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藝術品拍賣大多會設定底價。底價又稱保留價,由委託人自行確定或由委託人與拍賣行共同商定,是委託方要求的最低價,是拍品被其認可的最低轉讓價格。委託人設定底價的好處是,只有當最高應價高於或者等於底價時才能成交,如果最高應價低於保留價則不發生效力,拍賣師應宣布該拍品流拍,從而避免了委託人蒙受經濟損失。不過,由於委託人在拍賣開始后不可對底價進行更改,底價制定不當仍會使利益受損:如果超出市場承受力會導致拍賣失敗,如果過低則很可能在低價位成交。從底價透露出的其他信息,同樣是把雙刃劍。雖然拍賣行和委託人都會對底價嚴格保密,以防止競買人互相串通壓價,但競買人從公開的估價和拍場上的起拍價,可以大致判斷出底價。估價是由拍賣行對拍品評估后確定的價格區間,如果得到了委託人充分認可,會成為確定底價的重要基礎。而在藝術品普遍採用的增價拍賣中,起拍價通常低於或等於底價,從起拍價也可以對底價做出估計。透露出底價信息的估價和起拍價,一方面能夠錨固競買人,成為其出價的參照,但在另一方面,也泄露了委託人的最低期望值,使競買人不至於出價過高。與之相對的無底價拍賣,顯示出一定的優勢。無底價也被稱為零底價,即不設最低價格底限。無底價拍賣可以以最低競價幅度起拍,或者允許競買人自由報價,第一口價若無人競價便可落槌成交,若有人競價則由出價最高者競得。無底價拍賣適合於委託人急於出手或對拍品難以定價的情況,在交易量下滑、買家信心不足的市場調整期,無底價拍賣也可以幫助拍賣行聚攏人氣。在近幾年的拍場,很多拍賣行開始大打低價牌,無底價拍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型拍賣行和兩季大拍中,嘉德、北京保利等都推出了不少無底價拍品,古代書畫、當代書畫、瓷器、雜項等板塊都有所湧現。無底價拍賣採用了「價格躲閃」策略。價格躲閃是商務談判中常用的策略,是指有經驗者通常把底牌掩藏起來,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在充分了解對方的心態后再亮出底牌。特別是在談判開局階段,會儘力誘使對手先報價,假如對手的報價與自己預想一致,便勝券在握,即使差距很大,也會了解其基本意圖以便在隨後掌握主動。藝術品的無底價拍賣,大多發生在拍賣行和委託人對拍品價格或競爭熱度難以把握的時候。特別在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藝術品的價格定位會比較模糊,無底價拍賣將定價權交給買方,完全聽任由拍者給藝術品價格重新定位,對拍賣行和委託人而言,無疑是最為省事和有效的辦法。價格躲閃可以帶來成交率、成交價的雙豐收。由於沒有保留價限制,無底價拍賣能夠有效提高成交率,甚至達到100%成交。2015年很受關注的北京榮寶第78期藝術品拍賣會書畫無底價專場、湖南文博會無底價保真文物拍賣,成交率均達95%左右,是近些年專場中的難得佳績。並且,無底價拍賣能夠激起很多撿漏者踴躍參與,在不知不覺中將價格追高,反而更容易拍出高價,形成起拍價越低成交價越高的「彈簧現象」。2012年,上海泓盛紙雜文獻專場推出的倪瓚款《樂圃林居圖》以100元起拍,成交價高達575萬元;北京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賣會推出的八大山人款《荷塘雙鵪》以無底價拍賣,以339萬元奪得專場榜首。價格躲閃也被資深競買人應用。缺乏經驗的競買者最容易太早出價,而有經驗的競買者即便志在必得也不會過早舉牌,以掩蓋自己的實力和競買意向,直到拍賣師說出「最後一次」時才出手。據說,著名美國收藏家諾頓?西蒙對一件作品感興趣時,會若無其事地踱到拍場外面出價,希望其他人誤以為不值得他購買而放棄競爭。一些老練的買家往往坐在拍賣場靠後的位置,減少別人的注意,等競爭節奏慢下來時再出手。有些買家為了防止別的競買人跟價,經常在蜻蜓點水般舉牌后藏起號牌,或者乾脆僅向拍賣師打手勢示意,以避免出價過高的風險。在作者第一篇文章闡述了藝術品交易背後的三個價值邏輯后,作者第二篇文章談到如下幾點:藝術品交易價值與經濟周期是有相關性的,通貨膨脹條件下藝術品更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能力。「名家」加「名作」加「名氣」才會成為「名品」,「名品的藝術價值是交易價值的重要保障」。藝術之外,藝術品交易的價值離不開藝術家人品的價值,物我合一,人是根本。文化的認同才是藝術品價值的根本,這可能是最為恆久的價值邏輯。潮起潮落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藝術品市場經歷了三次周期性的「高位」波動:第一次是在1995年至1997年,第二次是在2003年至2005年,第三次是在2009年至2011年,2012年成為藝術品市場最近的一次下行拐點。國際上藝術品市場的周期大約為7-10年,因此,2017春拍的繁榮,是否預示藝術品市場湧起第四次高位浪潮?