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法國盧浮宮中,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永遠擁有最多的觀賞者。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最多話題性的繪畫作品之一,《蒙娜麗莎》在眾多藝術愛好者的眼中具有無窮無盡的神秘感和難以言說的魅力。但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懂藝術的普通人,該如何看懂《蒙娜麗莎》?《蒙娜麗莎》究竟美在哪裡?達·芬奇 《 蒙娜麗莎》(約1503—1505),板上油畫,77×53.5厘米,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純正」 》作者:丁寧達芬奇創作的繪畫數量並不多,而且不少都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是都具有驚人的新意和似乎無限的影響力。達芬奇留存於世的作品並不太多,但是每一件差不多都是令人驚嘆不已的力作。/ 蒙娜麗莎/《蒙娜麗莎》或許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繪畫。曾經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激發過無數的詩歌、繪畫、雕塑和小說的創作。不過,它其實是一幅沒有完成的作品,因而也就成了沒有按時提交給贊助人的委託件。確實,畫家為此畫付出了特別的努力。據說,在畫的過程中,為了讓畫中人不至於顯得沉悶和乏味,畫家請了樂師演奏愉快的曲調,還用俏皮話來逗她,使得她不至於顯出肖像畫中那種難免的憂鬱神情。結果,此畫顯得如此甜蜜和愉悅,以至於讓人情不自禁地覺得內中充滿了「神性」。在畫中,她如此平靜地看著我們,溫柔的眼神佔據了我們的視線。她的表情難以名狀,使人神往而又難以捉摸。不過, 在其凝神注視的神態中,我們可以察覺到一種新的自信。甚至可以說,此畫讓許多早先的畫像顯得僵硬和矯揉造作。無怪乎瓦薩里在《名藝術家傳》一書中如此忘情地寫道:任何想要看一看藝術究竟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模仿自然的人,或許看一看這一頭像就可以了,她的所有微妙細節都得到了忠實的再現。她的雙眸明亮而又溫潤……睫毛和眉毛再現得一絲不苟,而梳向兩邊的頭髮彷彿是從皮膚里長出來的……紅潤可愛的嘴唇與活生生的臉頰連成一體,好像不是畫出來的,而是有血有肉。急切地看著她的喉嚨下的凹陷處的人一定會想象自己看到了脈搏的跳動。這是藝術的奇迹。畫中的背景是一幅迷人的風景畫。就像在《岩下聖母》一畫中一樣,畫家對岩石和流水流露了無限濃厚的興趣。不過細心的觀者會發現,這一風景其實是頗「寫意」的,因為人們很難將右邊的風景和左邊的風景天衣無縫地連接起來,兩邊的地平線不一般高,右邊的偏高,而左邊的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片風景里,畫家引入了大氣透視的描繪。畫中的許多細節令人印象至深。例如,蒙娜麗莎的手處在一種優雅而又放鬆的姿態。有一點應該提到,畫中的蒙娜麗莎是沒有眉毛的。根據研究者的分析,剃眉毛是當時的一種時尚,沃爾夫林在其《古典藝術》一書中就是採納了這樣的看法。但是,在我看來,這又似乎太不可信的。因為,在達芬奇之後的畫家的素描臨本中的蒙娜麗莎卻明明是有眉毛的,拉斐爾的一幅素描就是如此。所以,很可能這不是達芬奇有意為之或者是作品未完成的一個痕迹,而是因為在17世紀的清洗中將畫家畫在已干顏料上的眉毛(作為最後的一筆)清洗掉了。修復者用了不合適的溶劑,卻將傑作的一部分永遠地毀了!同樣,今天人們在原作上所見到了過度的綠色調也是過分的、不恰當的修復所釀成的一種後果。蒙娜麗莎啟發了後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岩下聖母 /畫家其實不止一次地畫過《岩下聖母》。最為著名的有兩幅,較早的一幅就是我們現在所見的作品,另一幅則存於倫敦的國家美術館,後者因為有一些16世紀的痕迹(譬如較大的形象、極為肯定的明暗畫法以及畫蛇添足的光環等),懷疑有後來者參與的成分。