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作者:觀察君(微信號:med_view)最近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非醫療人員急救不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而且能改善患者的長期生存和功能情況。圖片來源:Wikimedia當有人在醫院外面發生心臟驟停的時候,邊上的非醫療人員只要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施以援手,就能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的希望,這是已經有研究證實的。不過,非醫療人員急救對院外心臟驟停倖存者的長期功能有何影響?這方面還沒有得到廣泛的研究。在最近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作者將丹麥院外心臟驟停的全國數據與功能性結果數據聯繫起來,並報告了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生存30天後,一年內缺氧性腦損傷或入住護理院的風險,以及全因死亡的風險。根據是否由非醫療人員進行了心肺復甦(CPR)或除顫來進行風險分析,並評估非醫療人員干預和結果的時間變化。結果顯示:在2001年至2012年期間院外心臟驟停后存活超過30天的2855例患者中,在一年隨訪期內共有10.5%患有腦損傷或入住護理院,9.7%的患者死亡。從2001年至2012年期間,在沒有緊急醫療服務(EMS)人員在場的2084位心臟驟停患者中,非醫療人員CPR率從66.7%上升至80.6%(P <0.001),非醫療人員除顫率從2.1%增加至16.8%(P <0.001),腦損傷或護理院入院率從10.0%降至7.6%(P <0.001),全因死亡率由18.0%降至7.9%(P = 0.002)。調整後分析發現,非醫療人員CPR與腦損傷或護理院入院風險顯著低於無非醫療人員復甦(風險比0.62;95%置信區間[CI],0.47〜0.82)、全因死亡風險較低(風險比為0.70;95%CI,0.50〜0.99),以及腦損傷、護理院入院或死亡複合終點風險較低(風險比為0.67;95%CI,0.53〜0.84)相關。與無非醫療人員復甦相比,這些結果的風險在接受非醫療人員除顫的患者中更低。由此可見,當有人發生心臟驟停時,非醫療人員施以心肺復甦和除顫可顯著降低腦損傷和長期死亡風險。因此全民普及急救知識非常重要。《醫學觀察》小編今天找到了一個台灣版的CPR(心肺復甦)和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操作視頻,國語配音,分享給大家(視頻較長,比較費流量,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https://v.qq.com/iframe/preview.html?vid=t0180w5d3h8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這個視頻基本是按照2010版AHA心肺復甦指南拍攝的,所以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正:按壓的深度應該修正為5-6厘米按壓的速度應該修正為100-120次/分按照AED的指示,每隔兩分鐘AED會再次進行心律分析,此時按壓人員應該交換。另外需注意:AED的電池和貼片是有有效期的,必須定期檢查,必要時更換。普通人判斷患者是否需要心肺復甦和使用AED的時候,不用檢查頸動脈是否有搏動(檢查患者反應和呼吸情況即可)。普通人在第一現場對患者進行心肺復甦的時候,可以只按壓不吹氣。AED進行分析和電擊的時候,請確保沒有任何人接觸患者。按壓位置是:胸部正中,胸骨下半段。下圖粉色部分是胸骨,心肺復甦時應該按在下半部上面。最後提醒大家: 如果AED分析之後如果不建議電擊,應該立刻恢復按壓,直到患者出現反應、開始活動或者專業救援人員接手,普通人絕不可以取下AED的電極貼片。參考文獻:Kristian Kragholm et al. Bystander Efforts and 1-Year Outcomes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N Engl J Med. May 4 2017本文系醫學觀察原創或編譯、整理,轉載需授權!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