國際經濟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經濟周期的變化與藝術品市場的波動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耶魯商學院教授戈茨曼(Goetzmann)研究了1850~1986年美國藝術品市場的相關數據后發現,在藝術品的投資回報率和金融工具的投資回報率之間,存在很高的正相關關係。他同時認為藝術品是一種保值的資產,在形勢極度不確定的時候更有價值。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當貨幣貶值時,藝術品就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投資,作為抵制通貨膨脹的屏障。從歷史上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總是循環不斷的,維持信譽和提高財產的價值都會推動藝術品價格的上揚。」國內有學者也指出,某些供給彈性小的藝術品,可能會成為「不受價值侵蝕的另一種金錢」,因為藝術品投資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收藏者到底選擇了什麼樣的藝術品(馬健,2014)。從藝術品交易的價值邏輯看,「藝術品交易價值與經濟周期是有相關性的,通貨膨脹條件下藝術品更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能力」。名家名品確定藝術品交易價值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藝術價值,而藝術價值的高低,又取決於藝術家的名氣及作品的代表性,也稱名家名作效應。歷朝歷代名家眾多,以書畫為例,藝術品交易領域比較活躍的有元四家、明四家(吳門四家)以及清「四王、四僧」等,書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大師」在於變故出新、以新馭古,根於文化底蘊。2012年-2013年,中央電視台拍攝關於近代藝術大師、畫壇巨匠的大型人物傳記系列紀錄片《百年巨匠》,共介紹了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傅抱石、林鳳眠、李可染、吳作人、李苦禪、劉海粟、關山月等十二位大師。國內學者(黃雋,2015)對其中十一位藝術家的個人價格源指數加權合成了「書畫百年巨匠價格指數」,從中看出百年巨匠價格源指數(2000年-2013年)的增長趨勢明顯,且交易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趨勢,有非常好的流動性保證。但我們也會發現,同樣一位名家的不同作品價值也有距離,有探索期和成熟期的時代差別,有代表作與應酬作的品相區別,也有廣為傳播與不見經傳的影響力區別,因此,「名家」加「名作」加「名氣」才會成為「名品」,「名品的藝術價值是交易價值的重要保障」,這可以看作是藝術品交易的價值邏輯之一。藝術之外從物化的角度看,藝術品在交易中都是非標準化的商品,沒有統一標準,在影響藝術品市場價值的諸多因素中,有些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可能來自藝術以外的影響,如社會價值,其主要是指藝術家在社會管理體制內擔任職務所帶來的「頭銜」價值,這在藝術品交易過程中往往成為一種「硬通貨」,有的藝術家名頭和造詣表裡如一,這時價值就相對長久,否則價值就會打折扣。而一些藝術家「法韻兼得、神形並臻」,即便不在體制位置,社會價值短期縮水也不會長期影響其市場價值,即「藝術品交易的價值離不開藝術家人品的價值,物我合一,人是根本」,這種價值邏輯在歷史長河中常有呈現,一些藝術大家失了名節,雖居高位,畫已減品,價非所值。而一些民間畫家雖無權勢,但仍留名千古,正如唐伯虎所言:「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倒也自在真實。如豆之燈藝術品交易也非都在廟堂之上、拍賣行間,藝術品的觀賞屬於全民福祉,藝術品交易雖是藏家必經之路,但亦有百姓獲得之徑,民間藝術品交易在歷史上一直是活躍的,街市之間也會有珍品,王世襄先生等諸多收藏大家也從民間「撿漏」中受益。「喜歡就有價值,而無關高低」,因為藝術來自生活、生活融入藝術,藝術品的全民收藏就似如豆之燈,亦有微光,照亮於心。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談到,收藏之樂在於感受文化的魅力。因此,藝術品的精神屬性終會超過物質屬性,「文化的認同才是藝術品價值的根本」,這可能是最為恆久的價值邏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網上藝術品交易也風生水起,更為全民參與藝術品交易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英國希思可公司公布的《2017藝術品在線交易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在線藝術品交易總額增長了15%,達到37.5億美元,佔全球藝術品交易市場總額的8.4%,在線交易額的增長既源於傳統拍賣公司在這一領域的傾斜,也源於第三方在線藝術品交易平台的發展,更得力於網路社交媒體的推廣。