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最近整個朋友圈感覺蠻焦慮的。先是一個段子火了:如果小孩以後從清華北大畢業都買不起房,那你現在何必還為他們張羅買學區房?然後,不少人開始為北京「難過」:感慨以前帶條毛巾被就能來北京闖蕩、做快樂的追夢人,如今卻被北京逼得要賣了房子回小地方生活。再往前一點,坐擁深圳兩套房卻中年失業的男子哭訴財務危機、老婆幫七年創業卻凈身出局的老公撕逼……不同的人生,同樣的況味:三十齣頭,拖家帶口,朋友們都已小有成就,自己依然碌碌無為,甚至突然間一夜歸零。生活艱難,別人的故事裡能看到自己的悲涼。而這種關於失敗者的哀鳴,又會激發出更為強烈的焦慮——生活還會好么?自我還能實現么?沒錯,我們已經走到了一個不大輸得起的人生節點。 蔣捷在《虞美人》中寫道: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少年時,最大的愁苦也不過是求美人而不得,失戀了能叫喚好一陣子,彷彿沒這個人便活不下去——事實上,諸般痴情、糾纏、痛不欲生,到後來一回味,全是自己為了感動自己而加的戲;中年時,境遇就不大一樣了。人生百味總也嘗了不少,深知除了情債,世間還有許多叫人難以抵禦的抑鬱:捉襟見肘自是不必多說,但一夜返貧更令人恐懼。 現今的我們,在衣食住行諸多方面都要比父輩滋潤許多。但與此同時,不安全感卻比他們那時要多上數十百倍。幾乎人人都活在隱遁的焦慮中,不碰不痛——至少你依然有閑心喝下午茶、有精神看午夜場,沒病沒災,說走就走。 直到這些來自他人的怨訴刷屏了你的朋友圈,焦慮立馬越隙而出——啊,原來人生最真實的焦慮,不是年少無愛,而是中年無產!所以曾經喜歡李白的少年們,如今都開始欣賞蘇軾了。每天睜眼就是房貸車貸KPI,誰還有心情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只得夾起尾巴天天默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當然,蘇軾能擊中焦慮中年們的痛點,還在於他能將人生磨難烹來下酒——他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他說: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他說,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些千古名句如今成為了焦慮中年的救苦救難心經,晨昏定省,以求得內心焦慮的緩和;原詞中豁達開闊的意境,也被渲染成逃避人生的世外高語。 可是,讀過以上爆款文章后,我覺得那些作者們似乎都在偷換概念啊!他們口中的「生活」,其實是指「發達」;哭訴「生活不易」,哭訴的根本是「沒有發財」。在北京生活很難么?因為物資集中,所以物價常常比許多小城市還便宜。公共交通費用也低、就業和創業機會都多。最重要的是,大城市有恰到好處的冷漠與疏離,無論你什麼背景、出身如何、性向同異,你都能在大城市裡不被限制、自然隨心地生活。甚至找到同好,結伴而行。至於房價,的確很高。但按照爆款文章里描述的:在北京也買了房,卻依然覺得難過,無法生活,要賣了北京的房去小地方——作者難過的恐怕不是沒房,而是難過自己的房在霍營、在燕郊,而不是在萬柳、在國貿吧?!我依然這麼認為:在大城市解決不了的問題,回到小城市同樣解決不了。你每時每刻都在確認自己的位置。在大城市比得不開心,回小城市你就不比了么? 現在就連90后們都說自己「每天很害怕看朋友圈」,怕看見那些同時起步卻已經跑出去很遠的朋友曬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旅行、購物、打入高層次社交圈,在職場獲得晉陞,甚至成為某一篇《從實習生到估值十億,這個8X后只用了X年》推送的主角。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階段,可這僅僅應該只是一個階段——當你曾經年輕,當你偶爾沒有方向。在質疑自己、艷羨旁人之後,請儘力繼續做好手上的事。專註生活,感恩每一種小小喜悅。但現在很多人的問題是,在沒有生存之虞、甚至生活都頗有滋味后,想著的儘是「先實現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什麼的。