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文 | 砍柴&亞南 鄭開欣帶著5歲的女兒在國貿玩耍,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你叫什麼?」女兒回答:「我叫Eva。」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這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著鄭開欣的女兒跑開了。——摘自香港《鳳凰周刊》最近《中產教育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沒外教的幼稚園》的這篇文章火了。在文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出,讓孩子報了高價英語補習班的鄭開欣在這樣的情景下,略感尷尬,又夾雜著一絲竊喜和滿足。也許,這就是大部分家長的普遍心態:怕輸在起跑線上的,不是孩子,是我們的家長。因為「沒有英文名字」被拒絕受傷的是孩子,但更是我們家長的希望之心。1. 有英文名字,就真的是贏在起跑線上了嗎?2. 那下一個起跑線,是不是就是奧數、鋼琴、高爾夫呢?3. 我們真正該給孩子的起跑線,就是這一門門課程的疊加嗎?4. 這種「竊喜」背後,是不是家長們太焦慮了呢?幾乎每一位家長都曾說過:「我都是為了你好!」在家長看來千辛萬苦都是為了孩子,為什麼孩子不能體諒家長的苦心?一心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上各種課外班,提升各種素養,不就是期望孩子可以更驕傲地在人群中矗立嗎?但是,如果僅僅因為一個「沒有英文名字」就被拒絕,那是否又太階層化得可怕呢?今天,鄭開欣能竊喜;明天,她是否也一樣會失落呢?事實上,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智力疊加,而是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個能力,不是一門門學出來的,而是和家族基因一樣,由家長的影響決定的。我們現在太重視智力教育了,反而忽視了人類自身的能力素質的深挖與體驗。我所在的團隊中,有很多出身「中產階級」、畢業於名校的同事,他們的父母對他們進行了系統化的智力教育,專業優異並具備多種的才藝,按照常規的觀點,他們是真正贏在起跑線上、贏在最後的人!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些在我們眼中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有的,是傲慢。優越感特彆強,不知道怎麼跟同事相處,遇到小問題就容易鬧情緒,即使是見多識廣的領導,都忍不住搖頭;有的,是功利。他們在需要你的時候,會跟你套近乎,一旦不需要你的時候,則是各種愛搭不理。這樣的同事,公司里的大部分人都不願與其打交道;有的,是壓抑。一個同事,從小生活在習慣發號施令的家庭里,他都已經習慣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他也曾經反抗,最終還是選擇了屈從於父母,做一隻「籠子里的金絲雀」,活得精緻而蒼白。近10年的團隊培養,我發現表現優秀的員工,不是因為出身「中產階級」或者智力教育出眾,而往往是因為這些孩子身上有一種不服輸、不懈怠的精神。有的,是韌性。他們頂得住壓力,經得起折騰。他們在工作範圍拓展的時候,不困守在心理舒適區,而是主動出擊,調整工作方式直至圓滿完成任務;有的,是擔當。他們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他們會在同事工作遇到問題時,伸出援手,而不居功自傲;受到挫折、誤解,從不輕言放棄。他們雖然家境普通,但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長項,活得更加自由、充盈,同事間相處起來十分融洽。所以在辦公室里,這些來自普通家庭的同事,因為更知道如何跟領導、同事相處,具備空杯心態,更謙虛、好學,反而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具備韌性等等優點的這些孩子的父母,本就是那種非常謙遜的人。哪怕只是農民,你也能從他的孩子口中知道,老人家每天聽廣播學習;哪怕只是工人,你也能了解到老人家,在上老年大學……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一定有著「卓越」的家長。反之亦然。2我曾經一直很困惑,很多想要自己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並沒有如他們所願,成為最後的贏家?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我的困惑得到了解答:「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各種營養品、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記了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賦,就像每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我們怕孩子走錯人生路,所以一門心思地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同成長。在言傳身教中,讓孩子學習家長的精神、家長的理念、家長的學習追求才是最重要的。」智力起跑線上的贏,並不代表一直都能贏。有時候他們因為被寄予了太多期待,太在乎結果,反而成為負重前行。只有具備真正的學習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當我們打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名義,去為孩子「搶奪」最好的資源,去為孩子的「鄙視」感到竊喜的時候,殊不知,孩子們正在用天真無邪的眼睛,注視著我們的行為,有樣學樣,傲慢、功利的種子也在慢慢種下,成為自我成長的瓶頸。並且,馬拉松的美好之處在於,我們享受著這樣一場比賽,我們享受著每一個進步、每一個突破,甚至每一次跌倒和爬起,當我們只盯著比賽的結果時,這個過程的美好就消失了。很多父母陷入到一個認知的誤區,以為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資源、最好的人生軌跡設定,就完成了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當一個孩子被喚醒,他就具備了自我認知。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伍爾夫讀書隨筆》寫道:「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反而是當我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試圖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擅自替孩子設計好人生藍圖,我們其實是在延緩孩子的自我成長,戕害孩子的獨立人格。真正明智的父母,知道最好的教育是愛、是陪伴,是與孩子一起成長,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讓Ta快樂地成長。真正需要贏在起跑線上的,是我們,是父母,而不是他們,不是孩子。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只有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才能讓孩子更加出色。如果我們做父母的都不具備自我認知和自我生長的能力,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卻把更多的期望和壓力放在了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那麼這樣的教育,無異於捨本逐末、緣木求魚。好的教育是教學相長、彼此成全,而不是病態共生、互相消耗。好的教育是讓我們通過對方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而不是因為對方失去整個世界。當身為父母的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當我們活成了自己想要活成的樣子,我們的孩子就更容易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樣子。只有我們在「父母」的這張答卷上越來越得心應手,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在「孩子」的這張考卷上考得越好。教育新資訊,每天最新鮮傳遞給您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