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本文為作者向察網的獨家投稿,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轉載請註明來自察網(www.cwzg.cn),微信公共號轉載請與我們聯繫。】一、「洋種子」大舉佔領市場,部分農民陷入困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名言流傳甚廣: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近期,據《經濟參考報》等媒體在「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和寧夏固原等地了解到,在一些常見蔬菜中,竟然很大一部分是用「洋種子」培育的。據悉,外國種子在整個山東省的市場佔有率達到30%,某些品種更高,比如,菠菜、綠菜花、胡蘿蔔等市場佔有率達到60%以上;彩椒、大紅果番茄等市場佔有率在80%以上;綠萼長茄市場佔有率更是高達90%以上。 就全國來說,目前洋品種已佔據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種。不僅如此,近年來「洋種子」還大舉進入大豆、玉米、小麥、花卉等領域,佔據國內市場80%的利潤。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陳義媛指出:【外資種業公司最早進軍的是的蔬菜和花卉種子市場。國外公司或採取合資的方式進入,或採取設立辦事處或實驗站的方式研究種子市場,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外資種業公司已控制了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到所有蔬菜作物及國內主要規模化蔬菜生產基地,且這些企業往往掌握著種子生產的核心技術和專利】實際上,高昂的價格還不是外國種子帶來的最大挑戰,最大的問題是,「洋種子」壟斷國內市場,定價權、供貨權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每年給國內種植業造成漲價、無貨、減產等恐慌,嚴重威脅到的農業安全。例如記者在寧夏採訪到的一位蔬菜產銷合作社負責人,今年4月份就支付了買日本菜種的錢,每天聯繫催促,然而進口代理商遲遲不交貨,表示種子進口事宜還沒有敲定,並且可能還要漲價:「如果你不樂意,或者不願意等貨,就退還訂貨款,請你另想辦法。」對已經進入到國外主導的種子市場中的菜農來說,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的,只能冒著錯過育苗時節而少種一茬菜、遭受巨大損失的風險。原本農民採取自然留種,種子掌握在各家各戶手中;現在每年從市場購買的種子,特別是外國種子無法自己留種,否則易發生變異,產量不能保證,因此只能種一季。一旦被少數外國公司壟斷的種子供貨出了問題,農民便沒有種子可以下地。而國外種子公司在往往有獨家代理商,農民大規模用種的渠道很狹窄,從而形成了採用「洋種子」的菜農被外國壟斷公司綁架的局面。農業部近期數據顯示,種子市場初步預測價值超過600億元,是一個利潤豐厚的領域,自然被國外資本覬覦,而自身也並沒有採取自主創新、提高自身優勢而後與國外競爭的策略,而是一開始就把市場讓給了占絕對優勢的外國企業。自2000年《種子法》實施以來,國內種子市場對外資全面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來自美國、瑞士、荷蘭、以色列等國的種業巨頭紛紛搶佔市場。國際上比較有名的種業企業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澤拉、澤文、紐內姆,荷蘭安莎,美國種子-農藥巨頭孟山都等都在壽光建立了試驗站或展示基地。目前,已有二十多家國際知名種子企業在壽光落戶。它們通常先以免費的方式推廣「洋種子」給菜農,在種植量上取得一定地位后,再提高價格,控制市場。種子市場的開放,使得國產種子在起點極不平等的條件下被迫與洋種子競爭,這與汽車等製造業的情形類似。這樣,國內尚處於弱勢的自主育種便毫無競爭力,任由國外資本佔據大量市場份額,收取高額利潤。而如前所述,一旦受制於這些國外種子巨頭,農民就失去了自主權,只能繼續依附:「『洋種子』的定價權、供貨權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你有什麼辦法。」「你難受也得受著,國內同品種的菜種又不行,你沒得選擇!」「洋種子」大舉佔領市場,雖然可以帶來一定的高產和優質蔬菜,但無疑加強了國外壟斷資本對農業生產領域的控制權,並且越發擠壓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打擊了在該領域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近幾年由「洋種子」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的「苦果」,已在很多地方顯現,菜農感到了被人牽住鼻子、扼住咽喉的苦痛。