在這種對成功沒有盡頭的定義中,總有更發達的人生在俯視你的「失敗」,焦慮感從未停歇。到後來,你的追求幾乎與生活本身沒有關係了,只有無盡的圍觀比較和隨之積攢的莫名憤怒。最後,你順理成章地活在了自己對自己的鄙視和嫌棄中。而且你還不好意思說出口,於是假裝替北京、替上海、替深圳難過。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寫道:由於內心遲鈍造成的虛假寧靜,根本不值得羨慕,它只會使我們更加虛弱,愈發難以應付外界的變化。與內心的虛假平靜一樣,借一個抱怨連篇的話題開始賣乖式的負能量宣洩,也是脆弱的表現。 至少我從小地方來大城市,主要不是為了在這裡買學區房。我來這裡,是想過只對自己負責的生活,大大方方愛任何一個我可能愛上的人,享受大城市商業高達發達的便利,並有機會、有平台能讓我做喜歡做的事。沒錯,在北京生活、工作這十幾年,我確實也幸運地達成了一些成就,但這並不是我能提前料到的啊!我始終不願意離開的原因,一直和當年一樣——我就是不想呆在那個處處是裙帶關係、沒有更多就業機會、業餘生活除了打麻將就是洗澡、和嘴碎無趣的熟人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小城市。而我現在身邊那些親近的朋友們,紛紛也人到中年,我也從未聽他們要為北京難過。租我房子住的直男老郭,香港人,四十開外。有家有口,在北京打拚多年,數次創業,數次失敗。前兩年被忽悠加入互聯網創業,拿自己的辛苦錢燒項目,最後血本無歸。他沒有買房,所以這麼多年一直在北京租房。但在我那篇百萬閱讀的圖文推送里,你可以親眼看到他是如何用鮮花綠植、用美食美酒、用小心思在租來的房子里過著花好月圓的神仙日子。創業失敗時他沒有掀桌子、喪著臉說要回香港;生活窘困時他沒有抱怨、發朋友圈說替北京難過。他是一個成年人,太懂得「條路自己揀,撲街唔好喊」。而且,他一直活得有聲有色,該吃吃、該喝喝,該見朋友見朋友,他覺得在北京生活挺好的,他並不想和任何人比。我的另一個好朋友,時裝博主@missfaye。上海人。三十多歲的單身女郎,和三隻貓一起生活在北京,當然也是租房住。她寫稿、經營自己的首飾品牌,閑暇時約會、喝酒、旅行。她當然偶爾也會害怕孤獨寂寞,但這並不是北京的錯啊——難道你生活在駐馬店、韶關…就不害怕孤獨寂寞了么?說實話,@missfaye 現在是我們許多朋友眼中的榜樣,她經濟獨立、體面有趣、一個人在大城市裡努力活得豐盛。 真的,生活並不難,你覺得難,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贏。別誤會,我不是要教你淡泊名利。有慾望是好的,所謂把日子往好了過,確實也是不斷佔有更好的東西。但,我們是不是能稍微客觀、理智地正視自己的慾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也知道自己能達成什麼。在能力暫時匹配不了慾望的時候,是否可以沉下心來磨練技能、把正在過的日子過好,而不是眼睛盯著別人過的日子,點評、比較、嫉妒、憎恨、較勁? 如果你愛這個花花世界,那就專註地去深愛。而不是從消極的故事裡尋找不努力的理由,來抵抗對人生大小贏家們的羨慕以及對自己的焦慮。 蔣捷的那首《虞美人》還有下半闕,寫的是: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就是我想說的,從少年、壯年到鬢已星星,各有況味。生活不止眼前,只要你不妄想一步到位,它從來就不難。 推薦閱讀:也許有一場比房價更大的恐慌文章來源:媽呀我呀(ID: momself)經濟學里有一個現象叫銀行擠兌,說的是如果銀行信用度下降、傳聞破產,就會有一大堆人因為恐慌衝到銀行取錢。而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不足以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銀行就真的有可能陷入流動性危機,進而破產倒閉。由此你可以看見恐慌的力量。而在我看來,整件事情最詭異的地方還不在於恐慌的破壞性。而是身在局中的人,會看到「恐慌」是合情合理的,非如此不可:早擔心銀行要破產,你看,現在不是破產了嗎!