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提起內蒙古你會想起啥,無邊的草原和好吃的牛羊肉?草原人民載歌載舞,到處蕩漾著青春與歡樂的氣息?那是你們不懂草原的厚重。從舊石器時代的「大窯人」,到新石器時代的「紅山人」,再到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人」,一直到後來的草原民族,經過世代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形成了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遺產。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初步查明有各類文物遺址點2.1萬餘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1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9處,盟市旗縣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0餘處。這些珍的文化遺產,構成了草原文明的主體,展現出草原文化發展的完整脈絡。歷史浩蕩前行,前世被掩蓋的遺迹也在逐漸褪去她神秘的面紗。最近,內蒙古考古屆接連出現重大發現,讓我們通過她們窺探內蒙古那燦爛的前世吧!陰山山脈發現距今2000多年的五星聯珠岩刻5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考古人員歷經兩年在陰山山脈大青山段發現並證實一處距今2000多年的五星聯珠岩刻。專家表示,這一發現為研究古代對天文現象的認知水平提供了線索,並對梳理、研究古代天象記錄背後蘊藏的歷史故事提供了珍貴材料。二級台地星穴岩刻內蒙古師範大學鴻德學院北方岩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說,這處岩刻位於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東北25公里處的花崗岩上,是5個口徑為6厘米至10厘米、深2厘米至7厘米的「星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顆星,它們兩兩之間距離不同,在1000米範圍內呈弧形有序排列,宛如一條美麗的珠鏈。吳甲才說,為了考證岩刻年代等相關信息,考古人員採用微晶痕凸體摩蝕梯度法斷代等技術發現它們鑿刻於春秋戰國末期,專家組又通過gps定位、實地測量和運算,發現這種五星聯珠有序排列軌跡曾在公元前204年出現,進一步證實鑿刻年代。「這處岩刻是古人對天象的記載,其背後蘊藏著歷史故事,岩刻的發現為我們梳理和研究重要歷史事件提供了實物材料。」吳甲才說,大青山五星聯珠岩刻所在地曾是冒頓統領的匈奴地帶,公元前206年他們進攻東胡,公元前204年獲勝,匈奴上層及陰陽家把此年春天天空出現的五星聯珠現象,刻在應是冒頓舉行祭拜儀式的山腳下。大青山五星連珠岩刻考古人員在考察中還發現,大青山五星聯珠岩刻選擇的花崗岩色澤紋理不同,比如處在火星位置的岩石通體是火紅色,而水星位置的花崗岩位於小溪旁。「古代記載五星排列順序的文物很少,這處岩畫不僅體現五顆星之間的距離、夾角等位置關係,古人還根據這五顆星的物質構成和表現出的性狀刻在不同的岩石上,這一有趣現象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古人對天文現象的認知水平。」吳甲才說。8400年前村落被社科院評為考古新發現在距離北京約350公里、地處烏蘭察布市東北的化德縣,一座距今約8400年、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古村落遺址剛剛入圍「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考古新發現」,這就是化德縣裕民村遺址,它被確認為內蒙古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裕民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化德縣裕民村遺址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里處,遺址三面山丘環繞,北南向緩坡,呈簸箕形狀,海拔1460米。是2010年,當地考古部門配合集通鐵路複線工程建設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201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和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再次進行考古發掘,歷時三年,發掘總面積3750平方米,如今,整個發掘面積約5000平方米。「該遺址被確定為距今8400年左右,屬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內蒙古發現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在北方草原發現這麼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比較罕見的。」裕民村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副館長鬍曉農介紹道。前不久,經過北京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該遺址出土的人骨距今8400年左右,出土的獸骨距今8200—7800年,由美國Beta放射性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該房址出土的碳粒,經樹輪校正年齡,為距今8400年左右,標誌著這裡是內蒙古最早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目前共出土房址14座、灰溝1條、墓葬1座。房屋依地勢坡狀分佈,大小不一,房屋直徑280—400厘米,為圓形二層台半地穴式,房址中部有圓形地面灶,灶面的燒灰土堆積較高,部分灶面上放置有石塊,有兩座房址發現有門道,門道為長條狀斜坡式。出土的5000餘件器物中大部分為石器,有較少量的陶器、骨器。石器主要為半圓形石鏟、矛形器、三角狀石錐等打制石器和少量的磨盤、磨棒、磨石、石斧等磨製石器;陶器出土多為較小的陶片,主要為夾砂黃褐陶,質地疏鬆、器類簡單;骨器出土有骨鏟、骨錐、骨刀、骨鐮等。「裕民村遺址文化,區別已知的其它考古學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類遺存分佈於陰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填補了這一地區的考古學空白,為內蒙古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以及生業類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烏蘭察布市博物館館長李彪表示。文物考古人員五月中旬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一個洞窟內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彩繪手印岩畫。專家表示,這些岩畫很可能象徵著一種原始的宗教儀式,為研究巴丹吉林沙漠地區人類活動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岩畫發現現場此次新發現的手印岩畫位於該旗曼德拉蘇木錫林布拉格嘎查(村)的一個山洞岩壁上,石洞朝向偏東,洞口高2.15米、寬3.4米、深3.21米,洞內頂部石壁上有14個彩繪手印,其手形四周為褐紅色,手形本身是岩石本色,左手印13個,其中3個有手臂,右手印1個。范榮南說,從這些岩畫的形狀、排列、製作手法、作畫方式等特徵初步判斷,其繪製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根據當地同時期岩畫判斷,其繪製方法是古人用赭石粉摻和動物血液、清水調和製成液體,注入骨管,再將手掌緊貼石壁表面,用嘴吹骨管,顏料噴洒在手和石壁上,形成了手印岩畫。對於這些手印岩畫的繪製意圖,范榮南表示,依照考古學界研究和當地歷史發展脈絡推測,這些岩畫很可能代表某種原始的宗教儀式,這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當地人類活動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據了解,現已發現的手印岩畫主要分佈在新疆、寧夏、雲南、內蒙古等地。其中,內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賴山山脈發現的手印岩畫較為集中,已有近百個。目前,阿拉善右旗境內已被發現的各類岩畫達3萬多組、數十萬個個體,統稱為「巴丹吉林岩畫」。它們對考古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和實物資料。記者手記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蓬勃發展並取得累累碩果,重要的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學術研究成果斐然,有力地保障了自治區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文化遺產日益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