如果國內仍然沒有相關政策實行和科研開發成果,不去試圖突破外國種子的技術壁壘和市場包圍,而是任由市場形勢自行發展,將會在關係到千家萬戶食品安全的蔬菜、糧食生產上長期受制於人。二、從種子到餐桌——跨國公司的全面壟斷種子行業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只是整個食品行業、農業生產領域的冰山一角。實際上,國際農業物資生產巨頭控制了從種植到加工、銷售,從種子到餐桌的各個環節,並且也正在鋪展這樣的布局。在長期的科研投入、政策扶持和資本運作之下,世界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早已形成了國際四大糧商「ABCD」壟斷天下的局面: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它們都有上百年的歷史,背後有華爾街等外國大資本的支持,在形成全產業鏈的高度壟斷之外,更擁有一系列經濟投機技巧,掌握著全球糧食價格的定價權,是令人生畏的巨型農業卡特爾。它們不僅在傳統的食品加工行業,也從生產源頭控制了糧食生產,使得種子、化肥、農藥、機械等多種生產性投入都被壟斷。像前面提到的早在市場開放之初就開始布局的孟山都、先正達等種子、農藥公司,就是「ABCD」四大巨頭深入各國糧食生產的橋頭堡,是外國大資本掌控全球糧食的先鋒隊。「美國的農業投入品供應商和食品加工商,通常隸屬一家大公司,或有聯盟關係。被產前成本和產後價格兩把鉗子夾在中間的農民,在食物價值的分配結構中,所佔份額只能不斷地降低。」農民在農業—化學—食品卡特爾籠罩之下的困境,從種植到銷售到購買、食用,無處可逃,壟斷資本控制下的「自由民主」社會並沒有為普通人提供更多實質性的選擇。這些壟斷資本還不斷向外擴張,以跨國公司的形式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摧垮當地傳統農業,剝削農民,賄賂官員,佔領市場,操縱價格。在這當中,有不少巧取豪奪甚至製造災難以取利的罪惡手段。而我們從前面寧夏菜農那裡看到的,也已經透露出這種全方位受制於人的無奈:「你沒得選擇!」雖然這裡表露出來的還只是種子這一個環節,但是作為先遣隊的那些種子-農藥公司,已經表明了國際農業壟斷巨頭在有計劃的布局和取得的成就,即已經在源頭上取得了控制地位。而且我們後面將要看到,的糧食生產已經與它們更深地捆綁在了一起,糧食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三、外資不會停手,誰是下一個大豆?(1)大豆的教訓:過度依賴進口,外資翻雲覆雨,大豆行業淪陷眾所周知,大豆本土種植已經全面淪陷,市場消費幾乎全部靠進口,基本形成了「南美種大豆,美國定價,買大豆」的格局。1995年開始進口大豆,從大豆出口國變為進口國,5年後進口量就超過1000萬噸,近年來隨著需求的增多,進口量持續增加,2016年,自己的大豆出產量維持在1200萬噸的水平,然而進口量卻已達到8323萬噸,對外依存度超過85%,進口來源主要為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高產國。相比之下,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下滑,已經低於20年前的水平。東北地區是最大的國產大豆生產基地,但受制於國內外大豆的巨大差價和外資控制的產業鏈,種植面積也在縮減,大豆產業深陷危機。早在2012年,在具有「油脂之鄉」之稱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大豆壓榨廠就幾乎已經全部處於停工狀態。黑龍江省內的大豆油壓榨龍頭企業——九三油脂集團也面臨難以為繼的困境。(圖片來源:產業信息網)國產大豆的淪陷帶來的是大豆壓榨業、食用油市場也被外資控制。以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四大巨頭為代表的國際糧業資本大鱷迅速進入,通過原料進口貿易、直接建立合資或獨資企業、資金參股來控制國內大豆產業,完成了一輪華麗的收割。據2012年的報道,「ABCD」4家跨國公司不僅壟斷了80%的進口大豆貨源,而且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有64家參股控股,佔比達66% ,總體上控制了大豆85%的實際加工能力。例如,我們熟知的金龍魚、胡姬花、口福等食用油大品牌都是由益海嘉里所持有的,而益海嘉里是由新加坡的豐益集團和美國ADM合資的。雖然中糧等國內糧油廠商也在力圖改變這種局面,但外國公司擁有絕對的原料壟斷地位和定價權,並且已經趁著市場盲目開放之時有步驟地進行了全面布局和有效滲透,因而大豆行業被外資控制的局面難以逆轉。