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二、旅遊民俗學話語實踐,從民俗敘事研究開始 旅遊民俗學研究,應該基於民俗學自身的理論進步。如果沒有對於民俗本身認識的改變,旅遊民俗學就難以建立起來。所以,旅遊民俗學的建立實際上是民俗學學科重建的一個組成部分。過去民俗學界提出的對於民俗的看法,對於民俗旅遊來說,意義可能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有害。比如講述民俗的屬性,會提到民俗的集體性、傳播性和變異性等,這對於民俗旅遊來說都是些兒科常識,幫助實在是不大。一些民俗旅遊的教程把這些內容抄進去敷衍成書,民俗學界並沒有為民俗旅遊提供基本的理論前提。再比如,主流的關於民俗功能的理解,並沒有包括旅遊這一項。鍾敬文先生主編的《民俗學概論》,提到民俗學的四大社會功能,即: 教化功能、規範功能、維繫功能和調節功能。這哪一樣跟旅遊相關呢?對於今天的民俗學界來說,更新思維十分重要。 什麼是民俗呢? 民俗是生活的華彩樂章。我曾經明確提出: 「民俗的核心問題是一個認同性問題。」民俗的本質屬性是一種以認同性為中心的集體文化形式,沒有認同就沒有民俗。政治民俗是一種認同,經濟民俗更是一種認同。沒有認同就不能構成一個群體,也就不能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所以過去民俗學強調一國民俗學,或者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是非常重要的提法,都是據於民俗學的認同功能提出的。對於民俗經濟,我們把它定位為認同性經濟。民俗的消費是長期歷史時期積澱下來的文化認同所致,這些消費是規律性的,不自覺的,有些甚至是強制性的。比如節日消費活動,婚喪嫁娶的消費活動等,都是相對程式化的消費。民俗旅遊也是這樣的。如朝聖的民俗旅遊,省親旅遊等。現在興起的旅行結婚民俗,都是一種認同性的行為。過去一種民俗形成要幾十年、上百年,很可能都還是地域性的。但是今天就不一樣了。有了現代傳媒工具,很短的時間裡就形成了一定的認同,並形成影響深遠的共同民俗。比如「雙 11 節」不過就是新時期以來很短時期形成的一個影響很大的新的民俗節日。這個不過十年左右的節日可能會很長時期在社會以及全球廣泛流行,形成共同的節日。那些經營得很好的旅遊節就可能形成固定的旅遊民俗。旅遊行為需要大量的商業性的認同性廣告傳播。但是民俗旅遊很可能已經有數十年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播,在社會上已然形成了深刻的廣泛的認同,因此其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商業利益。杭州西湖的白蛇傳傳說,與西湖旅遊景觀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長期的口傳,現代媒體的傳播,西湖與白蛇傳故事相互綁定,幾乎人人皆知。這些年杭州通過斷橋相會開展的旅遊策劃活動,都是民俗旅遊應用的經典案例,也是據於認同性為前提的應用。 假如明白了特有地域景觀與民眾形成了深刻認同,特有地域特產與民眾形成了認同,特有習俗與民眾形成了認同,那麼民俗旅遊就找到一個重要的抓手: 尋找對於民俗資源的認同性與構建民俗旅遊產品的認同性。特有的認同必須與特定的地域結合。有些地區的民俗旅遊並不是很成功。地域是有名的,民俗事像也是有名的,但是不是特定的民俗與特定的地域的結合,而是生造出來的,拼合起來,其效果就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很多的非遺景區,非遺產業園,或者部分民俗文化村,最後弄出來一個門可羅雀的結局,這都是值得反思。 民俗認同依賴民俗敘事,民俗敘事在民俗發生與發展中地位突出。民俗主要以敘事為主要存在形式。沒有敘事,就沒有民俗,也就沒有認同。所以我一直強調:民俗是一種敘事,因為敘事產生特定民俗,特定民俗又通過敘事強化和傳播,所以敘事與民俗是密切相關的文化事象,敘事的三種形態,是民俗的結構形式,也是其功能發揮的不同形態。民俗敘事是一種大敘事的概念,既包括口頭敘事,也包括行為與儀式表演的敘事,更包括了圖像和景觀敘事。我們再回到杭州白蛇傳的敘事,它的故事有口頭敘事和媒體敘事,更有民眾選擇斷橋相會的情感表達的民俗行為敘事,更有斷橋、西湖、雷峰塔等一系列的景觀敘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俗敘事的三種形態,實際上是對於民俗事像的一種立體理解。