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點擊上方「民俗學論壇」可訂閱哦!七夕由來摘要:七夕節當下正經歷著從乞巧節到情人節的蛻變,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化重構。它融合本土資源與外來資源、傳統資源與現代資源,並具有主動謀求的鮮明特徵。這一文化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它有效幫助七夕節擺脫生存困境,促進了節日的重振復興;節日體系中從此增加情人節的設置,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由於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七夕節的重構,客觀上促進全社會進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當下七夕節的文化重構不是終點,而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未來七夕節應該是同時是情人節、乞巧節乃至小人節等更多節日主題在同一時、空間共生共榮。突破單一情人節的遮蔽,實現多種節日主題共生共榮的重要路徑是七夕節歷史記憶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躍的地方七夕節俗活動一定程度的普遍化。關鍵詞:七夕節;乞巧節;情人節;文化重構當前,七夕節——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正發生從乞巧節到情人節的重要變化。本文旨在確認這種變化不是文化想象而是文化事實,並探討其性質和意義。一、從乞巧節到情人節:七夕節的當代蛻變是一種文化事實筆者曾將節日的構成要素概括為如下五點:(1)節日名稱的特殊性;(2)在曆法中位置的特殊性;(3)活動內容的特殊性;(4)活動空間的特殊性;(5)參與主體體驗和情感的特殊性。[3]節日名稱、節日時間、節日活動以及活動空間共同構成一整套節日規範,社會成員通過對這一套規範的實踐形成自己的節日生活,產生特殊的體驗和情感。這五種構成要素是節日與常日區別開來的標誌,也可以用來作為區別不同節日以及同一節日不同歷史形態的分析性工具。從這五個方面入手,能夠發現,七夕節,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正發生重要的變化。首先從節日名稱上說,傳統社會七夕節有許多專名,其中有根據節日所在曆法中的位置命名的,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據節日活動主體命名的,如女兒節、小人節;有根據節日的活動內容命名的,如乞巧節、穿針節、巧夕。但這些名稱如今已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情人節、七夕情人節或愛情節。這不僅表現在商家的廣告中,也表現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中。用這種專名稱呼農曆七月七日已是普遍現象。其次從活動內容方面說,傳統七夕節習俗活動主要有乞巧(包括拜禱乞巧、穿針乞巧、觀影占巧、用蜘蛛乞巧,看巧雲、吃巧等)、乞美(包括用鳳仙花染紅指甲、采樹葉洗頭髮、接露水洗浴等)、乞子、準備享用專門的飲食以及祭祀占卜等信仰活動,而當下,儘管乞巧等習俗仍在一定範圍內存在,但發送手機簡訊、享受燭光晚宴,飲用香檳紅酒,開始愛情之旅,贈送玫瑰、朱古力和珠寶首飾等成為七夕節的主要活動內容。其三從活動空間方面說,傳統七夕節的活動主要是在庭院中進行,庭院本是私人空間,由於七夕節習俗活動往往由來自不同家庭的多人共同參與,私人空間便公共化了。又由於多有祭祀織女等信仰活動,本來的世俗活動空間便神聖化了。如今,七夕節的活動空間較少公共化,不僅如此,像酒店、咖啡館等公共空間也因為活動主體主要是戀人而變得私人化了。由於信仰活動的缺失,活動空間也缺少了神聖的意味。其四,從活動主體及其體驗和情感而言,過去,儘管七夕節也有男性參與活動,但主要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民俗節日,是女子們表達美好願望的關鍵時刻,反映了女子們對心靈手巧的熱盼、對生兒育女的祈願和對美麗容貌的渴望。[4]如今,七夕節的活動主體主要是具有婚姻戀愛關係的男女雙方,七夕節主要成為他們表達愛情的重要場合,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對此,當下流行的眾多七夕節簡訊可以為證。比如「送祝福」網站的「七夕節簡訊」中,有「最新彩信」、「熱門彩信」、「最新簡訊」、「搞笑簡訊」、「愛情簡訊」、「朋友簡訊」、「經典簡訊」欄目的設置,幾乎全與愛情有關。[5]節日所帶來的體驗和情感也多與男女愛情有關。比如朗姆_可樂在2013年7月25日16點左右發布的微博中這樣說:「剛剛同事在討論快七夕了,我突然覺得很失落,這些節日那些感情已經不再是我所能參與的話題,原本以為自己大大咧咧什麼都可以不在乎,原來我也是個可以讓傷心跟隨這麼久的人……越是刻意想去忘記一個人,那些發生過的事情越是清晰的回放……」[6]在五個構成要素中,唯一沒有改變的是節日的標誌性時間。