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怎樣才能每天都收到這樣的文章呢?只需點標題下「今日教育傳媒 」關注即可!日本「寬鬆教育」的興衰及其啟示 原創|原文刊於《今日教育》公眾號轉載,請聯繫今日教育傳媒授權 在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的日本教育改革中,標榜減少灌輸式教育的負面影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為其個性發展創造寬鬆環境的「寬鬆教育」成為重要理念。早在 1972 年,「日本教職員工會」便批評日本教育中存在劃一、僵硬等缺陷,希望建設「寬鬆學校」和實施「學校五日制」,將兒童從灌輸式教育中解放出來。不過,由於日本仍處於高速經濟發展時期以及受到以學科結構論為指導思想的美國課程改革的影響,「寬鬆學校」構想並未被採納。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結構變化對教育帶來巨大衝擊,日本教育發展陷入從量到質的瓶頸,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創造力的培養模式越來越無法滿足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后產業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與此同時升學競爭白熱化,校園暴力、拒絕上學、學生自殺、青少年犯罪等「教育病理」問題日趨嚴重,日本政府開始認識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一時間建設寬鬆的、個性化的學校教育的改革理念成為日本社會的共識。 在1980年實施的學習指導要領(類似於的國家課程標準,一般每十年修訂一次)中,教學內容得到「嚴格篩選」,內容減少了 20%~30%,課時數也相應減少,例如國小四年級每周減少2課時,五、六年級每周減少 4 課時。此後,臨時教育審議會從 1985 年至 1987 年的數次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改革的目的在於從重視個性原則、開展寬鬆教育和向終身教育體系過渡的觀點出發,使教育體系由僵硬化、劃一化、封閉化向個性化、寬鬆化、多樣化、國際化方向轉變。於是,1989 年版學習指導要領(1992 年實施)一方面強調中國小授課的單位時間彈性化,另一方面持續精簡學習內容,廢除國小一、二年級的科學和社會科,新設重視活動與體驗的「生活科」。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日本政府進一步認識到「寬鬆教育」的重要性,中央教育審議會在 1996 年 7 月發布的《面向 21世紀教育的發展方向》的報告中提出在「寬鬆教育」中培養兒童的「生存能力」以適應社會急劇變化的「新學力觀」。在這樣的基本目標下,1998 年學習指導要領(2002 年實施)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大的改動:中國小各科內容削減 30%,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國小數學課只要求小數的加減只算到小數點后一位數,圓周率由3.14 改為 3,刪除梯形和多角形的面積計算;全面實行周五日制,大幅減少授課時間,國中階段的總教學時間比 1989 年減少 210 課時,國小階段則減少 418 課時;新設「綜合學習時間」,展開超越學科框架的橫向的、綜合的學習;減少中學階段必修課學分,擴充選修課程。這樣,中國小的課程內容和授課時間都下降到歷史最低值,與 1960 年相比,國中總課時數減少了 595 課時,國小減少了 452 課時,課程難度也都大大降低,原本在國小階段的小數加減、分數乘除、複雜圖形的面積計算、容積計算等被刪除或移至國中階段,而原在國中的二次方程式、球體面積和體積計算等都被挪至高中階段。日本中國小生開始用最薄的教科書、最少的授課時間來學習最主要的科目,教育確實變得「寬鬆」了。 可是,如果按照圓周率為3來畫圖,畫出來的不會是圓,而是一個正六邊形;如果每天都用 2 個多小時看電視而不做一點作業,學生是無法牢固記住他們所學過的知識的。 面對「寬鬆教育」,日本國內質疑聲不斷。1999 年 3 月,《周刊朝日》刊登名為《東大、京大學生的學力崩潰》的文章,認為日本最著名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學生的學力在發生崩潰;其後,一本名為《不會分數的大學生》的書籍更是引發廣泛關注,書中數據顯示,日本國立大學的學生只有 45% 能夠全部答對小數、分數的加減法,私立大學中全部答對的學生比例僅為 4.7%,許多民眾將罪魁禍首指向了「寬鬆教育」。 另外,日本學生在國際學力測評中的節節敗退更是極大震撼了一直自詡本國教育水平很高的日本人。例如,在經合組織(OECD)每隔 3 年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日本學生在2000年的成績為閱讀第8名(522分)、數學第 1 名(557 分)、科學第 2 名(550 分),2003 年下滑為閱讀第 14 名(498分)、數學第 6 名(534 分)、科學第 2 名(548 分),而在全面實施「寬鬆教育」之後成長起來的國中生參加的 2006 年測試中,下降趨勢更加明顯,閱讀降為第 15 名,數學降為第 10 名,科學也降至第 6 名。而且,在當年的 PISA 學習背景調查中,選擇「喜歡數學相關書籍」(13%)、「喜歡數學課」(26%)等項目的學生比例以及每周課外做作業和學習的時間(6.5 小時),都遠低於各國平均水平,而日本學生每天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最長(2.7 小時),日本孩子差不多成為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最不愛學習、最貪玩的兒童了。由於PISA 主要測試學生在閱讀、數學以及科學方面運用已學知識和已具備的技能態度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和日本一直強調在「寬鬆教育」中培養的「生存能力」有許多共通之處,而日本學生的 PISA 成績不升反降,自然讓民眾將「學力下降」和「寬鬆教育」聯繫在一起,從而在日本社會掀起一股反對「寬鬆教育」的熱潮。面對確鑿的 PISA 成績,文部科學大臣中山成彬只能無奈地表示,「清楚地認識到的確出現了學力低下的傾向,而這種傾向與寬鬆教育具有關聯性」,從而正式承認政府方面在推進「寬鬆教育」方面出現了偏差。 面對朝野洶湧的批評風潮,日本政府不得不開始反思和調整改革路線,從大力推進「寬鬆教育」路線向確認基礎、基本學力的意義,重視培養學生學力的路線轉換。2002 年1 月,時任文部科學大臣遠山敦子提出名為「勸學」的倡議,鼓勵教師加強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為學生補習功課。