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濟群法師2017年5月講於敦煌1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等朝代陸續興建,元代之後才停止開窟。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有善男信女在岩壁上開窟造像,供奉禮拜,形成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被形象地譽為「世界畫廊」。它的存在,主要源於信仰和文化兩方面因素。首先是信仰,這是莫高窟出現的緣起,也是其後不斷開鑿的動力。因為當時的人都是為了供奉、禮拜佛菩薩而開窟,是為了表達內心對佛教的虔誠,並不是為了留下什麼作品。這些造像、壁畫作為文化藝術的價值,是隨著信仰留下的。如果說文化賦予莫高窟的是形式,是呈現,使之成為藝術寶庫;那麼信仰賦予它的則是內容,是核心,使之成為傳承千年的精神力量。所以說,佛教才是敦煌文化的真正核心。但僅有信仰是不夠的,如果開窟者沒有相應的文化傳承和藝術造詣,也無法留下這麼多讓人嘆為觀止的瑰寶。今天來看,敦煌似乎地處偏僻。但在歷史上,這裡卻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樞紐,、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在此匯流。在這個背景下,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工匠帶來了佛教發源地的繪畫風格和造像技法,來自中原的工匠帶來了漢文化的傳承,而在吐蕃、西夏、元等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又為敦煌藝術注入了新的元素。所以說,這些石窟既體現了先人的信仰和虔誠,同時也代表著他們對佛教的理解和表達,是佛學素養和高超技藝共同成就的。如果只看到藝術表現的部分,看不到背後的信仰力量,就會浮光掠影,流於表面。我們此行參加了戈友會組織的「玄奘之路」,體驗了第一天的30公里行程。炎炎烈日,茫茫戈壁,走起來並不容易,卻吸引了來自57所商學院的2500多人參與。其中有很多是企業家,他們放下忙碌的工作和舒適的生活來到這裡,或參賽,或體驗,究竟為了什麼?真正的魅力也是在於佛教文化。因為玄奘的西行是為了求法,為了追求理想,所以才有5萬里跋涉的行動和堅持。如果忽略其中的精神內涵,就會把「玄奘之路」等同於一場行走戈壁的戶外活動,錯失真正的寶藏。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夢的實現和一路一帶的建設,要樹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強國。那麼自信從哪裡來?就要找到傳統文化的獨特性,找到其中與西方文化不共而又具有普世價值的部分,這才是具有吸引力的所在。就像敦煌文化,其水準和地位無可取代,我們不需要去宣傳和輸出,只要它在這裡,全世界的人都會心生嚮往。2作為今天的敦煌人,怎樣認識並傳承這種文化?是不是也像全國很多地區一樣,通過文化來開發旅遊?長期以來的教育,使民眾將佛教等同於迷信,或停留在觀光價值上。如果這樣,就不能全面認識敦煌文化的內涵。而對專家學者來說,更多是看到莫高窟的藝術和學術價值。事實上,這些價值只是莫高窟在千年發展中形成的副產品。雖然也是璀璨的珍寶,但更珍貴的,是產生這一珍寶的智慧。所以,我們要立足於佛教的高度,了解佛教在文化中的地位,才能全面認識敦煌文化。現在政府提倡國學,那麼國學的界限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通常是指儒釋道三家,但也有人把佛教排除在外,認為國學特指儒家和道家。事實上,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佛教雖然源自印度,但傳入兩千多年來,已和本土文化水乳交織,密不可分。如果不包括佛教,所謂的國學是不完整且沒有力量的。佛教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對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哲學,魏晉玄學深受般若思想的影響,隋唐哲學的重點就是佛教,而宋明理學則受到心性理論的影響。再如文學,一萬多卷佛經本身就是豐富的文學寶庫,如《維摩經》《法華經》《楞嚴經》等經典,文字優美且發人深省,令人百讀不厭。還有謝靈運、王維、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學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其作品不同程度地滲透著佛教思想。至於佛教對藝術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在莫高窟的海量壁畫中,內容往往直接取材於佛經。如各種「經變圖」,就是將佛經講述的境界以繪畫形式呈現出來,在對佛菩薩表示禮敬的同時,起到弘法的作用。此外,大量佛教造像和唐人寫經等,既是表達信仰的方式,也是當時藝術水準的體現。所以說,佛教對文化的影響是全面的。如果離開佛教,很難想象,我們的文化寶庫將失去多少珍藏。