正是這個沒有改變,提示我們上述的種種改變只是七夕節內部的變化。七夕節的當下變化是人們可以看到、感知的文化事實,考慮到乞巧主題的退隱、愛情主題的突顯,這個文化事實可以概括為從乞巧節到情人節的變化,這個變化顯著且具有質變意義,因而是一種「蛻變」。從乞巧節到情人節的蛻變是進入21世紀以來發生的事情,這個蛻變的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文化交流頻繁的情況下聖瓦倫丁節以「情人節」的名稱與玫瑰花、朱古力、燭光晚宴等文化符號進入社會(主要是城市社會)並為一些人所喜歡和踐行。一種外來文化大行其道令國內一些具有較強民族主義情結、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安全意識的人倍受刺激,開始在本土文化中尋找可以與之相抗衡的「情人節」,一些傳統節日如元宵節、清明節、三月三、七夕節的情愛要素被發現和被發掘。儘管在誰應該成為「情人節」方面存在著一些討論,七夕節還是更受認可,成為「情人節」,聖瓦倫丁節也相應成為「西方情人節」。與此同時,已從西方情人節中獲益的商家從情人節中看到巨大商機,他們采借西方情人節的過節方式和文化符號,在農曆七月七日來臨前,推出針對「有情人」的商品和服務。各種媒體也推波助瀾,不斷引發公眾圍繞七夕節進行辯論和思考,並組織以愛情為主題的大型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在觀念上認可了七夕節作為情人節的正當性,並在行動上參與到和愛情有關的活動中。七夕節不僅擁有了情人節之名,而且擁有了情人節之實。二、重新命名、發現愛情、活動內容的采借與發明:七夕節的蛻變是典型的文化重構在七夕節從乞巧節向情人節的蛻變過程中,由河北省文聯、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石家莊市文聯等單位於2002年聯合發起的「七月七愛情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率先以七夕節為愛情節,組織開展了多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從而使「數十萬人參與其中,沐浴了愛情的幸福與快樂」。[7]另一方面,它舉辦了七夕節文化研討會,引發了學者對七夕節作為愛情節合理性和正當性的系統思考,思考的部分成果呈現於由袁學駿等人編成的《七夕文化論文集》中。[8]時任河北省文聯主席的馮思德在河北省會首屆七月七愛情節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回顧了倡辦首屆七月七愛情節的過程並闡述了將七月七定位為愛情節的合理性與重要意義:沒想到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竟可以打破國界,在異國異族(這裡指在日本,筆者注)中紮根,但我轉而又有些黯然,七夕節(乞巧節)在早已被人們淡忘了,事實上它已經讓位給了西方傳過來的「情人節」。去年12月,在文聯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江澤民總書記在報告中再三強調了弘揚和振奮民族精神的問題。在討論中,我重提了日本七夕節的話題。石家莊市文聯主席袁學駿同志便找到我,說他想與省文聯聯手張羅一個節,與西方情人節相抗衡。想來想去,最好還是把的七月七乞巧節撿起來,重新定義一下,然後大張旗鼓搞一個的愛情節。我非常贊成學駿同志的意見,一拍即合,我們還徵求了省會黨、政、文各界一些人士的意見,大家普遍對這一想法予以肯定和支持。過去,僅僅把七月七說成是乞巧節,定位是不準確、不全面的。我認為應當把七月七定位於愛情節。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有著深厚的傳統淵源和群眾基礎。把七月七定位於愛情節,不單單是為了與西方情人節抗衡,更重要的是,可以倡導忠貞愛情、穩定家庭,符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大家知道,家庭是社會組成的細胞,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界優秀文化的傳入,一些腐朽沒落文化也乘機侵入。諸如「包二奶」、「找情人」、「泡妞」之類醜惡行為嚴重妨害了家庭穩定。所以,搞「七月七愛情節」將是絕對適時的,十分有意義的。[9]上述講話表明沒有情人節,為了與「西方情人節相抗衡」,他們就要「張羅一個節」,而「張羅」的策略和路徑是對七夕節進行重新命名,並從中發現愛情。1.重新命名。正如前面已經說明的,農曆七月七日作為節日,本來有自己的多個專名,但在抗衡西方情人節的訴求中,被進行了重新命名。2002年河北省文聯的命名是「七月七愛情節」,2006年時,「根據中央有關領導的提議」這個名字被更改為「情侶節」。目前社會上比較流行的則是「情人節」、「七夕情人節」,不過已有專家明確指出這一命名並不合適,因為:「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因此將七夕節作為『情人節』並不妥當,『七夕節』應稱作『愛情節』。」