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 大黃魚味美、鮮嫩——「20世紀50年代,人們抓到的都是長了五六年的魚,甚至不乏快30歲的大魚(指黃魚)。一個成年人拎著魚,尾巴可以擦著地。到了90年代,只有巴掌大的一歲魚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生活的節奏變了,飲食的習慣也變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傳說成為了一個可以隨意在周圍市場買到的簡單事實(無非貴點)。以前飲食講究時節,一年四季適宜的飲食各有所長。然時過境遷,如今幾乎有錢,幾乎都能吃到各色菜肴,不分地區、時令。需求激增,供應關係便有畸變。「2011年,一條2斤的野生大黃魚能賣到4000多元,這還是批發價。」而從1954年開始,一種被稱作「敲罟」的捕魚法(明嘉靖年間潮州人發明的一種捕魚法,通過敲擊船舷木板,震暈黃魚,之後其會陸續浮上水面)陸續傳入福建、浙江,使用該發,「光浙南地區的大黃魚年產量,就從5000噸躥升到近10萬噸,增加了20倍,其中幼魚佔70%。」 而直到「文革」期間,這種斷子絕孫的撈法才在專家的呼籲下禁止,而在當時,「撈上來的魚太多,賣不出去。」「幼魚則堆起來腐爛,當作肥料」。 以上,大多來自著名微博博主「博物君」新書《海錯圖筆記》里的內容。讀者君常在上班路上翻閱此書。「博物君」張辰亮從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中散發出的一些海洋生物知識,令讀者君在擁擠的捷運上也能為之一樂。 以下就選出幾則,希望你能讀到,在心底會心一笑就好。」文本:張辰亮海中夫人現在只要涉及貽貝的宣傳,都會來一句:「貽貝號稱『東海夫人』。」好像這是個美譽之詞。但為什麼偏叫「夫人」?我一直不明白。直到我看到《海錯圖》里的這句:「淡菜……肉狀類婦人隱物,且有茸毛,故號海夫人。」當時,我腦海中只有《甄嬛傳》里那句話:「怎麼會有如此淫亂之事呢?」之前我吃貽貝時,沒覺得像啊?於是趕緊上網下單,買來一包新鮮的、帶毛的貽貝(一般市面上的貽貝都會去毛)。煮熟后從側面一看,你別說,配上那一撮足絲,還真像。貽貝的肉『狀類婦人隱物,且有茸毛,故號海夫人』聶璜似乎也對此很感興趣,他在畫旁寫了一首《海夫人贊》:許多夫人,都沒丈夫。海山誰伴?只有尼姑。丑魚復興,美味不再近幾十年來,由於環境被破壞,松江鱸數量大減,在市面上消失。現在人們經過努力,終於成功實現了人工繁育,讓它重回餐桌了。誰知,一陣推廣之後,沒收到什麼好的反響。一方面是養殖成本高導致魚太貴,巴掌大的一條就要人民幣158元。另一個原因很讓人意外:不好吃。當時,推廣者專門復原了名菜「八珍鱸魚膾」,即用8種珍貴配料和松江鱸燉成湯。大家吃后反映,魚肉發硬,不如想象中那樣鮮美。松江鱸的養殖池需要模擬河流,還要喂活蝦,成本很高。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三國至宋代被人稱讚的那種魚若是花鱸,那今天用松江鱸做菜當然文不對題。第二,就算古代人吃的也是這種松江鱸,可人家吃的都是大個兒的。古籍中經常出現「一尺鱸」的說法,證明一尺(33厘米)左右的松江鱸才是最好吃的。這麼大的魚屬於優越環境下的罕見優勢個體。雖然比今天大出一半,但在松江鱸極度繁盛的時候,出現少量大型個體是合理的。聶璜所在的康熙年間,正是松江鱸的數量的一個高峰時期,開始出現大型個體。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記載,當地的四腮鱸「往時無大者,近乃有近尺者矣」。聶璜吃的也是一條八寸的魚,接近一尺,所以他才覺得「甚美」。今天的松江鱸種群衰弱,只能長到15厘米,味道自然差得遠了。一魚毀一缸不少小姑娘在網上看到箱魨嘟著嘴的樣子,被萌到不行,紛紛想養。先不說在家裡弄一個海水缸有多燒錢,單就箱魨本身來說,也不是適合家庭飼養的魚種。受驚時,它會向水中釋放毒素。這毒會讓天敵的鰓很難受,從而放棄捕食它。在大海中,毒素會很快稀釋,但在魚缸里,就可能把缸里的其他動物都毒死。萬一魚缸不夠大的話,連箱魨自己都會被自己毒死,那就太慘了。箱魨的嘴很小,像是鼓著腮幫子在吹哨。帶魚連連看釣帶魚時,會發生一種神奇現象。《海錯圖》畫的就是這個場景:一隻帶魚咬鉤后,另一隻會咬住它的尾巴,從而被一起提出水。這不是謠傳,今天人們釣帶魚時,仍能看到這種奇觀。有時甚至能一次提起三四條帶魚。閩南有漁諺「白魚相咬尾」、「白魚連尾釣」即此。這種行為引發了人們的想象。《物鑒》等古書還添油加醋,說帶魚本來就是一個叼著一個的尾巴,排成隊游泳的。只要抓到一條,就能像拽纜繩一樣拉起「帶魚鏈」,源源不絕。等船裝滿了帶魚,漁人就舉刀斬斷魚鏈,把剩下的扔回海里。新鮮帶魚銀光閃爍,像一把把鋼刀。聶璜顯然不相信這種誇張的描述,他問了漁民,漁民告訴他:「帶魚咬鉤后,在水中掙扎。旁邊的帶魚為了救它,會咬住它的尾巴拽,結果自己也被釣上來了。但是頂多兩三條而已,什麼幾十條連成串的都是瞎傳,不要信。」在今天看來,這個漁民的「闢謠」只對了一部分。帶魚連串確實沒有數10條那麼誇張,但它們咬尾巴不是為了救同伴,而是同伴的掙扎引發了它們的食慾。帶魚雖然平時結隊而行,看似和睦,但其中一隻有難,其他的不是去營救,而是立刻撲上去啃咬。水產科學研究院曾經解剖了1202條東海帶魚的胃,發現35%的食物是其他帶魚。漁民釣帶魚時,上鉤率最高的魚餌也是帶魚肉。可見它們非常喜歡捕食同類。所以被連串釣出水,也怨不得別人了。《海錯圖筆記》張辰亮 著中信出版社·國家地理圖書,2016年11月本文編選自《海錯圖筆記》,按語部分為編者所寫,正文部分經出版社授權發布。作者:張辰亮;編輯:一一。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