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真實的對話案例,來自兩個從業者之間:問:某某樓盤的小三房,現在值得買么?答:理由!問:距離兩公里的某樓盤,單價已經6萬了,它現在4萬多。答:(理由)還有呢?問:XX號線今年年底要通車了。答:(理由)還有呢?問:這個是綜合體,自己有個商業體。彷彿有恍惚,因為「問的那個人一直在回答,答的那個人一直在提問」,開頭的第一個買不買問題,除外。今天講兩個觀點:一是相對優劣,二是實用價值。早年,在有和沒有的類比中,我們對於配套的饑渴是拉在籃里就是菜,所以房地產第一個黃金十年的早期,那些可愛的愚蠢今天都嫣然一笑,是包容也是無奈,那些在售樓處配套圖示上把菜場、中介甚至建材商店都標註上去的硬湊,總比沒有好,在當時是合理的。為什麼今天售樓處的周邊配套示意圖,滿目都是軌道、公園、賣場、休閑街?的確,經過了高速發展的十年,上海乃至各個城市的配套發展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但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也因為有了配套的豐富之後,我們主觀上本能地開始進行了配套的升級換代呢?!以上海捷運為例,在有和沒有的比較中,最初從「有」到「規劃中有」都被拿來當作賣點,是那個賣點稀缺年代不得已而為之。如今,「規劃中有」這個仍然或勉強算是一個賣點,但在客戶端的說服力已經斷崖式降冪排列了。上海捷運在達到十多條之後,我們有沒有人為地對各種捷運線進行分檔或者內心分檔呢?不分高低貴賤不代表高低貴賤不存在:不想指名道姓地說那些是高金屬捷運線,那些不是,但至少設置劃分標準還是可以嘗試,對不對或者信不信,把判斷還給消費者:上海捷運可以按照兩端劃分為三類:1、 從市區到市區2、 從郊區到市區3、 從郊區到郊區如果按照這個劃分原則,每條捷運線的勢利指數是橄欖型——第一類捷運是完美但概率有限,因為住在市區到市區上班的概率並不大;第二類捷運是高頻次概率,因為消費者可以採用「根據目的地(上班點)設置購房區域」;第三類也是捷運,但「住在郊區到郊區上班」同樣(相對第二類)是小概率事件,這直接引出一個話題:第三類購房者要到CBD區域上班,要發揮捷運的間接作用,即採用換乘的方式,那麼第三類捷運的價值,是不是就不如第一、二類了呢?僅以始於莘庄終於紫竹園區的上海捷運五號線為例,2007年操作夏朵小城無數次搭乘這條線路,今天儘管沿途的房價、人流也得益於上海房價的普漲而雞鴨升天,但五號線(沿途房價)不如一二三四號線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原因就是——這是一條郊區到郊區的線路,到CBD區域上班、市中心休閑都是需要發揮換乘效應的。看起來捷運無所不通達,但事實上區域繁華程度還是不能被捷運所掩蓋,一城九鎮的失敗看起來要怪行政,其實還是城市建設沒有配合到行政誇下的海口,否則「能被兌現的牛皮就不是牛皮」了。七號線美蘭湖地區、九號線松江新城,你或許在詫異「為什麼通了捷運人氣總還是差一口氣」的同時,周邊生活配套跟上動作的「跟不上」才是真實誘因,別說房價的絕對漲幅,越過「有和沒有界限」的投資時代,「快和慢」才是評估標準。兜了這個大圈子,回答開篇那個同行的第一個問題,想來心知肚明了。買房人對於配套的看重可以理解,但是在城市高速衍生攤大餅的熱鬧之中,冷靜分析配套背後的實用價值,不失為一種相對老道。為什麼早期賣房時候,講到配套說菜場而如今說超市呢?為什麼時過境遷,如今配套首先被提及的是醫院和學校這種「非日常項目」?為什麼老道的銷售人員,在和不同客戶的交流中,「有選擇」地強化幾個配套而非向一個外來戶介紹新城市一樣事無巨細背一遍?一切都是可以解釋的:第一個問題:早期買房都是父母出錢父母做主,於是老阿姨最關心的菜場和醫院,他們不上班所以對捷運並不感冒,至於超市「那多不划算」一句話就斷了念想。而今天,買房主力人群歲數的下降、要求的提高、見識的增長,都決定了「說菜場不如說超市,因為前者不能想象便宜但能預料髒亂差。第二個問題:今天買房人群年齡結構的下降,決定了上有老下有小階層成為了改善置業的主流人群,老人最關注的醫院和孩子最重要的學校,今天超市還能拿出來當個賣點喋喋不休么?!第三個問題:今天的購房者伴隨著房地產和網路媒體的發展而發展並成熟,再去無中生有或者事無巨細地配套背誦一遍,浪費了彼此的溝通成本,於是「說重點」或者「說興奮點」就成了老資格銷售人員「聰明地做事」之選。若果,某天我收到一雙內增高鞋做禮物,我會開心么?我會使用么?我會由衷感謝么?再談稀缺的獨立思維,無論是買方或買方,世間智商筆筆硬傷。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