[10]。儘管圍繞著七夕節的重新命名至今仍有爭議,情侶節、情人節、愛情節的所指也有一些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名稱中都含有一個「情」字。新名字讓七夕節更多與「男女之情」聯繫了起來。人歷來重視「名實」之辨,根據「取實予名」和「循名責實」的邏輯,對七夕節的重新命名既需要人們在七夕節傳統中發現愛情,又需要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表達愛情的文化符號、從事與愛情相關的節日活動,從而表明七夕節果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愛情節(情人節、情侶節)。2. 發現愛情。從七夕節中發現愛情是一個多人參與的持續過程,早在1999年,汪玢玲就發表長文論證七夕本就是「的情人節」。[11]馮思德更多從牛郎織女傳說中發現了七夕節蘊含著的愛情元素。因為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講述了兩人被迫隔開但依然不離不棄、最終得以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浪漫愛情故事。2002年未能參加七夕文化研討會但積極支持「七月七愛情節」的烏丙安、馮驥才同樣肯定這則附著於七夕節的傳說與愛情相關。烏丙安說:「流傳百世的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故事,始終頌揚著中華民族歷代民眾為愛情堅貞、婚姻自由而奮鬥犧牲的壯麗精神。」馮驥才說:「若向愛情求真諦,且問牛郎織女星」,「牛郎織女身上寄託了人的愛情理想。」[12]這次會議上,「還有大量的文章,是闡發弘揚七夕文化的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呼籲要讓古老的文化傳統與時俱進,這與馮、烏二人論述形成了本次會議的最強音。」[13]之後,不少學者繼續從傳說、詩詞、習俗、典籍中尋找發掘,以發現七夕節與愛情的固有關聯性,許多民眾也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白居易的《長恨歌》、秦觀的《鵲橋仙》得到反覆吟詠,「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限綿綿無絕期」成為七夕節富含愛情因子的表徵;在這個過程中,含有二人被迫分開卻不離不棄的牛郎織女傳說版本得到反覆講述,他們成為忠貞愛情的代表;牛郎織女傳說的其他異文則被忽略,在這些異文中,或者織女與牛郎的生活並不怎麼和諧,或者織女總是想方設法主動離開牛郎而終於成功。從七夕中發現愛情的過程,是將七夕節中原本零散的、潛在的愛情因子發掘出來、加以篩選、整合、闡釋並集中呈現的過程。3. 活動內容的采借與發明。「人類的姓名是建立在實踐和認知基礎上的分類系統,既是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產物,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生產和再生產。」[14]七夕節的重新命名讓七夕節在社會上有了新的定位、內涵和指稱。按照循名責實的邏輯,重新命名必然引導和激發人們在節日期間從事與愛情有關的活動。由於節日體系中原本沒有一個情人節,情人節的設置原本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所以在如何過情人節方面,人們很自然地從西方情人節那裡尋找合適的資源,采借西方情人節的文化符號,運用西方情人節的活動模式,將玫瑰、蛋糕、朱古力、燭光晚餐納入自己的節日實踐。與此同時,又發明出諸多具有元素的文化符號與節日活動,如彩虹鵲橋、相親大會、情歌對唱、拋繡球、放飛許願燈等等。七夕情人節因對抗西方情人節而生,本身卻打上西方情人節的深深印痕,並以一種嶄新的樣態出現,不僅改變了活動主體,而且改變了活動內容、活動空間和活動情感,甚至改變了節日名稱。如果我們將文化重構理解為一個社會群體對既有文化現象的再加工再創造,那麼七夕節從乞巧節到情人節的蛻變就是典型的文化重構。它是人們在外來文化的刺激下重新發現、發掘傳統,並將其與外來文化結合在一起的結果。它融合本土資源與外來資源、傳統資源與現代資源,並具有具有主動謀求的鮮明特徵。三、節日復興與文化反思:七夕節當代重構的重要意義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1. 有效地幫助七夕節擺脫生存困境,促進了節日的重振復興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源遠流長,是傳統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近代以來,在全球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傳統節日地位明顯下降,七夕節也面臨生存的危機。