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原標題:總說裝甲|美軍設計反應裝甲玩出「樂高積木」思路美國反應裝甲的」樂高積木「設計思路劉曉峰在本世紀進行的幾次戰爭中,美國陸軍由於沒有遇到擁有強大陸軍的對手,在經歷了幾次非對稱戰爭后,從部隊組織結構、裝備研製和使用等方面都逐漸趨向於防禦型,具體表現為城市作戰效能的提高和部隊的快速部署,而這就需要為車輛添置大量提高觀瞄性能的裝置以及重型裝備不斷輕量化,這導致軍方不斷縮減60噸級主戰坦克的訂貨量,而將有限的經費用於購買價格便宜的輪式裝甲車,甚至購買和改裝大量的吉普車作為陸軍裝備。早期的XM723型」布雷德利「裝甲車。美國陸軍在90年代的裝備概念中,認為悍馬吉普車也可以擔當地面作戰重任,這主要來自於悍馬車對於路面的適應性、自身重量帶來的機動性以及反坦克武器,主要是反坦克導彈的進步,所以我們在很多新聞畫面中,看到美國陸軍駕駛著悍馬車,而當地扶持的傀儡駕駛的卻是前政府軍留下來的坦克,讓人感覺美國陸軍就像」治安大隊「。而這種依靠吉普車作為主要裝備的做法,僅僅是對付第二代坦克以及配套裝甲裝備組成的陸軍的概念,現在已經經過實戰檢驗,並被淘汰。於是,美國陸軍不斷試圖在」輕量化「與」重裝甲「之間不斷尋求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這使得」布雷德利「裝甲車和」斯特賴克「裝甲車受到美軍青睞。但僅僅依靠這兩款裝甲車自身基體裝甲也很難滿足戰鬥強度需要,於是美國對裝甲車使用的附加裝甲做了一些改進。悍馬車在戰場上暴露出防護不足的缺陷。美國並沒有在步兵戰車本身做太多的改進,而是為車輛設計了全新的附加裝甲模塊,裝備在車上的裝甲模塊只有M1和M2兩種。這兩種模塊的區別僅僅是大小不同,僅為滿足安裝在車輛不同位置的需要。其中,M1裝甲模塊為正方形,長、寬均為30.5厘米,重8.6公斤;M2裝甲模塊為長方形,長30.5厘米,寬45.7厘米,重12.7公斤。兩款裝甲厚度均為5.8厘米,但安裝在車上以後,厚度要略高一些。這主要是由於反應裝甲在爆炸時,力的方向不僅向外擴散,同時存在向車輛基體裝甲推的一個力,為了減少反應裝甲在爆炸時對車輛自身的損傷,就把反應裝甲安裝在車輛基體表明的支架上,讓反應裝甲與基體裝甲之間保留一個空隙,或者預埋一個隔層。反應裝甲與基體裝甲之間的空隙不是白留的。美國對於反應裝甲的總體設計思路與俄羅斯基本相同,就是研製很少量的附加裝甲種類,僅僅對車輛外部著彈可能性較大的部位進行主要防護,而忽視一些著彈概率小的次要部位。這樣做的最大優點是便於反應裝甲在戰時的快速生產和前方基地的安裝。使用部門的工程人員多數是培訓出來的,專業水平不可能像兵工廠的技術工人那樣高。所以要給他們玩」樂高積木「,而不是」製作模型「——組裝樂高的難度和製作模型的難度相信大家都有體會。滿身披掛的」布雷德利「裝甲車。與美國、俄羅斯裝甲模塊設計思路相對應的,是專門為某一型號的坦克裝甲車輛研製一整套附加裝甲設計方案。這種全套定製的優點是防護效果較好,缺點是安裝複雜、成本較高,安裝起來每一個零部件必須對號入座,難度就像是」組裝模型「。具體有哪些車輛是這種思路,大家自己去想。但不論是」樂高積木「還是」組裝模型「,這兩種思路並不能分出孰優孰劣,僅僅是不同國家對於戰爭需求的理解不同,而形成的兩種設計思想。布雷德利戰車兩側下面那一排裝甲模塊的安裝順序比較複雜,不太符合美國人」一切從簡「的習慣。首先在車輛兩側使用螺栓各安裝一排附加裝甲,這兩排裝甲板就像為安裝反應裝甲而準備的支架。然後在此之上,安裝上反應裝甲。以上兩款坦克可以看出」樂高積木「和」拼接模型「思路的區別。關於車體兩側的長條附加裝甲,根據公開資料分析,應該是美國在以色列的協助下,設計出的一種蜂窩狀的支撐材料。這種支撐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以承受反應裝甲模塊在爆炸時對尾板的擠壓。並在反應裝甲爆炸的同時,替尾板吸收一部分衝擊力。這與安裝在車輛前部的反應裝甲與車輛基體裝甲之間留出的空隙原理相當,但蜂窩狀支撐材料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夠防止尾板受到爆炸衝擊時發生位移。而且車輛前部的裝甲比較厚實,不需要這種蜂窩支架用於增加反應裝甲的固定強度。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附加裝甲在實戰中表現出比較理想的效果,美軍曾經想到將老舊的M60坦克經過防護升級,把每輛坦克上安裝52塊M1型裝甲和43塊M2型裝甲,然後將這些車賣給中東地區剛剛組建的傀儡政權,但由於M60坦克從火力和機動能力上都難以滿足實戰需求,而且一些傀儡政權還有前政府遺留的性能更優越的T-72坦克作為武器,使得這一計劃最終流產。M60坦克安裝反應裝甲的模型。蜂窩支撐材料畢竟是多出來的一道工序,給裝甲車又增加了一項戰前準備工作。但美軍認為,這種安裝方式對於裝甲車這種防護等級較低的戰鬥車輛來講,是十分有必要的。經過實戰檢驗,反應裝甲在爆炸時,尾板對基體裝甲的損傷甚至能夠引起基體裝甲向內崩裂,所以在一些需要防護,但基體裝甲並不像車首裝甲那樣厚實的部位,裝甲板、蜂窩結構、反應裝甲這種三合一的搭配方案仍然是比較理想的組合。目前,這項技術已經逐漸從裝甲車上擴展普及到主戰坦克上,由此可以看出,反應裝甲與相應的支撐結構在坦克裝甲車輛上已經得到普遍應用。而且到了未來四代坦克時期,主動防護手段必然成為坦克的標誌性技術之一,但建立在輕量化裝甲車輛基礎上的綜合防護手段中,反應裝甲為代表的被動防護手段仍然不可或缺。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