沒有屈原故事就沒有競渡行為,也就沒有粽子這樣的物象物質形式。端午故事、競渡行為、粽子龍舟,都是在講述端午民俗,都是端午民俗的組成部分。所以,神話、儀式在這裡是一體化的,因此,1927 年神話學家謝六逸在他的《神話學 ABC》就介紹過西方的學說: 神話學就是民俗學,民俗學就是神話學,二者是一回事。這一學說,也為民俗學以敘事為本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以及中外學界的部分共識。 在白蛇傳的故事之行為敘事和景觀敘事中,杭州人找到了民俗旅遊的核心要素: 觀賞性,可視性。這就是民俗學需要認識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民俗具有觀賞性,如果民俗不能觀賞,那還有旅遊嗎? 觀賞什麼呢? 景觀,表演,這都是民俗的東西,一種可視性的敘事,可觀賞的故事。景觀對於民俗傳播有獨特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固化民俗傳統,形成穩定的敘事和文化認同。語言敘事是可以跨越時空的,但是可視性的表演和景觀卻是相對固化在當地的,是相對不可移動的,這就是民俗旅遊發生的前提。如果把西湖雷峰塔移到玄武湖,那怎麼行呢?不會有人認同。同樣,金山寺也是不可移動的。這些景觀固化了傳說地點,形成了旅遊發生的不可替代性條件。我們把民俗的可視性視為民俗敘事的一部分,就會聚焦民俗研究在民俗研究中的核心競爭力: 離開了民俗敘事,民俗旅遊就不能發生,或者沒有好的民俗敘事形式,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民俗旅遊產品,而旅遊民俗就不能很好地開展起來。 把民俗視為一種本質上的大敘事的形式存在,就會找到民俗學的民俗旅遊研究或者旅遊民俗研究的途徑。以民俗敘事開始民俗學家的民俗旅遊參與。「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遊一張嘴。」這樣的凸顯在旅遊最外層的敘事講述,也是最基本的旅遊產品的構成形式。沒有導遊就沒有旅遊,沒有敘事講述就沒有導遊的職業,所以旅遊的敘事資源都是從導遊嘴裡傾瀉而出的。遊客對於表演、景觀和地方風物的體認和參與,都是導遊通過敘事和引導完成的。導遊的敘事進一步加強了遊客的認同,也製造了遊客的再敘事,以及再一次擴展認同圈。透過導遊外層的敘事,旅遊實際上是在通過敘事形成自己的產品。旅遊就是在賣故事? 是的,旅遊產品就是一個故事的敷衍和形式擴展。民俗敘事的開發形式分為如下階段:1.原生態的民俗敘事( 民俗傳統敘事) ;2.民俗產品的設計敘事( 旅遊產品設計) ;3.景觀敘事與表演敘事的生產( 敘事的觀賞性建設) ;4. 民俗、景觀、表演、物產的講述敘事 ( 導遊講述) 。 泰山是世界文化遺產旅遊景觀,他們在建設世界文化遺產旅遊目的地的時候,開始整理泰山民俗文化的元敘事,從帝王故事,文人故事到民間故事,這是很豐富的存在。但是為了適應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申請者將這些敘事加以整理、規訓,出現了一種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文本敘事。他們成功地將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拿到手,又開始了新的敘事通過表演講述其世界文化特質,通過景觀增添世界文化遺產標誌,這就是所謂的民俗景觀生產。媒體、導遊重新開始講述泰山故事。從民俗學的視角看,泰山是一種可觀賞的民俗景觀系列,也是所有的民俗敘事所集聚的對象,景觀本身都在默默陳述著流傳千年的故事。通過對於這些敘事資源的再生產,成就了泰山的民俗旅遊大業. 泰山景觀 張家界擁有世界上最為精彩的自然景觀,但是在湘西民俗敘事傳達與認同建構沒有形成際,張家界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畫家黃永玉和攝影家的圖像敘事,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但是,這樣一種純粹的自然景觀還是很難體現其魅力。自然景觀需要民俗敘事的附麗,或者景觀需要與民俗結合,才會爆發其能量。2000 年開始,吉首大學文化產業專家,民俗資源開發大師張建永先生領銜設計《魅力湘西》大型民俗表演,演繹「山水民俗風情文化」,形成了經典的表演性觀賞敘事旅遊產品。 