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日。 也就在今天,電影《二十二》上映了。 這是國內第一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紀錄電影。 很難相信,在事情過了這麼多年後,我們才終於有勇氣去公開展現這個受過嚴重傷害的群體——「慰安婦」,這是一個由日軍創造出來的詞。 以前人不這麼叫,但為了把這些受害者們歸類,才簡單粗暴地套上了這麼一個詞。 正確的稱呼,應該是:「被日本強迫當慰安婦的受害者們」1937-1945年,8年的時間裡,至少有20萬女性被強征為日軍的性奴隸。其中,絕大多數的受害者都慘遭屠害,或不堪屈辱自盡而亡。只有一小部分倖存了下來。 這部影片拍攝的2014年時,僅剩22位倖存者。 也就是片名《二十二》的由來。 但由於資金短缺,影片無力發行,在三萬多民眾的眾籌之下,才被抬進了院線。這部電影2015年就在釜山電影節上映,卻拖到今年八月才遲遲在國內上映。到成片出品,上個月小規模點映之時,僅剩下9位老人倖存於世。 而就在前天晚上,又一位老人在家中過世,享年90歲。 今天,倖存「慰安婦」記錄電影《二十二》終於在全國公開上映。 片中的22位老人,僅剩下8人。在影片中,這些老人出鏡的時候,旁邊都會寫上生卒年份。香玉很難去設想後期團隊在剪輯製作的時候,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去加上這些字幕。 明明她們不久之前還活生生地在那裡訴說著自己的過去,但現在卻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人世,成為永遠的回憶。2014、2015、2016、2017……每傳來一個噩耗,就又要再添上四個數字。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影片要以一場葬禮作為開場,片中又用大量空鏡頭去呈現時間的流逝。 因為這就是一部在跟時間和死神賽跑的電影。而不管怎麼追趕,都已經註定了失敗。 本片的導演郭柯。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已經出過一個同題材的紀錄短片《三十二》。詳細展現了「慰安婦」老人韋紹蘭的內心世界。記錄了她的不幸,也呈現了她的堅強與樂觀。 即使承受過如此痛楚,卻依然能說出「這世界真好」這樣的話:這世界真好,吃野菜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如果說《三十二》致力於描繪個體,那麼《二十二》描繪的則是群像。 在99分鐘的片長里,冷靜克制的鏡頭一個一個地在這些老人的臉上停留。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造作的狗血,只是安靜地記錄她們的生活狀態。有的老人不善言辭,或是老得連話都說不清了,那攝影機就靜靜地擺在不遠處,記錄她們吃飯喝水的日常,或是單純望著遠處發獃的樣子。 有的老人身子骨還行,又比較健談,那就聊聊過去,或者嘮嘮家常。 如果願意說,那就認真聽;如果她們不願意講,也不強求。有的老人拒絕採訪,因為怕給子女帶來困擾,所以沒有露臉。 也有的老人,當趕過去的時候,已經在幾天前離世了。據說,之前有投資方曾提出要求,盡量去呈現這些老人的悲慘和痛苦,要用力挖她們的傷疤,讓她們在鏡頭面前哭。 郭柯不同意,合作談崩,於是才自己籌錢自己拍。 不是說你能拍到什麼,而是你怎麼去拍他們,我覺得這個對於我來說會更重要。 影片上映第一天,豆瓣評分已經達到了8.9。 是目前為止今年評分最高的國產片。儘管評論中也不乏批評之聲,大多是針對郭柯的拍攝手法。認為過於碎片,沒有成型的故事。 但香玉反而很欣賞這種疏離感的處理方式,甚至是帶有一種感激情緒的。誰都知道「慰安婦」這個題材的話題性。 只要導演稍稍設計下腳本,控制下鏡頭,再讓採訪的問題更尖銳一些,必然能挖到更多「賣點」、「淚點」。但如果這樣處理的話,這部片子跟那些消費苦難、靠揭傷疤賺錢的二流貨色又有什麼不同?而且試問,你們想要的所謂更沉重、更震撼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是關於這些女人過去具體遭遇了怎樣的痛苦?如何被擄走,如何被凌辱,最後又如何倖存? 