之外,明朝還有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這一系列賦役改革推而廣之的過程也是白銀貨幣化的過程。經歷一個半世紀的賦役改革,發展到一條鞭法通行全國,統一征銀。賦役改革有著廣闊的社會意義,是走向近代的一個開端。其中分為三個進程:進程一是農民與賦役折銀,折銀以後,田賦得用白銀去繳納,農民從納糧當差到納銀不當差,與土地分離,發生了「從身份到契約」的變化,於是勞動力市場與商幫群體開始形成,這是一個市場化的進程。進程二是農業與賦役折銀,從單一的農業生產到多元農業生產,使得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產生了農業的商品化,這就是商業化的進程。進程三是農村與賦役折銀,封閉和半封閉的農村走向開放,明後期市鎮蓬勃興起,這是一個城市化的進程。因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以上三個進程, 總括起來是一個「三農」的大分化過程明帝國是一個農業帝國,晚明所謂「天崩地解」由此開始,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五、白銀貨幣化:與全球的互動(一)白銀貨幣化與日本、美洲銀礦的開發明代後期,社會對白銀有著巨大的需求,從海外輸入成為白銀的一個重要來源。無論是日本銀礦還是美洲銀礦的開發,在時間上都與白銀貨幣化產生的巨大白銀需求、市場迅速的全球擴張在時間上相銜接,而大量白銀流向也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明代白銀貨幣化直接或間接地促發並推動了日本、美洲白銀礦產的大開發。(二)白銀貨幣化與全球經濟體系的初步建構白銀是促使全球貿易誕生的重要因素。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曾說:「貴金屬涉及全球,使我們登上交換的最高層」。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大的白銀需求國,直接影響了白銀作為國際通用結算方式用於世界貿易。這種國際交換關係,一端聯繫的是商品,另一端聯繫的是白銀,形成了市場網路的全球性連接。圍繞的三條主幹線,跨越三大洲,構建了一個全球貿易網路:—東南亞—日本,—馬尼拉—美洲,—果阿—歐洲。清初白銀流入路線圖六:白銀貨幣化與國家財政體系變革:張居正改革與國家轉型在和全球非常緊密的聯繫互動關係下,白銀貨幣化又進一步推動了改革,從白銀貨幣化的角度來看,張居正改革明確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治國目標,核心是財政改革。改革沒有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的法令,《萬曆會計錄》和《清丈條例》是張居正改革遺存於世的兩部重要文獻,其中都沒有記載。在《明代<萬曆會計錄的整理與研究》(萬明、徐英凱著)一書中以統計列表的形式對《萬曆會計錄》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基本復原了16世紀末明代財政全貌,包括財政總量、結構與貨幣化比例,並有部分省份個案研究。通過研究可知,古代財政體系從以實物與力役為主向以白銀貨幣為主的全面轉型,標誌了古代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的轉型。張居正(1525-1582)七、結論由上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明代白銀貨幣化標誌著近代的開啟,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財政體系從實物財政向貨幣財政轉型;傳統經濟向貨幣經濟,即經濟貨幣化轉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國家從古代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轉型。二是明代白銀貨幣化意味著與全球化接軌。白銀貨幣化的出現,首先是社會內部蘊藏著國家與社會向近代轉型趨向的產物,是轉型變革中的與正在形成中的整體世界——全球相聯繫,也即中外變革互動的產物。一個全球經濟體系不是西方創造的,明代曾積极參与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初步建構,為一個全球新時代的出現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八、與全球互動的影響在總量上,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佔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總數極為龐大。這麼多的白銀,都是用商品交換而來的。明代白銀貨幣化,白銀不僅在社會流通領域成為主幣,而且在國家財政體系中形成主要徵收態,標誌白銀經濟或者說白銀時代的形成,由此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當17世紀全球貨幣危機來臨時,對於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朝亡於內外綜合因素,但白銀貨幣緊縮是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與世界同步的近代化趨向性發展,遭遇到首次挫折。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