相關內容,我曾在《佛教與傳統文化》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闡述。其次,佛教可以彌補文化的不足。儒家思想注重現世,對如何為人處世、經營家庭、管理社會有一整套倫理,卻不關注對人自身的認識。而佛教的心性理論告訴我們:人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通過對心的認識和提升,斷惑證真,從凡夫成為佛菩薩那樣的聖者。可以說,佛教關於輪迴和心性的思想彌補了文化的不足,讓我們對生命的認識有了長度,更有了深度。如果只關注現世,不管生前死後,人生不過是短短几十年,然後因為死亡歸零,就真的沒什麼意義可言了。當色身化為塵土,這堆塵土和那堆塵土,究竟有什麼分別呢?而佛教告訴我們,生命除了現在,還有無盡的過去和未來。立足於生命長河看待當下,才不會那麼短視,才能從長遠出發,對人生作出抉擇。現在很多人做企業,一心只關注怎麼把企業做好,無暇旁顧。最後雖然把企業做大了,但從個人心態到家庭生活、人際關係都危機重重,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事實上,企業和做人的成功並不是一個概念。事業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不能以偏概全的。儒家在重視做事的同時,也講究做人。但要看到,這種做人不過是解決幾十年的問題。不管你今生有再多的榮耀和財富,當死亡來臨,靠什麼來面對並超越生死?未來生命又會走向哪裡?所以說,僅僅從現實的一個片段來關注人生,是不完整的。而佛教是立足於生命長河,關心生命的輪迴與解脫。關心輪迴,是要尋找生命從過去到現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遵循的規律。佛陀通過修行發現,輪迴是以惑業苦為基礎,其本質是痛苦的。如果看不清真相,不管事業做得多大,多有成就,對生命還是充滿困惑,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人為什麼活著。因為搞不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製造煩惱;進而帶著煩惱看世界,製造更多的煩惱。結果煩惱復煩惱,煩惱何其多!這也是一種輪迴,是當下時時都在發生的輪迴。如何改變這個生命現狀?佛教告訴我們,除了被動的輪迴,生命內在還有覺醒潛質。一旦開啟覺性,就能超越輪迴,自在無礙。佛教認為,生命有兩個層面,既有迷惑煩惱的層面,也有充滿智慧、光明、慈悲的層面。修行的關鍵,就是擺脫生命的負面心行,啟動正面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生生增上,實現生命的究竟價值。我經常說,你是什麼比你擁有什麼更重要。你是什麼,就體現在你的心態、人格、生命品質。當這些方面得到提升,不論在什麼時空下都能過好。反之,如果只是改變現有生活環境,改變得再舒適,也不過是幾十年的享受,對未來生命的發展沒有任何利益。甚至可能為了爭名奪利造下惡業,更是得不償失。總之,佛教是從輪迴的眼光看生命,不僅要關心生命的現在,還要關心未來的去向。因為生命是無盡的累積,現在的行為,就決定了未來發展,環環相扣,乃至盡未來際。而心性理論則告訴我們,心才是一切的根本。改變人生,必須從心開始。當心發生改變了,人生的各方面才能隨之改變。這些認識心性、改造生命的智慧,恰好彌補了文化的不足。3今天的莫高窟主要是以文化遺產聞名於世,但我們要知道,這些造像和壁畫並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而是傳達了歷代開鑿者的信仰和對信仰的實踐,代表他們對佛教的理解,以及對佛菩薩人格的嚮往。正因為這些造像壁畫包含著虔誠、理解和嚮往,所以才有強大的攝受力,經千年風霜而不減,任時代變遷而常在。而現在的很多佛教造像和佛事用品,往往被當作商品在生產和流通。從業者只是為了經營而不是出於信仰,在製作時缺乏理解,更沒有虔誠。有些像甚至造得比普通人還俗,怎麼可能起到凈化心靈、令人見賢思齊的效果?所以對造像者來說,必須提高對佛教的認識,加深對佛菩薩品質的理解。我曾在《生命的美容》中講到,應該如何理解佛菩薩的形象。佛菩薩是什麼樣的呢?外在的美,就是佛教所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他們生生世世修行所招感的,也是他們的心態和生命品質所呈現的,所謂相由心生。所以我們更要關注佛菩薩的內在品質,有什麼樣的心,就會呈現什麼外相。在此,簡單談幾點我的理解。首先,佛菩薩是清凈自在、心無掛礙的。平常人心裡總是粘著各種事,處處住相,不得自在。但佛菩薩的心是無限而無相的,像虛空一樣,沒有任何粘著。其次,佛菩薩有無限的智慧和慈悲,對一切眾生都能平等相待,願意為之拔苦與樂。凡夫和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於迷與悟,在於不同的生命品質。凡夫人格是由貪嗔痴組成的,而佛菩薩已通過修行,斷除貪嗔無明,圓滿悲智二德。第三,佛菩薩的生命是充滿喜悅的。佛經有個詞叫「舉身微笑」,就是每個毛孔都散發出歡喜。平常人都是因為某人某事而歡喜,但佛菩薩的歡喜不在於此,而是來自生命內在的覺性,是沒有任何躁動和粘著的。所以說,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當我們有迷惑煩惱時,就會源源不斷地製造痛苦、不安和焦慮。