——他們因為恐懼,而製造出他們恐懼的東西。整個事情里容不得「理性」的存在。假如有一個理性的人,堅持說:「這是非理性的恐懼,不要信!」非常不幸,會被時代的車輪無情碾壓。歷史會證明他錯了,雖然他是難得的理性人。就是這種荒謬的事,卻時常在我們身邊上演。沒錯,比如房價。房價就是這樣大寫的荒謬二字。全民混亂。打開手機,全是恐怖的消息,漲,漲,漲!所有人都坐不住了。原本可以等一等再看的,已經等不了了。沒有房子的必須現在買房!有小房子的抓緊換成大房!非學區房的立刻打聽學區房!誰也別想獨善其身。沒錢買房子的人恐慌。有一點錢,又不夠買理想房子的人恐慌。好不容易湊夠首付,擠破頭還搶不到的人恐慌。買到房子,被月供壓得喘不過氣的人恐慌。有房無貸的人就好嗎?也很恐慌。只一套房的,彷彿賺了,錢落不到自己手裡,更何況置換的難度越來越高。最討厭的是那些有好幾套房的人,坐擁千萬資產,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賣早了又怕少賺錢,捂在手裡又怕崩盤的一天。每個人都被恐慌席捲。每個人在恐慌下的反應,又刺激了旁人的恐慌。——恐慌造就了房價的飆升,你不跟著慌,最後吃虧的就是你。恐慌就這樣變成了一個「理性」的存在。我們因為恐慌,會做許多原本不必要的事,直到把想象變成現實。我們會在本不必要的時候囤積糧食(直到貨架一空),也會在早已疲憊的夜晚與失眠搏鬥(直到天色大亮),會反反覆復擔心自己做不成一件事(直到把時間都蹉跎掉),也會再三鬧脾氣以確認戀人是否還愛自己(直到對方終於厭煩)。最後我要講的,是一場也許比房價影響更大的恐慌。這場恐慌正在逐漸發酵之中,它的破壞力已初見端倪。目前規模並不驚人,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重壓聚焦其上。遲早有一天,它會形成一場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快,不知何時會超出臨界值。那就是我們對下一代教育的投入和期望。先說我看到的幾個現象:我在一所還不錯的大學當老師,我現在所接觸的學生,比十幾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同樣是剛進大學時,他們對某些知識技能的掌握(比如英語、奧賽、IT和金融知識),要比十年前的學生高到不知道哪裡去。當然,他們花在娛樂休閑上的時間相應就少得多。他們在對時間的分配上嚴格使用二分法:「做正事」的時間,和「浪費」的時間。後者的內涵因人而異,大體上包括發獃、看影視劇、一部分的運動、閱讀、一切沒有實用目的的社交(有時還包括睡覺)。無論他們在事實上給後者分配了多大比例(出於壓力,有時往往更大),主觀意願上他們是極其拒斥的,極端時甚至導致自暴自棄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困擾他們最多的就是對「父母」強烈的愧疚感(即便父母就在他們身邊,並且勸孩子降低一些壓力)。總體而言,他們的幸福感低於十年前的學生。同時,作為一個幼稚園中班孩子的家長,我開始感受到幼升小的壓力。身邊跟重點國小沾親帶故的朋友受到熱烈追捧。我第一次聽說「幼小銜接」的輔導班。網上熱傳「海淀區家長一年給孩子報課外班花費20萬」的帖子。《小別離》熱映,全民討論未成年孩子出國上學。某在幼稚園當老師的朋友得知我女兒快五歲了還不會寫阿拉伯數字也不會英語拼讀,鄭重其事地警告我:這樣到了國小肯定跟不上。「很多東西老師上課不會教,默認孩子已經都會了。」這位朋友還表示,她孩子所在的國小四年級會放無字幕的英文動畫,還有同學在閱讀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如果你的孩子在二三線城市接受教育,他就別想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北京接受教育但不在最好的那幾所學校,那也別想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北京也在不錯的學校,但你沒有好好培養……你想想吧!未來社會殘酷著呢!」女兒興趣班同學的家長像看怪物一樣看我:「不考級?你們家孩子不考級?」我的另一個朋友今天還給我打電話諮詢學區房的問題。