在湘西眾多的民俗傳說中,趕屍是最為神奇的傳說之一。現代旅遊早已經將其從口頭搬上網路了。張家界「欣欣旅遊網」這樣講述:趕屍,顧名思義,就是驅趕屍體。它是湘西一種古老的神秘巫術。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就寫過: 「辰州( 注: 今湘西辰溪一帶) ,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迹中又以趕屍著聞。」每次趕屍,必須有兩具以上屍體,這是規矩。等到屍體夠數了,天一黑,先生」就開始設壇、焚香、燒紙、念咒……施了法之後,屍體便聽從指揮了。據說死屍雙臂平平地伸出去,全身僵硬,四肢不能彎曲,行走時像麻雀一樣朝前跳著走,他們頭戴高筒帽,用黃紙遮臉。屍體能前行、轉彎、上坡、下坡,只是不能後退,也不會讓路。有的說趕屍人是一個人,一路走一路敲銅鑼,或者搖銅鈴,提醒夜行的人不要衝撞。另一只手拉一下草繩,屍體就朝前跳一跳,就這樣緩緩前行。有的說趕屍的是兩個人,分別叫「大屍命」和「少屍命」,他們手持辰州符和趕屍鞭,一前一后,驅趕死屍。這個故事很有感召力,但是也是有些荒誕色彩。在《魅力湘西》表演節目中,有了創造性轉換。口頭的語言的敘事,轉化為表演的敘事,成為可視性的民俗場景,觀賞性於是煥發出來。而趕屍的故事情節也誕生出來了,賦予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此,總策劃解說詞講述說:《魅力湘西》裡面有一個節目叫《英魂歸故鄉》,就是由民族歷史和民間傳說改編而來。我們都看過很多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就是來自於湘西趕屍。趕屍是巫師利用一種符咒,將死人「起死回生」,讓他獨立行走的一種民間技法。但是我要說的是,趕屍其實是表現了湘西人一種家國情懷、一種民族精神。我們都知道,大湘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湘西人出門在外,不論是販夫走卒,還是邊防官兵,他們生前都有一個願望,如果在外鄉去世,身體一定要運回家鄉,落葉歸根,回葬故土。因為他們相信,生命獻給國家,身體要奉還父母。不為人知的是,大湘西和張家界歷史上,有很多傑出人物,比如清朝時的天津總兵羅榮光、台灣總兵劉明燈、民國第一保鏢杜心武等。而其中,羅榮光鎮守大沽口 24 年,號稱「天下第一海防」,在 1900 年,八國聯軍入侵時,羅榮光以近七十高齡,在天津大沽口浴血奮戰,他喊出了「人在大谷在,地失血祭天」,因兵力懸殊、彈盡糧絕,最終英勇殉國。羅榮光犧牲后,鄉親們悲痛萬分的同時,也延請了民間的巫師將他的屍體「趕」回來,並為他治喪和演唱撒葉兒嗬。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湖南湘西人去天津辦事,打的過程中,的士師傅聽說乘客湘西人,一路都說羅榮光是民族英雄,鎮守天津以身殉國,因此堅決不收錢。這樣傳統的趕屍故事得到了升華,成為《魅力湘西》表演系列中的一個最為感人的節目,成為「龍眼」。觀看過《魅力湘西》的遊客,沒有不被這場大型民俗表演所感動的。因此,民俗敘事的再生產,有景觀性再生產,也有表演性再生產,二者一起成為旅遊的觀賞對象,成為可開發的旅遊產品。 湘西趕屍三、結論 民俗學家的民俗旅遊研究,在民俗敘事研究與講述、民俗的景觀性生產與表演性生產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敘事研究是民俗學的長處,其他學科無從替代。從搜集整理民俗敘事,到參與策劃民俗旅遊,再到民俗敘事的再生產( 話語的語言文本再講述、民俗敘事的表演再生產、民俗敘事的景觀生產) 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話語權力。這樣為旅遊產業服務,民俗學便找到了自己的路徑。 當然,民俗學的旅遊研究無禁區,可以不斷開拓。如民俗學的譜系學說,認為相同的信仰在不同的空間是一個譜系,如東海海島間的觀音信仰、媽祖信仰等,其信眾在朝聖旅遊方面具有互動性。這也是旅遊民俗學的一種思路。但是我們最終發現,這樣的互動,還是據於認同性問題。所以,認同性問題是旅遊民俗學的核心問題。但是,這裡只是強調: 旅遊民俗學的民俗旅遊研究,應該從民俗敘事研究與實踐開始。(參考註釋請參見原文)民俗學論壇編輯團隊民俗學論壇我們投稿 | 合作 | 交流 | 聯繫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