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越是聰明的人,在社交上花的時間越少。因為他懂得:人脈不在別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唯有成為自己的貴人,別人才會成為你的貴人。01關於朋友,我們常常感嘆兩件事。第一件:總感嘆朋友怎麼都那麼假。艾小羊同學在微博上說過一件事,有一次,他裝修房子急需兩萬元,於是就跟十個朋友發了借錢簡訊:「……不知你有餘錢沒,三個月內歸還。」結果9個朋友都婉拒了:「真對不起!我目前也有點困難。」「我小舅子剛問我借了5萬,實在抱歉。」「我的錢都在股票里,真對不起!」「我兒子轉學,開學就要交5萬,很抱歉。」…………他本以為跟這些朋友的關係都挺鐵的,沒想到一到關鍵時刻就紛紛掉鏈子了。艾小羊感嘆:「人心猶如海底針啊!」平時你好我好,關鍵時刻應者寥寥——這已成為朋友間的一種常態。02第二件:總感嘆昔日老友越來越遠。春節回老家,我媽問我:「放假了,怎麼也不找小軍玩啊?」我猶豫了半天,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我和小軍是光屁股玩大的發小,記得國小時,我們還信誓旦旦:「我們做一輩子的好朋友!」「嗯,一輩子。」一輩子的盡頭,只是國中畢業。國中后,他輟學,而我念了高中。記得高中時,我還經常向人炫耀:「有個發小,和我關係鐵得不得了。」但終於,我們莫名就越走越遠了。以前連課堂偷偷放個屁都會告訴對方,後來卻連結婚這種大事彼此都不知道。前年見面時,我們已找不到共同話題,除了回憶,就只剩下寒暄和尷尬。正如陳奕迅在《最佳損友》里唱的那樣:「一直躲避的藉口,非什麼大仇。為何舊知己,在最後變不到老友。」為何舊知己,最後變不到老友——這也已成為朋友間的一種常態。03我一直搞不懂為何會出現這兩種「常態」,直到看到風墟先生講的「共情社交」與「功利社交」。所謂「共情社交」,風墟先生說:「就是指為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因共同興趣而產生的社交行為。」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當一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獨立,或是社會階層較低、生活不如意時,他需要從朋友那裡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支持。」這種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絕大多數人自小產生的社交行為,就是源於這種共情類的需求。風墟先生研究共情社交時發現一個現象:「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他對共情社交的需求就會越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因為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張愛玲與炎櫻相識於香港大學,念大學時,兩人好得如膠似膝。張愛玲書中插畫,多由炎櫻創作。張愛玲結婚時,炎櫻更是證婚人。可後來,兩人莫名就沒了來往。炎櫻寫信說:為什麼不再理我?張愛玲說:我不喜歡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那個時候我們能成為朋友,只是因為恰好出現在了同一間教室里,恰好都需要有人陪自己吃飯逛街聊心事,所以就天天膩歪在了一起。但後來經歷成長經歷世事後,才發現我們根本就不是一類人,所以我們就只能走到這裡了。」這是張愛玲的潛台詞,也是共情社交的本質。04所謂「功利社交」,風墟先生說:「就是指為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有效信息、知識與物質的交互傳遞。鄰居家孩子小樹,在我們小區朋友最多。為什麼呢?因為他擁有最多的玩具。一天,媽媽問:「誰是你真正的朋友啊?」小樹答:「胡新宇。」媽媽問:「為什麼是他啊?」小樹答:「他從來不搶我玩具,他只跟我換。」你看,連孩童都覺得:沒有交換,等於搶。二是擁有較為「對等」的價值水平。這個價值水平不僅僅是指社會地位的層次對等,也指精神才藝上的和諧共鳴和思想觀念上的門當戶對。春秋最有名的琴師叫俞伯牙。一次,俞伯牙在野外彈琴時,恰巧樵夫鍾子期從旁路過。撫琴時,伯牙心中想到高山,鍾子期便說:「宛如巍巍高山屹立面前。」撫琴時,伯牙心中想到流水,鍾子期便說:「宛如滔滔江水奔騰而過。」伯牙停琴驚嘆:「君真乃我知音也。」后子期病故,伯牙說「世再無知音」,於是「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大音樂家和砍柴的成為千古至交,正是因為精神才藝上的和諧共鳴。風墟先生說:「功利社交的目的,就是獲得『有效交換』。如果一段交往不能給你帶來絲毫利益,就會被你本能地捨棄。」看似很功利,但這就是社交的本質。05當我們能分清這兩種社交后,很多關於朋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朋友疏遠要不要挽回」的問題。前些年,一大學室友喜歡叫我玩:「一起去洗浴中心做個大全套吧。」我說:「算了,沒什麼意思。」等幾天,他又來叫我:「走,泡吧去。」我說:「算了,我不太喜歡。」一來二去,他慢慢就不再聯繫我了。很多時候只有感嘆:行走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他喜歡泡妞,我喜歡看書。他喜歡打牌,我喜歡碼字。他喜歡熱鬧,我喜歡清靜。不存在誰好誰壞誰高誰低,只是因為三觀與喜好的漸行漸遠,我們終於都長成了對方不認識的人。以前,聽著陳奕迅那句「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就會傷心想哭。現在終於懂得:相忘於江湖,才是最好的結局。很喜歡《千里千尋》中的那段話:「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口,沒有一個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你走完,你會看到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的人。如果幸運,會有人陪你走過一段,當這個人要下車的時候,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因為,說不定下一站,會有另外一個人會陪你走得更遠。」所以,友誼走至末路的時候,不要去勉強挽救與維持我們仍是好朋友的假象,相對無言,相對無趣,不如相忘於江湖。就像余華那樣:「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新的生活。」06當然,如果你與老友的三觀一直很合,如果一直想成為無話不談的「靈魂伴侶」,只有一個辦法——彼此跟上對方的成長。朋友雪講過她一個閨蜜的故事。她閨蜜每天很早就起來讀各種經典書籍,她英語不好,就手抄了一本托福寫作書,終於將不及格的成績提到了80多分。有次,雪問她:「你為什麼這麼努力?」她回答:「我還想和你做閨蜜。」雪很詫異:「我們不一直都是好閨蜜嗎?」她說了一段讓雪銘記一輩子的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不努力,就和你差距越來越大,再好的朋友之間也會有隔閡,維繫友誼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共同進步。我們一直在同一節奏上,才可以一路同行。」最好的友誼,原來是跟得上對方。就像哲學家周國平所說:「使一種交往具有價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價值。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量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為友誼所做的首要貢獻。」對於共情社交類的老朋友,三觀合,就努力跟上對方的節奏。三觀不合,就順其自然地相忘於江湖。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