還是關於她們怎麼忍辱負重、堅強地活下來,最後又如何嫁為人妻、生兒育女的? 捫心自問一下,你們是不是早已在內心給她們貼上了「悲慘」的標籤,就等著去影院施捨那幾乎泛濫的同情和憐憫? 香玉的這些話可能是刻薄了些,但持有這些想法的觀眾和媒體確實不少。 在一篇採訪報道中,郭柯有說到過,這些老人們的生活跟我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 當你真的接觸到這些老人以後,你根本想不到她們是什麼『慰安婦』。她們就跟普通老人一樣,就像是我們的家人,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苦大仇深。 而在拍攝的過程中,郭柯也盡量不讓自己去想她們受害者的身份。只是平和地把這些老人記錄下來。對於這些老人們來說,她們需要的不是你淚眼汪汪的憐憫和同情,而只是一個溫柔而深情的凝視。不過對於這樣一部有深度也有思考的影片,依然繞不過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排片。 今天是首映,但排片率只有1%。以香玉自己家為坐標,方圓三公里內有9家影院,但只有一家有排片。 而且還是上午場的小小廳。 如果換成平時,香玉大概會取一個類似於《在好萊塢大片的圍攻下,你們將會錯過這部國產好片》的標題; 但現在只能改成,《在國產大片的強攻下,你們將會錯過這部小成本精品》。 有時候香玉也會納悶,我們的「國產保護月」,保護的到底是什麼? 是我們自己的民族電影文化,還是在保護國產版的「好萊塢」? 舉著紅旗大喊「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是一種強國的自信,是愛國教育; 但正視歷史的傷痛也同樣是一種愛國。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如果連我們人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歷史,不去關懷和慰問,又該以什麼姿態去要求別人的道歉?說起來就令人慚愧。影片中除了老人還提到了幾位多年來堅持照顧和慰問老人的志願者。 一位是韓國的攝影師,早些年就開始關注中韓兩國的「慰安婦」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關懷和照顧她們。其中一個老人常年住在連屋頂都沒有的倉庫里,是他和他的團隊幫老人翻修了新屋。 一個說著韓語,一個說著山西話,語言不通但情感卻能交流。 還有一個日本的留學生,每個月都會上山看望獨居的老人。 她說其他的老人都有家和親人,只有她最孤單隻有一個人,所以她想陪著她。當然更多的還是當地自發的志願者們,不計回報地給予這些老人幫助。 與其殘忍地渲染這些老人們有多「慘」,不如真正地去關心她們,陪伴她們。 這是再多的捐款都比不上的善意。影片的最後,導演也進行了反思。 把這些老人重新置於公眾面前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選擇? 其中一位志願者說,他其實很後悔把這些老人公開出去。因為過去的事情對她們而言是想忘卻的恥辱,但這份恥辱現在卻被全國的人知道了。 有些老人,默默生活了一輩子,但因為記者的蜂擁而至、媒體的大肆報道才讓鄰居們都知道了她過去的事情。 更別提讓原本不知情的兒女們也在心理上有了負擔和壓力。 對於這些老人來說,這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影片開頭的那場葬禮,如果沒有被報道出來,或許這就是一個老人安安靜靜、普普通通的葬禮。 但現在,哀悼會上的致辭卻是:這位老人過去曾在日均佔據期間飽受苦難…… 她們花了一輩子的時候去擺脫「慰安婦」的身份,重新生活。卻在葬禮上被強調了這個頭銜。換成是你,你是否願意以這樣的方式被人記住? 歷史我們不能忘。 但在歷史中倖存的老人,請讓她們安安靜靜地安享晚年吧。 不打擾才是最大的尊重。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生而為人,死於偏見▶島國深夜劇又放大招,腦洞簡直要上天!▶豆瓣9.3,又一次為腐國演員的演技獻上膝蓋▶一輩子太短,只夠愛一個人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