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朵朵8個月大的時候,因為一些原因,我曾把她送回到老家讓奶奶帶了一段時間,在1歲的時候又把她接了回來。朵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理我這個「陌生的媽媽」。 後來我花了很長時間去重新和朵朵建立「母女關係」。然而,這個過程進行得並不順利,朵朵的膽子很小,進商場時會直接抱住我的大腿,去遊樂場要找一個沒有小朋友的角落獨自玩。一位學習兒童心理學的朋友告訴我: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讓我要特別注意給朵朵「補一補」安全感。 在此之前,我聽說過很多次「安全感」這個詞,但都沒有走心,這一次才真正清楚認識到安全感對孩子的重要性。當然,我後來學習兒童心理學也是和這段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那麼,什麼是安全感呢?簡單地說,安全感就是讓人感到穩定和可控的感覺。安全感建立好的孩子往往自信、樂觀、積極向上,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做到相信自己,並且有克服困難的決心。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擔心自己會被拒絕,容易焦慮,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撫養人與環境是否穩定 一般來說,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非常關鍵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如果頻繁地更換撫養人,或撫養環境,則會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都十分不利。 心理學上指出,孩子3歲之前,心理上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雖然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與媽媽的身體分離了,但心理臍帶卻要3歲左右才能被剪斷。在這個時間內,孩子會一直吸收父母給他的安全感,尤其是媽媽。如果媽媽不能在身邊,那麼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撫養人。 因此,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應盡量陪在他的身邊,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直到孩子準備好分離。如果這個分離過程沒有做好,孩子可能永遠也不知道如何獨立。 撫養人情緒是否穩定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撫養人莫過於媽媽。媽媽的情緒越穩定,孩子的安全感會越足。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會嚴重打亂孩子的情緒,而一個情緒穩定、平和的媽媽,則會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例如,吳綺莉和女兒吳卓林之間的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吳綺莉的情緒極不穩定。她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氣,卻要女兒來為自己的錯誤買單。我相信,女兒一次次的報警,只是在用正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罷了,母女關係至此,這是何等的悲哀。 媽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帶著一個好心情回到孩子身邊。這樣不但能讓孩子感知到積極、樂觀的暗示,還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同時也會讓自己變得平和。 夫妻關係是否和諧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過: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夫妻關係要先於親子關係而存在,所以在成為好爸爸、好媽媽之前,你應先是一位好丈夫、好妻子。如果夫妻關係不好,經常吵架,關係惡劣,甚至離婚,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你有沒有發現,當父母吵架時,孩子往往會變得異常安靜和懂事。因為,在這樣的氣氛下,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人愛,他可能會因此不安和恐懼,甚至認為父母不和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不好。為了讓父母關係好,孩子可能會發展出各種各樣扭曲的行為來應對。比如,小時候非常的黏人、不願意與媽媽分離;長大後用極端的方式來要挾伴侶;人際交往中不能很好地信任他人;為了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拚命掙錢等。 因此,父母應盡量給孩子一個和諧、美好的環境,即使夫妻間有矛盾、有爭論,也最好要避開孩子。 「分離焦慮」是否處理得好 心理學上指出,孩子6~8個月左右時會出現分離焦慮,到1歲半時達到高峰。孩子出現分享焦慮本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把握不好則可能會加重孩子分離焦慮。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客體永恆性」的概念,即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孩子1歲之前是沒有「客體永恆性」認識的。 比如,孩子眼前的東西如果不見了,他會認為這個東西就會永遠消失了。媽媽如果離開,他會認為不再回來了。此時,往往只要媽媽一離開孩子就會大哭。 