如果說節日的活態存在乃在於特定時代特定區域處於不同社會地位、承擔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成員在特定情境下對節日習俗活動的全部或部分實踐,或者簡言之,在於社會中有一定數量的人把這段時間當做「節日」來度過,那麼在20世紀末期,除了個別地方,七夕這個曾經廣為流行的傳統節日因沒有多少過節主體已名存實亡。但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從花店售賣鮮花的龐大數據中、從節日尚未到來關於七夕活動的預告宣傳就紛至沓來的現象中,看到這個節日的蓬勃生機。七夕節復興態勢明顯,其生存狀態已然今非昔比。儘管七夕節復興背後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也並非只有七夕這一個傳統節日經歷著復興的過程,但毫無疑問,文化重構對七夕節的命運逆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正是這一重構,使愛情成為七夕節的主題,它契合了當代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需求,並因此迅速吸引了眾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迅速發展壯大了過節的群體。不僅如此,這一重構還使七夕節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不僅勾起許多中老年人對七夕節的早年記憶從而使其首先在記憶中復活,而且使個別地方如甘肅西和、溫州石塘、廣州珠河等地仍然活躍的傳統七夕節俗得到更多關注,這也促進了七夕節的當代復興。傳統節日是一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包括一系列何人在何時應做何事或不應做何事以及應如何做的規則,處於時間長河中的傳統節日猶如一個生命體,有其自身生長發展演變的歷史。它可以生,也可以死。由生而死通常被視為一個傳統節日正常的生命歷程。七夕節的蛻變表明,傳統節日的命運其實更為複雜:不僅可以生,可以由生而死,而且可以死而復生。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在傳承中斷後以一種嶄新的樣態重新回歸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為其所遵循、操演和踐行。七夕節的蛻變同時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於本土傳統文化的傳承而言,外來文化不僅是衝突的來源、競爭的對手,它還有可能成為激活本土傳統的鑰匙,並成為傳統復興過程中可以取用的重要資源。文化重構具有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的巨大力量。2.在節日體系中增加愛情節的設置,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人有愛情,但神話中沒有愛神。有情人,但節日中沒有情人節。」[1]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填補了這一空白,突顯了愛情的意義和價值,為當代人坦率地表達愛情、尋求浪漫提供了時機。而圍繞愛情主題采借和發明的多種節日活動,也極大地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從最新的一些新聞報道中,我們已能夠感知2013年七夕節(陽曆8月13日)生活內容的豐富性。比如《七夕「浪漫經濟」提前來襲玫瑰花預定異常火爆》一文中提到:「儘管距離七夕還有段時間,但各路商家卻已提前備戰七夕商機……除了傳統的花店、蛋糕店、電影院,各大商場、超市的七夕節氣氛也日漸濃厚,一股『浪漫經濟』悄然來襲。」除朱古力、蛋糕、毛絨玩具等常規禮物外,螢火蟲、玫瑰香皂花、竹簡情書等許多創意類禮物也非常受年輕情侶們的歡迎。[2]又比如,北京通州區將於8月9日至8月13日期間舉辦首屆北京七夕節,共包括「七夕歌會」、「相愛運河」婚禮文化展、「大美運河」七夕傳統文化展等17項活動;[3]而七夕節當晚七點零七分,首都體育館也上演了一場盛大的「七夕2013情歌演唱會」,主辦方向社會公開徵選的77對情侶參與互動,現場萬餘名觀眾與眾多明星共同見證愛的表達。[4]3. 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了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全社會進行文化反思的巨大作用七夕節的文化重構歸功於多種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其中專家主要發揮了啟動引領作用,並從學術角度承擔了正當性的論證工作。商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於傳統節日往往是消費時間,以贏利為目的的商家總是會介入傳統節日當中,繁榮的市場往往成為節日期間的動人景緻。通常認為,商家主要是為人們按約定俗成的方式過節提供各種物品。但在七夕節的蛻變過程中,商家不僅提供了節日主體在節日中需要的物品和服務,而且提供了節日活動的空間,尤其重要的是,它們還在引導節日主體如何過節,如何消費。