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近日三名患者,身體都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疼痛。做了大量檢查后,結果卻一切正常。可患者就是不相信這些結果。最後來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睡眠障礙與神經症科曾憲祥副主任醫師(每周四門診)處就診。他們不停地問醫生:「我真的很疼痛,痛徹心扉,肯定有很嚴重的病,可他們為什麼就是檢查不出來呢?」(網路圖,僅供參考)患者一:青年男性,兩年前有過肺結核病史,已愈。後來患者一直感覺自己全身乏力,骨骼痛,認為自己得了肺癌,甚至有骨轉移。做了幾次肺部CT檢查,還做了骨穿,結果都是陰性。患者一直不相信檢查結果。患者二:中年男性,胃痛難忍。在幾家大型醫院做了至少五次胃鏡檢查,均提示只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經消化內科治療后就是覺得疼。患者相信自己一定是得了胃癌沒檢查出來。患者三:青中年男性,六年前經歷了一次危險性行為後,深信自己得了艾滋病。在全國多家大醫院行HIV檢查均陰性,可是患者感覺自己渾身無力、抵抗力變差,一定是得了艾滋病處於潛伏期,沒檢查出來。三名患者,經曾憲祥副主任醫師精心診斷,均確診為「疑病症」,住院治療后好轉出院。(網路圖,僅供參考)什麼是疑病症呢?曾憲祥副主任醫師介紹,疑病症又叫疑病性神經症。主要臨床表現是患者擔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或身體的某一部分過分關注。其關注程度與健康狀況很不相稱,經常感覺軀體不適並四處求醫,儘管經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或醫生給予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本病多在50歲以前發病,以20—30歲年齡段發病最多,男女均可發生。曾憲祥副主任醫師說,疑病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的人格基礎、社會環境、軀體因素及心理因素等綜合因素相關。孤僻、敏感、固執、內向、過分關注自身、暗示性強的人格特徵可成為疑病症發病的人格基礎。比如,得知自己親屬死於某種嚴重疾病,就會懷疑自己也步其後塵;見到別人得肝癌,就會覺得肝區不適;過多的醫學檢查與治療等都可能促進疑病觀念的產生。同時一些知覺和認知異常的患者,認知系統會對一些軀體感覺和變化做出不恰當的認知,導致疑病觀念。(網路圖,僅供參考)患了疑病症怎麼辦? 曾憲祥副主任醫師提醒:在排除軀體疾病、診斷疑病症明確之後。建議患者停止各種不必要的檢查,以免加重疑病觀念,要在專業醫療機構尋求專業的系統治療。疑病症的治療一般以心理治療為主,認知行為治療、森田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等,輔以藥物治療,患者一般能獲得很好的效果。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臨床心理科 石晴湖南醫聊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獲取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hnyiliao。湖南醫聊每日提供專業、靠譜、實用、及時的權威健康科普資訊,讓我們一起收穫健康,收穫幸福。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