2003年 12 月,文部科學省一改每十年修訂學習指導要領的常規做法,匆忙對其進行部分修訂,明確提出教師可以在學習指導要領之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增加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採取課外補習或者發展性的學習活動。2008 年,文部科學省更進一步大幅度修訂中國小指導要領,在此次修訂中,基礎教科的學時得到增加,國小各科總共增加 350 課時,國中各科共增加 400 課時;教學內容得到增加,一度引發學界笑談的圓周率從 3 重回 3.14,恢復二次方程式、面積計算等教學單元,國中英語辭彙量由 900 個增至 1200 個;「綜合學習時間」學時減少,國小由105課時減至70課時,國中由70~130 課時之間減少為 50~70 課時之間。 對於此次修訂,文部科學省如此解釋:「此次改革並非要轉換為『填鴨式教育』。雖然有必要增加授課時間,但並非以增加教育內容為主要目的。而且,確保孩子們有充分時間去學習的指導方針,在這次的修訂中仍然佔據重要位置。」中央教育審議會副會長梶田叡一認為:「在新的學習指導要領中,『紮實的學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以『紮實的學習』為基礎的綜合性的人性力量的意義之上培養生存能力,是本次學習指導要領的修正。」從這一點而言,修訂之後的學習指導要領之所以「新」,其重要的一點便在於「生存能力」內涵的改變促使日本教育更加註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此糾正飽受詬病的「寬鬆教育」。事實證明,這一做法取得一定成效,以 PISA 為例,日本學生 2009 年的成績排名出現一定程度回升,其中閱讀(520分,第8名)上升幅度最大,而數學(529分,第 9 名)和科學(539 分,第 5 名)也止住下降趨勢,2012 年進一步上升,分別為閱讀 538 分(第 4 名)、數學 536 分(第 7 名)、科學 547 分(第 4 名),這也讓飽受批判的日本政府如釋重負。 回顧日本的「寬鬆教育」20 年間的興與衰,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啟示。 首先,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是否能夠正確處理改革理念與實際操作的關係問題,決定了改革的成敗與力度。日本政府希望改變過去重視學科知識、輕視實際能力的「舊學力觀」,通過創造寬鬆而充實的學習環境來培育學生的「生存能力」,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這種改革理念總體而言也是適應信息化、全球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社會的要求的。不過在實際的操作中,日本政府僅僅單純追求時間的「寬鬆」和課程的「寬鬆」,沒有釐清掌握、應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科學習與「學力」或「生存能力」的基本關係,也沒有認真探究哪些授課內容是應該刪減的,哪些課業負擔是合理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怎樣的教育模式才能夠讓學生得到寬鬆且充實、全面的發展。這樣,一方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上確確實實全面「寬鬆」了,另一方面又將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學習與「學力」割裂開來,自然使「寬鬆教育」淪為「放鬆教育」,學力下降也就成為必然。 其次,如何看待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之間的關係,是教育改革必須處理的具體問題。「寬鬆教育」慘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於將兩者認定為二元對立的關係,兩者必須擇其一。其實,在日益全球化的、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中,信息大量增加,知識複雜程度更高,要求學生具有比以前更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為這樣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僅是學生能夠在社會上獨立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作為深化和提高後續階段的各種專業領域學習所需要的共通基礎。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夠在更高質量水平上對已有的知識技能進行再理解(知識的精鍊)和再總結(知識的綜合),從而上升到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應用層面。也正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新設的「綜合學習時間」成為「雞肋」,學生在並未具備培養思考力、批判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所需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便匆匆被「驅趕」著去選擇課題,接受高一級認知能力的培養,反而造成教師無法有效進行教學和學生學習意願的低落。 最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日本的「寬鬆教育」也標榜培養具有豐富人性的學生,但是它始終是依託課程改革展開的,重點放在課程時間、內容的調整以及保障學力之上,而品格培養、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不知不覺成為「軟指標」,被置於重點之外。在多年來的教育改革中,如何解決校園暴力、拒絕上學、青少年犯罪等「教育病理」一直都被提上議事日程,但是這些問題非但沒有減少,反而還有上升趨勢。「寬鬆教育」實施以來,青少年道德水準不斷下滑,已經嚴重影響日本社會的正常發展。從這一點而言,如何促進課程內外學習的融合,使學校、家庭、社區形成合作關係,共同促進學生形成豐富的心靈、健康的人格以及作為公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和態度,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是保證教育改革能夠在更廣闊的視野下深入進行的重要問題。授權轉載/商務合作/投稿薦文後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