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社會上大部分所謂的知識付費其實提供的根本不是知識,只不過是某個人在某時某刻的所思所想。當然不是說這個東西沒用,而是你要能夠去鑒別後再去借鑒,不要認為有了這些東西你就可以照葫蘆畫瓢的做了,如果這些1年後證明錯了怎麼辦?或者雖然沒錯但適用範圍很窄怎麼辦?這都是需要你去思考的問題。2月26日,在「黑馬創業營36招」的講座上,羅振宇坦承自己給業界挖的「3個坑」:第一個「坑」:U盤化生存。我們剛開始講U盤化生存(主要指: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轉頭我卻變成了一個「主機」,開了一家公司。我當時是那麼想的,然後改主意了,我進步了。第二個「坑」:社群。在我們提出社群是一個商業之後,很多人開始做社群。但是我們很快發現,這個不行。我宣布羅輯思維會員停招,原來的會員給我們賞銀子的,我們持續服務。現在,網上很多黑我們的文章罵我們是社群,實際上這事已經丟開兩年了。第三個「坑」:內容電商。從去年年初開始,我們說要做內容電商,我也是這麼信的,然後玩命的做內容電商。然而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想獲取的超越社會期待的指數級增長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再造一個電商領域的阿里或者京東。我們再說,從去年年中開始講內容付費,我發現又有一幫兄弟跟上來了。但是我負責任的講:這件事仍然是個坑。今年我們不能重蹈去年的覆轍,3月8號前後我們會有一個關於內部付費的活動。實際上,我們是在一次逃亡賽當中,逃得一條命。我沒有想給任何人挖「坑」,是我自己在「坑」里,我現在身手還比較敏捷,及時爬出來了。也許下一個「坑」,我自己就沒有爬出來。我查了一下:在2012年底羅提出「U盤化生存」,記得當時還跟柳傳志進行過一次對談;13、14年提社群化生存、供養,在淘寶上賣會員,一上午賣了多少千萬等等;2015年初,內容電商,靠內容賣東西;2016年中提出來內容付費,得到上線等等。不得不佩服這些媒體出身的所謂「創業者們」,無論什麼樣的詞他都能弄得水生雲起,讓一干鐵粉們緊緊跟隨。按照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幼童有時候會無意識的說謊話。原因是兒童的大腦發育尚不健全,他們在有些時候會將自己想象的事情當成真實存在的東西,說給爸爸媽媽們聽。而且他也沒有意識到是他的想象,所以會說的信誓旦旦像真的一樣。當然,還有一種說謊就是有意識的,為了達成某種目的進行「欺騙」。譬如陷入愛情的姑娘總愛問自己的男朋友她跟范冰冰或林志玲誰更漂亮,男生一般都會說「你在我心中是最美」這樣的鬼話。再比如,對於剛出生的小孩,我們總要恭維幾句:這孩子長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將來長大了一定有出息、長命百歲等等,這一類謊話被稱作「善意的謊言」。另一類謊言比較可惡,就是為了你的財務、精神據為己有,這種欺騙大家都恨之入骨。因為當時我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相信的而且也這麼幹了,只不過我很快發現不對,跑出來而已。誰叫我身手敏捷呢?他沒說的是,你們掉進坑裡跟我沒啥關係,誰讓你們沒有儘早發現呢?我見過許多年輕的小孩跟我講他要U盤化生存、要做斜杠青年。許多創業者言必稱建立什麼領域的社群,只要有人就估值多少;而沖入內容付費、知識變現的更是不少大小公司、風險投資。從法律上講,這個真怪不得羅胖。人家隨口一說,你就信了、做了,最後不成了,也就只能怪自己。就是不知道那些買了許多羅胖推薦的書的人們作何感想。羅的邏輯是當時我覺得這個書很有用、很有價值、非看不可,可過後又覺得不是那樣了,也沒法告訴大家。也不知道那些聽跨年演講的同志們怎麼想啊?你聽的東西,講的人只是當時相信,明天早晨起來就不一定了!三 、原則上他是沒錯的在世界處於變革的坎上時,如果有人說他有一套靈丹妙藥,這一定是騙子。因為大家都在探索,經典的做法還在路上沒有成型。從這一點上說,羅振宇是個坦誠的人:當時當地他的探索就是那個結論,而且自己也深信不疑就說出來了,這也沒什麼錯。後來又發現可能不是這樣子,趕緊嘗試另外的方式。這其實是做生意和創業最常見的境況,在創業初期和每個階段設想的可能路徑,最後證明都不靠譜。只有經過不斷的試錯,運氣好的話能找到一個成功的路,如果倒霉可能就被這些坑給埋了。但問題在於,羅的影響力太大了、冬粉太多了、他扮演的形象已經成了儼然成了新時代領路人(起碼在一些冬粉眼中)的角色。這就麻煩了,因為他每次探索出來自以為真理在握的時候都大聲的喊給世界去聽,而且有許多人真的聽了進去。結果這裡面的誤區就不是僅僅對他一個小公司的影響,而是會影響很多人的判斷、思考和投資。這裡面會有大量的成本(金錢、時間、熱情)進去,卻無所得。其實這樣的故事在不斷地發生著,因為某些有權有勢的人頭腦發熱,在他治下的整個團隊、公司甚或國家或民族都跟著陷了進去。但維護者卻反過頭來說,他當時也是好意,起碼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是在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已!記得在《吐槽大會》上某個嘉賓吐槽大張偉時說到:法律專家說了,大張偉這個在法律上不能算抄襲,那我們只能在道德上吐槽他吧。四、有些東西,不能稱作知識我是做知識管理工作的,所以對於知識的界定上可能有潔癖。當許多人說「有用的信息就是知識」的時候,我就哈哈。