(2)玉米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大豆? 資本是沒有饜足的。跨國糧商在控制了大豆市場這塊油水豐厚的領域之後,又瞄準了玉米市場,並且依靠轉基因品種及一系列的成本優勢,故伎重施,對玉米市場發起了進攻。 (圖片來源:產業信息網) 由於食品加工和養殖業對玉米需求量大幅提高,而國外依靠轉基因成本優勢和國際貿易體系形成的對優勢明顯的價格倒掛(有些年份甚至低於國產價格的一半,見上圖),致使玉米進口量近年來也開始上漲,本土種植面積則逐年減少,有重蹈大豆覆轍的危險。2010年開始,玉米進口量開始猛增。2016年,玉米種植面積3676萬公頃,減少136萬公頃,產量21955萬噸,減產2.3%;2016年玉米進口數量為317萬噸,而在2000年僅為0.03萬噸。 不只是玉米,其他種類的糧食也存在類似危機。雖然的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糧倉滿滿,但總體進口量卻不斷攀升,據統計,2015年全年糧食進口量達到1.2億噸,按照進口糧佔比計算,每5斤糧食里就有1斤來自國外。這並不完全因為我們自己的糧食不夠吃,主要是國內外糧食的巨大價差所致。在最主要的稻穀、小麥、玉米幾個糧食品種上,國產糧的市場價格總體比國際市場價格高30%-50%。 (3)農業問題的癥結所在 國外大糧商和壟斷資本仍然不滿於對本土農業任何形式的扶持。而實際上,美國的大糧商就是靠政策扶持、政府對本國農業的高額補貼起家的,美國糧食佔領世界市場也是高額農業補貼所推動的。美國很早就把糧食作為與石油、美元相提並論的戰略武器,政府和私營糧食公司結成了聯盟,以控制全球的糧食市場,在這期間,糧食補貼起了很大作用。美國政府對農業的高額補貼由來已久,其形形色色的補貼政策包括貸款差額補貼、直接收入補貼、反周期補貼、資源保育補貼和農產品貿易補貼等五大類,對美國農業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使得美國不光工業水平遙遙領先,在農業領域也長期居於世界首位,佔據世界糧食市場的最大份額。而另一方面,美國卻奉行雙重標準,指責「非法補貼」農戶,違法了世貿規則,損害了美國糧食的競爭力,我們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政府和大資本的霸權意圖。 的農業補貼力度是相對較小的,對於世貿規則的遵守也比歐美日等國更為嚴格。數據顯示,經合組織國家農業補貼平均水平為21.7%,遠高於的9.1%,而韓國、日本的補貼水平更是高達52.1%和47.3%,至於糧食第一大國美國,則如前所述,農民收入中農業補貼佔比達40%。 實際說來,農業的真正問題不在於違反世貿規則、補貼力度過大,而在於此前開放程度過大、經濟自主性欠缺、扶持成效不足,包括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保護方面和自主創新科研投入方面。在加入WTO以來,在農業領域針對農業生產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後產業各個環節,逐次增加了對外商投資的開放度。2015年新修訂的目錄顯示,在農業領域的禁止類別中僅有三項。雖然對種業、油脂、大米、麵粉、原糖、玉米加工、生物液體燃料以及糧棉貿易、批發市場做出了限制,但實際上外資已經在這些領域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正是因為開放時間過早、力度過大,導致農業科技貢獻率和農產品競爭力始終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食品行業對外依賴度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近些年來,在各個領域提高了對產業自主的重視,正在彌補此前造成的差距。過早開放大豆行業以及自身農業技術的薄弱,造成了本土大豆業全面淪陷的後果,這是一個巨大的教訓。那麼,在國外農產品的擠壓和國際資本運作之下,大豆以外的其他糧食是否會重蹈覆轍,走上對外依附道路,以至整個食品行業、農業生產領域進一步受制於人,這是需要我們思考和應對的。正如在製造業領域要改變過去「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依附性道路,在農業、食品領域,我們也必須在自主研發、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改變糧食大量靠進口、種子大量用「洋種子」而處處受制於人的危險局面,保障好自身糧食安全,從而能夠把「主要裝糧」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王躍)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