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文/攝入口處先穿上防護衣帽、扣緊鞋套、消毒液洗手,踩過3個消毒池,再經過一個巨大的分揀包裝大廳,才能正式開啟溫室大棚的大門,一睹溫室大棚里的「風景」……近日,當質量報記者走進位於北京大興區的宏福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福農業)西紅柿種植基地時,如同進入了一個有著嚴格質量安全要求的工業企業。中間是一條寬闊的水泥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西紅柿,每一株西紅柿都長得差不多高,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路的兩邊,每一排、每一株之間都是相同的距離,甚至每一株西紅柿的果實、每一穗西紅柿的數量都幾乎相同,完全不同於傳統農業種植時的「形態各異」……這樣看上去如同精確計算過的西紅柿到底是如何種植出來了的呢?答案就是「設施農業+標準化」。全部採用歐盟標準除了一個個「標準」的西紅柿外,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這些西紅柿的種植方式——它們並不是按照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長在土裡,而是長在營養液上。整個種植大棚里地面鋪滿反光增光膜、行壟之間鋪架雙道暖氣管、瓦楞形屋頂全透明,處處暖熱撲面如春……原來整個大棚都是運行在一套農業設施里,由中央控制室控制起來的現代智能農業新模式。「這些設備全部是從世界上設施農業最為知名的國家之一——荷蘭引進過來的,全部採用的是歐盟標準。」宏福農業總經理李朝陽透露,除了種植方式、質量標準全部採用歐盟標準之外,宏福農業還請第三方機構SGS進行品控認證和質量把關,最終種植出來的西紅柿產品同樣需要經過歐盟標準認證。據介紹,大興區的整個種植基地立足於引進國外先進的設施農業,通過環境控制、安全控制等技術手段,形成一條高端智能化的農業種植方式。「像做工業一樣做農業,是我們最大的特點,也是我們的新的種植方式。」宏福農業企劃部主管楊亞麗介紹說,種植基地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有著一套完整的系統,通過大數據體系,時刻「呵護」著每一株西紅柿的成長。對於農業種植來說,最為關鍵的因素有5個,即溫、光、水、肥、氣。針對這5個因素,大棚里設置了一系列的相關設施,一方面是監控數據,另一方面是採集相關數據。「環境控制技術,就是要創造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理想環境。對於西紅柿來說,以溫度為例,白天的最佳溫度是25~30℃、晚上是14~18℃;再比如光和二氧化碳,最理想的光照是1300~1800焦耳/天、二氧化碳含量是400~800PPM/天等。我們通過在大棚里的感測器監測這些關鍵數據,並通過中控室進行智能管控。」李朝陽說。「我們硬體系統的溫度精準控制、營養液精準灌溉、智能控制系統等,都是非常先進的,每天通過採集和分析溫、光、水、肥、氣的核心數據,通過硬體+軟體輸出的方式,智能化地種植西紅柿。」楊亞麗說。農業升級的新探索西紅柿的成長不僅對於溫度、濕度、光照等非常「敏感」,就連「授粉」環節同樣十分重要。在大棚里,專門放置了蜂箱,成群結隊的蜜蜂正在辛勤地為西紅柿「授粉」,助力西紅柿結果。西紅柿的果實需要得到各種「營養」才能有更好品質,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各種「營養」。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農業,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要堅持質量興農,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在李朝陽看來,推廣設施農業,就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一種新探索,也是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一條路徑。「像做工業一樣做農業有自己的優點,比如擺脫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模式,使得農業產量更高;還能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使得農作物生長免受水、土壤、空氣質量的限制。」他說。雖然最終要到今年4月份才完全成熟,不過根據宏福農業的估算,經過大棚種植的西紅柿產量是,小西紅柿約為15kg/㎡、大西紅柿約為60kg/㎡,約為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的6~8倍。儘管設施農業種植有自己的優勢,但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單個設施農業大棚,李朝陽坦陳,設施農業的發展在國內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和瓶頸,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產業化的問題。「目前國內設施農業的相關標準不完善,產業配套不發達,很多檢測和配套我們還需要從歐洲引進,成本較高。」李朝陽說,「另外,我們現在的整體技術引進於荷蘭,資料庫也用的是荷蘭的數據,但荷蘭和的自然環境區別很大,到底哪些數據和智能種植方式需要本土化,也是我們現在在探索的地方。」儘管遇到了挑戰,但宏福農業的決心依然很大,公司計劃一旦現在的大棚種植成功,將在北京南部再建9個同樣的西紅柿種植大棚,最後將該技術在全國推廣並最終在設施農業種植方面出台的國際標準。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