而當孩子1歲左右開始逐漸認識「客體永恆性」時,雖然會明白看不到媽媽,媽媽依然在那裡。但是孩子卻沒有理解複雜的時間概念,不知道媽媽何時會回來。如果父母處理不好,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 我記得一位朋友曾說過,孩子小時候因為太粘著自己了,因此每天上班都得偷偷地溜走,就怕被孩子纏上。後來,別人家的孩子上幼稚園一個星期就適應了,而她家的孩子半年多還沒適應過來。每天上學必哭,而且大病小病不斷,沒上幾天學就又生病了。 孩子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媽媽的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強迫式地與他分離對孩子的安全感破壞極大,以至於每當孩子要面對分離時,對他來說都成了一場噩夢。在孩子眼裡,他看到的只有恐懼。 因此,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在他沒有形成「客體永恆性」認識的時候,父母不要強迫他去理解分離,因為孩子跟本就做不到。 當孩子提出獨立時,父母是否支持 孩子逐漸長大,他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當孩子提出獨立時,父母的態度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響。 我見過這樣一對母女。女兒1歲多,剛剛學會走路,小傢伙在大公園裡到處走來走去,一不小心摔倒了。但媽媽並沒有急著去扶孩子,她在一邊鼓勵孩子自己起來。小傢伙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哭聲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但媽媽卻不為所動。孩子大概哭了半個小時左右,見媽媽不理自己,於是就順勢坐在地上自己玩了起來。 對於這個媽媽的做法,你是支持還是反對呢?其實,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媽媽的做法是非常不恰當的。當孩子用盡全力求媽媽關注卻沒有得到回應時,他的感受是什麼呢?是絕望,是孤獨。如果父母總是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時間長了,孩子確實看上去懂事多了,但安全感也會隨之少了一個缺口的。 我也經常聽周圍的一些家長說,孩子不敢自己睡覺,哭上兩天就沒事兒了;孩子磕碰哭了,不去管他自然就好。但是要知道,孩子獨立不是家長強求就能學會的,這是一個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過程。在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孩子2歲之前,我的建議是:孩子想要多少愛,父母就給他多少愛。擁抱、關心,不必有一點吝嗇。 孩子安全感缺失了,怎麼辦? 可能一些父母會擔心,孩子安全感已經缺失了怎麼辦?其實,不用過於恐慌。孩子在3歲之前安全感建立得好,可以讓他少走彎路,但並不是說錯過了就無法挽救。孩子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不要太小瞧了孩子,即便是已經成年的我們,或許小時候,也曾極度的缺少愛與關心,但我們的內心也在不斷地修復不是嗎?化解孩子內心不安與焦慮的,是父母無私的愛。 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孩子沒有安全感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首先應分析一下,是什麼引發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呢?找到它,並且改正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經常撫摸和擁抱孩子,這會讓孩子產生親密感和安全感。不要吝嗇說出「我愛你」,這對孩子很重要,孩子需要這種直觀的表達。 如果孩子是因為一些大自然或外在環境上引起的恐慌,父母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或其他音樂、藝術等方式進行治療,協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注意積極回應孩子 父母及時地回應,會讓孩子會覺得很安心和穩定,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父母給孩子的感覺應是這樣的:無論何時,我都會及時的、溫暖的、可預測的回應你。你可以盡情說出真實的感受,展現真實的自我,並且發自內心覺得踏實。我喜歡你、重視你,你有掌控自己的權力。 有效陪伴 父母全身心的陪伴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在陪伴的時間裡,你只屬於孩子,切記三心二意,一會兒玩手機,一會兒忙工作,否則都是無效的陪伴。 陪伴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有很多的肢體接觸,這對孩子安全感建立十分有益。另一種方式就是睡前陪伴,睡前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講故事、聊天等,都是很好的親子交流方式。 給孩子一個安全島 對於一些比較小的孩子,父母還可以給孩子一個安全島,即安全基地,它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地方,一件玩具,乃至一種愛好。它是孩子情緒的宣洩口,在這裡他能感覺到很安全、放鬆、自在、快樂。媽媽通常是孩子的第一個安全島,孩子在媽媽身上可以得到安全的回饋,後期才會建立自己的安全島。比如睡覺時一定要牽著著媽媽的手,或是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一個娃娃,在這裡,媽媽手和娃娃都是孩子的安全島。 總之,安全感關係著孩子一生的幸福,關係著孩子是否有強大的內心來面對人生一個又一個的未知。愛孩子,就重視起孩子的安全感吧!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