即使物質條件再好,依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煩惱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心對世界的認識。如果沒有智慧,不論面對什麼,都會成為煩惱的增上緣。而當我們擁有智慧,就能接納一切境界。就像在佛菩薩眼中,娑婆也是凈土。如何理解佛菩薩的形象,當然不僅是這幾點。也不是說,過去的工匠就能把佛菩薩的境界完全呈現出來,因為這取決於理解的深度。但我們要看到,古人對信仰的虔誠是今人難以企及的,也是特別值得效仿的。希望人們能出於信仰而不是其他目的來畫佛造像,以虔誠的心,通過學習,深入理解佛教文化,並通過自身的技藝,將佛菩薩的生命品質傳達出來,成為佛弟子學習的榜樣。這樣做,不僅能給自己盡未來際的生命帶來利益,同時也能給芸芸眾生帶來利益。這才是畫佛造像的真正意義所在,過去如此,現在和未來同樣如此。4先人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石窟造像,也留下了聖賢的人格典範。這些不僅是古人的信仰寄託,今日的藝術珍寶,還是關於生命教育的題材。我瞻禮莫高窟時就想,敦煌壁畫中有大量佛經故事,如鹿王本生、捨身飼虎等,有的講述了佛菩薩的修行,有的講述了因果報應的規律。如果把這些內容整理出來,做成動畫片或圖文書,既能讓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也能由此傳達健康、正向的生命教育,是很有意義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動畫片《九色鹿》曾風靡一時,且堪稱經典,今天看也完全不會過時。面對祖先留下的這麼多文化遺產,我們除了加以保護和研究,還應該揭示其中的精神內涵,用適合現代的傳播方式呈現出來,使之發揮更大作用。佛教不僅是信仰,也是圓滿的生命覺醒的教育。佛教認為,每個眾生都有覺性,都可以成為佛菩薩那樣的覺者。作為佛弟子,我們要學佛所言,更要行佛所行。就像禮敬佛菩薩,並不是一味祈求加持,而是對佛菩薩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心生嚮往,通過向他們學習,最終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格。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幸福感並沒有伴隨物質改善而提高。相反,社會出現了道德解體、人性墮落、生態惡化等各種問題,貪嗔痴的力量日益強大。這都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心態,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有首禪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當我們沒有煩惱的時候,在在處處都能隨遇而安,都能感到幸福。反之,如果內心充滿煩惱,幸福哪還有立足之地?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幸福感並沒有伴隨物質改善而提高。相反,社會出現了道德解體、人性墮落、生態惡化等各種問題,貪嗔痴的力量日益強大。這都是因為缺乏良好的心態,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有首禪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當我們沒有煩惱的時候,在在處處都能隨遇而安,都能感到幸福。反之,如果內心充滿煩惱,幸福哪還有立足之地?今天這個時代,整個社會在支持貪嗔痴。不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要面對各種誘惑,如果想潔身自好,保有良好心態,比任何時候更為困難。佛教認為,生命有佛性也有魔性;基督教也說,人有神性也有獸性。當我們面對內心的慾望和外在的誘惑,特別需要了解心性,提升正念,否則就沒能力擺脫生命中的魔性。進一步,還是要找到自己,明心見性,乃至成佛作祖,這些都離不開心性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說,科技越發達,世界越脆弱。因為被科技武裝起來的人類,已擁有前所未有的破壞力。如果人性沒有得到提升,很容易引發各種問題,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生命教育對當今社會尤其重要。基於這些現狀,未來世界的發展,應該進入東方文化的時代。因為西方文化擅長對物質世界的改善,而東方文化擅長對心性的認識和提升。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佛法智慧,幫助自己造就健康人格,提升生命品質,對每個人都具有永久而非暫時的意義。敦煌有豐富的文化寶藏,有敦煌學,有玄奘之路,絲綢之路。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這些文化?離不開對佛教文化的學習。因為佛教才是這一文化產生的真正背景,也是目前研究中較為薄弱的地方。只有立足於這個高度,才能全面傳承敦煌文化,使它的意義得到最大發揮。這不僅對敦煌地區,而且對人類、對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