我更傾向於柏拉圖對於知識的定義:知識除了跟個體有關聯外,它的一個核心特徵是有自己的客觀性,不因你知道或者不知道而改變,不因為對你有沒有用改變,對你沒有用的它該是知識也仍然是知識。另一個核心特徵是,知識一定要在某個較長時間範圍內被驗證過,被確認過的,它有自己的正確性。所謂的正確性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是確定的、能指導人類工作的。如果理解了這些,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你幹完活寫一個總結它不一定是知識,為什麼你出去旅遊一把寫的攻略也不一定對大家有價值。你的總結和攻略欠缺了驗證和確認,個人的體會和經驗是知識的來源,但要想成為可以指導普遍性工作的知識,則需要更多的經驗和體會。這個更多包括你個人參與更多實踐,也包括其他人實踐、總結和經驗的驗證。只有經過這樣的過程,並在實踐中被驗證多次后,才可能成為指導我們行動的知識。如果讀懂了上面的話,你就會發現我們看的許多東西其實根本不是知識,大都是個體的體驗。這種體驗有對的部分,一定也有不合理、不全面甚至錯誤的地方。如果從你獲取知識的效率上講,去學習、研究這些體驗有價值,但效率一定很低。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推薦經典的原因,因為那些經典都已經被驗證過了。更有人曾說過,自己從來不看活著或者死去不超過50年內的人的作品,也是這個道理,因為他認為這些東西還沒有被驗證過。但不幸的是,我看到有大量的人更願意去看、去讀那些個人體驗的作品,因為這些更容易讀、更好玩。我倒是建議,如果是讀這些內容,還不如去看小說,那裡更能了解人生百態、世態人情。五、要時刻保持質疑的態度從小就跟我們家娃說,我不要求你必須聽我的話,因為我說的可能也是不對的。但你必須聽「道理」的話,當我給你建議時你如果不認可,可以跟我說出來為啥,如果你能夠說服我,我就聽你的。當他越來越大自己會上網會用手機的時候,我告訴他的是在學習和生活上要有一個信條:不相信。無論是老師說的還是家長說,更包括你在互聯網上看到的,不要去輕信,要去思考和驗證。想不清楚的可以提出來大家討論,說出你的理由來,找到你的論據來佐證你的觀點。許多時候我不願意給人支招,當有人問我一個事情的意見和建議時,除非在我特別熟悉的領域,總是戰戰兢兢。因為說白了大部分人問問題時所提供的背景信息不足夠,誰知道人家經受了什麼?這樣的時候提出來的建議很可能是不靠譜的。如果真的要問我的建議,我可能需要先問他很多很多問題,了解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才敢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當我要去寫一篇文章和表達一個觀點時,如果自己已經做過很多十分熟悉的內容,相對比較自信。但如果不是很確定的時候,會思考很長時間、會找許多驗證和印證,國內的國外的、認可的批評的,最後才敢寫成文字出來。這個過程通常要好幾個月甚或幾年。被人鄙視事小,誤導他人則是大錯。在傳統的知識生產和分發下,各個環節都有自己的把關機制。學術圈的同行評議保證了大部分公開出來的內容正確性上沒有大的問題,出版機制也包含了對知識內容的評估。但在當今自媒體的環境下,各說各話,比的是誰嗓門更大而內容的客觀和正確則是最不重要的東西。聳人聽聞比客觀真實更容易傳播,個人體會比抽象普遍更受人歡迎。六、在變化的社會中,我們怎麼辦當你對一個事情沒有初步了解的時候,其實是很難有判斷能力的。社會如何變,但其基本的邏輯和規則很難變化。尤其重要的是,在這個眾說紛紜的年代能形成自己的定見,而定見則來源於你的大量閱讀、實踐和思考。對於你不了解的領域,先看看最普遍的教科書可能比你買多少本上圖書榜的書更能幫助到你。有了這些相對客觀的內容打底,再去看各種各類的說法時你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二個是要保持不相信的心態。對於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都保持警惕,不盲目相信,去驗證和對比,互聯網這麼方便,你為什麼不用。對於你的偶像們也保持警惕,可以學習和借鑒,但別盲從。整天嘴裡念叨這個大咖那個大神除了暴露自己的淺薄和無知外,其實沒什麼用。那些真正有水平的人也更願意跟能夠與自己交流思想的人溝通,而不是崇拜者和冬粉交流。第三個是去盯准用戶。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你能幫助他們幹什麼,你乾的這些事情是不是有價值,他們是不是認可,願不願意為這個付費,這個市場有多大。在幹活的過程中,誰的說法都是參考,你在做的過程中才知道那個更靠譜。或者雖然沒錯但適用範圍很窄怎麼辦?這都是需要你去思考的問題。你是自己的CEO,你決定自己消費那些內容。一個簡單的建議是,凡是過多術語和名字概念(這些概念別的地方很少用)的、凡是很高大的上的去說明白一個事物的,你都要警惕。很多傳銷都是這麼乾的。選擇更可靠而不是更知名的、選擇更平實而非更有快感的內容,可能更有效一些。警惕任何披著知識外衣的內容,因為這些可能有用,也可能是誤導。本文作者田志剛,《你的知識需要管理》、《如何成為專家》作者。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識管理中心(id:KMCenter)。LinkedIn經授權轉載。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訂閱每日必讀的職場乾貨。©2017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