這個朋友有北京戶口,有學區,但不是重點國小。他認為所在的區教育質量不好。他的原話是「快走投無路了」。我問他:「走投無路是什麼路?」他說:「孩子的出路。」等等等等。我相信,這些現象不只是我一個人有感覺。並且大家都隱約嗅出了某種危險的味道。大概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全國轟轟烈烈地搞過一陣「減負」運動,最後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那時候有人說:「減負需要一代人的觀念進步」。現在一代過去了,這一代孩子的書包反而比我們那一代更沉。觀念?大家都在進步。但觀念進步根本不是關鍵。你很酷,你讓自家孩子置身事外?可以啊。就像你可以堅持不買房一樣。你巋然不動,其他人甩下你爭先恐後向前沖。直到某一刻你終於綳不住了:「就算我能承受,孩子一直被當成吊車尾,他願不願意承受?」我認識不少朋友,從前都是很酷的青年人,聲稱:「我要有了娃,一定不逼他上清華北大。北大老子都上過了,沒什麼意思。」現在他們還是咬著牙給孩子報興趣班。他們照樣還是很酷的人,但是,誰敢拿孩子冒險呢?一種不安全的氣氛籠罩著整個社會,山雨欲來風滿樓。到處鼓吹階層固化,鼓吹學習改變命運。你知道那些奧數知識對孩子的人生並沒有太大價值,問題是只剩最後這幾張船票,你要是不學,就會有別人比你捷足先登。所謂的軍備競賽,實質就是一場囚徒博弈。每個人身在局中,都無力脫身。你不加碼,就被別人踩在腳下。你一旦加碼,就為恐慌添薪加柴。對於房價來說,人們總還有免於恐慌的底線,因為大不了就是一套房,放棄也就放棄了。但是有孩子的人,誰又能眼睜睜看著孩子不管呢?一旦房子在手,心理上多少可以離恐慌遠一點兒。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到哪裡才是盡頭呢?一路拼殺闖進重點國小,就可以不慌了么?國中呢?高中呢?孩子們的痛苦才剛剛開始。我們也許正在見證這場恐慌的循環。一線城市發酵,慢慢輻射全國。它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呢?會不會像房價那樣升級到駭人聽聞的地步?會在何種程度上破壞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幸福?它會有停下的一天嗎?如何停下?理智的話誰都會說,未來的後果也都看得見。——但畢竟大家都沒法像金庸小說里的人比拼內力,大喊「一二三」,同時收手。在這場逐漸掀起的風暴中,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受害者。你可以逃離這樣的恐慌循環么?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撤出而已。撤出了,恐慌還在。就像有的人賣了北京的房搬到大理,但他們逃不脫房價上漲帶來的失落。除非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承認:「我退出」,從根上斬斷煩惱。我這輩子就不買房,或者我的孩子就是不再與別人爭勝,對所有結果,我可以心平氣和地領受,並且永遠不為我的選擇而後悔。有這種大定力,大覺悟,或者在其它領域有大成就,足以將這些損失視如浮雲的少數人,庶幾才能從恐慌中脫身。可惜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擋不住社會大潮。大多數人,仍然像是殺紅了眼的賭徒,明明早已無力跟進,仍然不得不在一輪又一輪搏殺中,逼自己掏空所有的籌碼。跟進固然無力承受,但你知道,如果不跟,恐怕就會輸得更慘。——就像擠兌的銀行,就像高企的房價,就像一出生就百米衝刺的孩子。這一把,你跟還是不跟?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有侵權,麻煩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確認后第一時間刪除。多謝!你覺得呢快在下方留言,分享給大家吧可能有書贈送哦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