所以,巴黎盧浮宮中的這一幅畫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達·芬奇 《岩下聖母》(1483—1486),布上油畫,199×122厘米,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他對作品的構圖精心構思了很長的時間,同時又似乎不願意畫完作品似的——這在後來幾乎成了一種習慣。畫家是在米蘭畫這幅畫的。此畫原是一禮拜堂的祭壇畫中間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畫面。在這幅畫里,達芬奇第一次成功地探討了人與自然的融合。畫中既沒有寶座,也沒有建築物的構架,因而空間的參照完全是由一個岩穴來確定的。在這一岩穴上,畫家顯然花了極大的心血,一方面是讓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另一方面讓在遠處的各種各樣的植物的葉子來裝點它,彷彿是從霧蒙蒙的金色陽光中顯出來的。這和傳統的聖母的描繪是大相徑庭的。聖母優雅而又溫馨的形象就處在這樣的氛圍里,她嫻雅的姿態和合乎理想美的臉容是畫家的精心構思的結果,也見於後來的不少作品中,包括《蒙娜麗莎》。天使笑意盈盈的臉和粉撲撲的聖嬰與施洗約翰更是平添了令人難忘的人情味。同樣,為了這幅作品,達芬奇畫了許多草圖,逐漸地達到了最後的表現效果。/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豐碑式的作品。畫中的描繪確實是《聖經》中所記錄的十分重要而又具有戲劇性的事件,人們可以在《新約》的四篇「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中找到相關的描寫。基督和十二門徒到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他們用最後一次晚餐。此時,基督知道自己被捕並離開世界的這一刻就要來到,他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 猶大問:「是我嗎?」耶穌就說:「你說的。」 此時出現了一種可以想見的騷動。不少畫家畫過這類題材,但是,達芬奇的畫筆不僅超過了前人,而且事實上也罕有人再能超過他。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約1495-1498),濕壁畫,460×880厘米,米蘭聖母感恩修道院餐廳《最後的晚餐》第一次讓所有的人全部面對觀者的方向。其中的人物從左至右分別為:巴多羅買(忍不住站起來)、小雅各(向中間指去)、安得烈(震驚地舉起雙手)、猶大(恐懼而不由自主地向後傾,左手在桌上張開,右手則緊緊拽住他出賣基督而獲得的一袋銀幣)、彼得(左手放在約翰的肩上,右手則拿著一把餐刀,令人想起後來他揮舞著刀不讓人逮捕基督並割了侍從耳朵的反應)、約翰(靠著彼得暈了過去)、基督(攤開雙手,頭微微左側,顯出無可挽回和悲憫的神情)、多馬(豎起一個手指,意思可能是說:「真有這麼一個人?」)、大雅各(撐開雙臂時由於慌張而碰翻了杯子)、腓力(雙手放在胸前,似乎是一種表白:「絕不可能是我呀!」)、馬太(手伸向基督的方向,好像在說:「真的有這件事?」)、猶得(傾耳在聽最右邊的西門的話)、西門(攤著雙手,彷彿在對猶得說:「這是怎麼回事啊?」)。畫中的形象除中央的基督外,其餘的均三人一組,共四組,相互之間既有呼應,但又互不雷同。基督因為中間的窗戶的亮光的襯托顯得最為突出,而窗戶上的弧形裝飾線彷彿就是金色的光環。除了符合宗教經典的那種人的性格與道德的衝突之外,事實上畫家充分地表現了複雜的人性及其因人而異的差別,將人的內心世界揭示得細緻入微。據說,為了畫好這幅畫,達芬奇經常冥思苦想,偶爾才添上幾筆。尤其是為了畫出一個卑鄙的猶大,藝術家常常去鬧市或罪犯出沒的地方,以便捕捉到一個恰如其分的臉容。修道院的院長曾經告畫家的狀,稱其無所事事,不花力氣畫畫。達芬奇就把他的頭放在了猶大的身上。藝術家面對現實的勇氣可見一斑。- 版權信息 -作者:丁寧編輯:守拙堂陳嶠本文觀點資料來自《西方美術史》《感動心靈的西方美術》圖片來自網路長按圖中二維碼可進行識別關注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可以購買本書!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