參與藝術品在線拍賣的買家大都是「常客」,多次在線購買藝術品的顧客佔比達到65%,雖然成交單價大多比較低,79%的單筆在線交易額在5000美元以下,但藝術品交易的確更加大眾化、親民化。在線交易的興起,也讓每一個普通人有機會加入到藝術品的璀璨群星中去。產業的做大做強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客觀上增加了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整個藝術品拍賣從起點到終點的鏈條中,無論是對於賣家、買家還是拍賣行,都有金融介入的機會。首先是賣家的委託保證金模式。拍賣行為了競爭藏家手中的「生貨」和「尖貨」,可以採用先行支付給藝術品持有者保證金,相當於承諾給委託人一定的保底拍賣收益。雙方可以約定對拍賣成交高出委託保證金的部分進行分成。拍賣行需要對市場走勢以及買方的出價有較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如果拍賣不成交或成交額低於委託保證金數額,拍賣行就會賠錢。委託保證金業務與貸款模式完全不同,更像是投資,風險較大,貸款是為了獲得利息,而投資是為了獲得利潤分成。其次是拍賣過程中的第三方擔保機制。拍賣行在公開拍賣開始之前,可以找一個場外願意以保底價購入拍品的第三方簽訂協議,這個價格是不公開的。如果最終公開拍賣成交價低於保底價或者流拍,則場外第三方必須以拍賣前允諾的價格購入這件作品,不可撤銷。如果最終成交價超過保底價,則擔保方可以從超出的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對擔保方保證的收益,提成比例雙方協商確定。一般來說,擔保方需要抵押一筆資金。第三方擔保機制對於賣家、拍賣行和第三方擔保方是多贏的。就賣家來說,第三方擔保底價是穩定收入的保證,同時提升了賣家釋出藏品的意願。對於拍賣行來說,即使公開拍賣流拍,拍賣行的保底收入在拍賣前已經鎖定。對於第三方擔保人來說,得到了一次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優質拍品的機會。舉例來說,2017年5月,蘇富比拍賣行公布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專門提到第三方擔保機制對公司業績提升的重要作用。據媒體報道,蘇富比首席執行官Tad Smith表示:對於接下來的春拍,蘇富比現在已向賣家提供了2.17億美元的總擔保額,在不可撤銷競價抵消了一部分風險之後,只有4000萬美元的風險擔保凈額。36件擔保拍品中的20件已經找到了第三方擔保人,在拍賣開始之前就為公司的收入水平提供了保證。蘇富比首席財政官Mike Goss表示:公司去年在擔保方面獲得的教訓就是在拍賣前過早地簽訂了擔保。從今年一季度的情況來看,公司的擔保情況變得理想了,因為公司以一種更聰明的方式對沖了風險,並且以公司對藝術品的估價進行擔保,而不是賣方所給的價格。同時,今年公司選擇在開拍之前不久才將擔保確定下來,這樣就不會像一年前那樣承擔太多的風險。最近兩年,在國內也有藝術品拍賣公司根據市場的具體情況對第三方擔保機制進行探索和嘗試,引入藝術品鑒定估值和融資專業機構與預購買家之間達成藝術品質押的資金支持協議的方式。在協議順利履行的情況下,專業機構可以分得部分傭金。從實踐來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再次是買家的藝術品質押貸款服務。買家在拍賣行拍到藝術品后,如果資金周轉不過來而無法全額付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拍賣行向銀行機構按照藝術品價格的一定折扣申請質押貸款。在通常的情況下,藝術品質押貸款需要拍賣行作為擔保方。拍賣行願意承擔擔保方的義務,其一是可以促進拍賣的成交和付款,其二是如果買家違約,拍賣行可以以較低的折扣價得到物超所值的拍品。相較於其他機構,知名拍賣行是金融介入藝術市場的上佳入口。因為知名的拍賣行十分了解藝術品的來源和市場狀況,對客戶的還款能力熟悉,有專業的鑒定和估值專家,具備藝術品的保管條件,自身具備流通變現的渠道。在融資數額不是很大的情況下,拍賣行一般自己直接支付,如果金額很大,拍賣行則會藉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小編有話說上海古玩鑒定交易中心是古玩收藏圈內最大最權威的交流平台和資源共享平台,上百萬古玩收藏愛好者的聚集地!廣大古玩收藏愛好者學習、分享和交流古玩真知灼見的家園。了解古玩收藏實時資訊,去偽存真,傳承中華文化,保真交易,打造古玩交易保真品牌。諮詢合作加微信18016388508,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收藏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科學檢測鑒定只要2000,只有1%的人知道·來閱讀此文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