通過引導如何消費,它們生產了人們對特定物品和服務的認可、偏好和需求,也便生產了節日的活動內容和和文化符號,因而也就形塑了節日本身。當前七夕節在事實上成為情人節,鮮花、朱古力、紅酒、香檳、燭光晚宴、浪漫之旅等成為七夕節的文化符號,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鮮花店、朱古力經營商、紅酒經營商、餐飲店和旅行社等商家比其他行業的商家更加積極地以節日所需的名義推銷自己的商品和服務。民眾是七夕節蛻變的決定性力量,他們基於生活需要和文化自覺參與了七夕節的文化重構,不僅包括參與對正當性的討論,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選擇確證了七夕節的愛情主題,並基於追求個性、博取愛人歡心的目的而不斷推陳出新並不斷要求推陳出新,由此促進了七夕節節日活動的采借和發明。大眾媒體則關注輿論、傳遞信息、發表意見、引發思考,並為各種力量的作用發揮提供了交流碰撞的平台。總之,具有不同利益訴求和目標追求的學者、民眾、商家、媒體等多種社會力量通過共處在同一個中華文化空間里而互相影響,彼此激發,一起營造了七夕乞巧節向情人節蛻變所必需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空間,推動了這一蛻變所必需的正當性論證和主體性選擇,為七夕節的文化重構發揮了各自獨到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七夕節的文化重構過程並非一團和氣,在應該如何給七夕節重新命名、應不應該承認七夕節是情人節等方面,均存在不同意見。這些爭議影響深遠,頗具意義。在人的觀念中,「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關於七夕命名的爭議,前文已有敘述。命名爭議明顯地延續了「必也正名」的思維邏輯,其背後,則是公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一度式微的傳統節日能夠復興並長期傳承下去的殷切希望,是對這個節日以何種狀態復興的設計與理想,是企盼復興的節日能夠經世致用、傳遞文化價值、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秩序的良苦用心。在是否應該承認七夕節是情人節方面,爭議更多。比如2006年有一位學者提出「把七夕當作情人節來過不合乎傳統」的觀點,[5]就引起了許多民眾的強烈反對,演化成一個文化事件,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又比如2009年8月14日騰訊QQ論壇上開設了一個帖子,讓七夕節PK情人節。辯論設置了正反雙方,正方的代表觀點是:「我覺得無所謂,與時俱進嘛!牛郎織女也是愛情的象徵,只要有需求有市場,人們又喜歡這種氛圍,就不要這麼較真,畢竟傳統也是人造出來的!」反方的代表觀點是:「我覺得應該抵制這種崇洋的情節,原本七夕的內涵就不是情人節,因為商業利益而改變傳統文化,那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要慢慢變味了!」[6]無論是正方觀點還是反方觀點,都有不少跟帖。比如正方11辯的辯詞如下:自祖國建國以來,不斷的與外界建交,更加入WTO后,與世界交流更加密切,隨著社會發展,非主流和西方的思想也不斷湧入進來,既然七夕節也能帶動市場消費,我們又和樂而不為呢。而對於情人,特別是對於的情人而言,不是又增加了一次創造溫馨,甜蜜的機會么。我們不能拒絕西風的文化,我們需要做的是發揚自己的文化。不閉幕造車,要勇於交流。把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讓七夕節能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傳統愛情節日。[7]反方3辯則說:我們應該好好保護現有傳統文化,並把「牛郎織女的愛情文化」進一步弘揚廣大。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我們就應該好好的接續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是世世代代都要做的事。增強我們民族凝聚力、增強祖國在世界競爭中的「軟力量」,不要讓WAI GUO人看笑話。[8]這些圍繞著七夕節應不應該向情人節靠攏的跟帖,表述著普通人關於如何對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公眾參與七夕節文化重構的過程,也是參與文化討論進行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過程,同時是公眾文化自覺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鑒賞力、文化反思力、生活自主性的培養過程。從不同觀點的碰撞交鋒中,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的多元價值取向,納異包容的與堅守民族本位的共同在場。