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少子化高齡化是日本社會人口結構的一大特徵,少子化在日本早已經不是新聞。那少子社會是什麼樣的呢? 2004年日本政府發布的【少子化社會白皮書】當中指出,總和生育率低於生育更替水平,而且兒童的人口數量低於65歲以上人口數量的稱為少子社會。日本於1997年就進入了少子社會。 總和生育率是指處於生育期的15到49歲婦女一生所生育的孩子總數,而2014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42,遠遠低於日本的生育更替水平所需的2.08。生育更替水平是指長期維持社會總人口不變所需的總和生育率。 也就是說,想維持日本社會人口總數長期穩定不變的話,日本的15歲到49歲的生育年齡女性一生最少得生2.08個孩子。 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當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多,加上總和生育率只有1.42,據估計,到2025年時四個日本人當中就有一個75歲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的時候日本的總人口將會減少3300萬人。 前一段時間我在【日本家庭主婦為什麼能夠輕鬆帶孩子】這篇文章當中提到過日本人的生育觀念是孩子最少兩個,最好還是第一個生女兒第二個生男孩兒。 孩子至少兩個是大多數日本人都接受的生育觀,那麼為什麼總和生育率又只有1.42呢?造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來理解。 一、獨身人群的增加 當代日本社會總體包容度比較高,而且日本人很少去干涉別人的私人問題。在婚姻方面,不管是結婚也好,還是不結婚也好,一般是沒有人會去干涉的。 根據調查顯示, 2010年時到50歲還沒結婚的男性已經達到了20.1%,而1980年時男性的終身未婚率只有2.6%,也就是說三十年當中,男性的終身未婚率從50人當中有1人變成了5人當中就有1人。 女性終身未婚率則從4.5%上升到了10.6%,也就是從20人當中有1人變成了10人當中有1人。 根據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不結婚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沒有合適的對象;二是覺得沒有結婚必要性;三是男性覺得結婚的錢不夠。在1997年的時候,三十來歲適婚年齡的男性大部分都能實現年收入五,六百萬,而在2012年則只剩下300萬。 二、晚婚晚育的影響 在一過三十歲就被稱剩男剩女,來看一看日本人的初婚年齡變化吧。1980年時調查顯示丈夫平均初婚年齡是27.8歲,妻子平均初婚年齡是25.2歲,而到了2014年時丈夫的平均初婚年齡是31.1歲,妻子是29.4歲,結婚年齡推遲了四年,30.6歲才迎來初次生育。晚婚晚育可以說是形成少子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想生卻不能多生的無奈 2010年針對已婚夫婦的生育意識調查數據顯示,已婚夫婦理想的孩子人數是2.42人,實際上自己今後想生的是2.07人,這裡為什麼會存在差異呢?主要是昂貴的教育費用在作怪。 在日本文部省實行的【2012年度學習費用調查】當中就顯示,從幼稚園到大學期間全部上公立學校時需要769萬日元,全部上私立的話則需要2205萬日元。昂貴的教育費用是阻止多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外,超過60%的妻子們認為年齡大了,所以不想生。這一點我們從結婚年齡和初次生育年齡來看就不難理解了。 在日本學習教育的人當中都有一個非常熟悉的話題,那就是父親缺失的育兒。 在諸多先進國家當中,日本男人的家務育兒時間可以說是以少排位靠前。據某項調查顯示,有六歲以下孩子的家庭當中爸爸們一天的育兒時間只有67分鐘,幾乎所有的家務都要靠妻子來完成。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個問題的影響並不明顯,因為丈夫的收入高,妻子都是專業主婦。隨著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的經濟一直處於低谷,家庭的收入減少了,為了維持家計,很多妻子也要外出工作。這時如果男性沒有在家務育兒領域給予更多的協調與配合的話,很多女性就產生不願多生的念頭。2010年調查當中,無孩家庭有6.4%,一孩家庭佔15.9%,獨生子女家庭比例有所增加。 日本社會少子化是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的結婚觀,生育觀的變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響造成的。日本政府採用哪些措施來應對少子化,日本社會出現了哪些相關的新現象,在下一期內容當中與大家一起交流。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