我們也看到,碰撞交鋒激發、推動不同觀點的持有者對多元文化及其相互關係進行著更加深入的思考。而這些思考,無論對於七夕節的未來發展,還是對於所有傳統節日的傳承,乃至對於文化的當代建設,無疑都大有助益。可以說,七夕節的文化重構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全社會進行文化反思的作用,它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已遠遠超出七夕節之外。結 語民眾有權利過自己想要的節日生活,並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當前人的生活方式、愛情觀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民族意識高漲、傳統復興已成大勢的情況下,人要過情人節而且要過自己的情人節的訴求理應得到充分表達,也理應受到充分尊重,七夕節向情人節的蛻變是這種訴求的現實化,是民眾憑藉一定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和納異包容的文化開放態度進行文化選擇的自然結果,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值得珍視。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並非七夕節文化重構的終點,而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並且也應該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因為儘管七夕節由乞巧節向情人節蛻變的文化重構具有重要意義,但也有缺陷,即一定程度形成了對傳統七夕活動的遮蔽。有著兩千年歷史的七夕節在其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而且具有多樣的地方性表現。比如甘肅西和仍然活躍的「乞巧節」是典型的女兒節,參加者主要是未婚的少女,節日曆時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飯會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儀式,且有相應的儀式歌舞相伴。[9]浙江溫嶺石塘箬山村的七夕節則是「小人節」,它的主要參加者是小於16歲的孩童及其家人,主要活動是祭祀七女神,祈願小孩健康發展。[10]七夕節的眾多習俗活動及其地方性表現以及「七夕」這個具有詩意、浪漫氣質的名字,具有重要的生活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認同價值,應該有比當下更好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說,未來的七夕節應該是既吸納外來文化的優長又有更多元素(不只是節日時間,還有節日活動及其具有的文化內涵)的有機融合,能夠同時作為情人節、乞巧節乃至小人節等在更大空間里共生共榮。目前來看,突破情人節遮敝、實現共生共榮的重要路徑是七夕節歷史記憶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躍的地方七夕節俗活動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前者是指有意識採取一些措施使曾經活態存在、目前僅僅保存於文獻和頭腦中關於傳統七夕節的歷史記憶重回日常生活,得到實踐。後者是指有意識採取一些措施使當下為個別地方民眾所傳承享用的七夕習俗在更大的空間內被更多的人所共享和傳承。這兩種路徑無疑都存在一定的障礙。前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時間變換所帶來的挑戰:畢竟歷史記憶中的七夕節是傳統社會的七夕節,更多體現了農耕社會的理想和追求,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是工業文明、現代社會。後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空間位移所帶來的挑戰:地方七夕節俗活動畢竟是特定空間內生長發育出來並適合其水土的節日文化,普遍化則意味著將其置於非本土的環境之中。而這也決定了無論選擇哪一種路徑,都不可能是傳統七夕節俗和特定地方七夕節俗的全面照搬,而只能是以其為資源從中汲取若干元素、結合其他元素重新加以組織並應用實踐的文化重構過程。未來的七夕節重構仍然需要包括學者在內的多種力量共同參與。需要說明的是,學者既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要求民眾選擇專家學者偏愛的節日生活和過節方式,但專家學者可以通過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為人們如何過節提供更多的選擇項。這是學者的社會責任,也是學者的社會貢獻所在。民俗學論壇編輯團隊我們投稿 | 合作 | 交流 | 聯繫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