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每天我們都會偶爾地打開微信,翻看朋友圈。根據2017年微信發布的《2016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微信平均日活達到7.68億,過半用戶每天使用時長90分鐘。 每天使用90分鐘?!我不由得測算了一下自己使用微信的時間,估計超過了90分鐘。當然,90分鐘並不是全部用來刷朋友圈,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於信息溝通。 但是,當我用力回想上周星期一刷過的朋友圈信息,卻怎麼也回想不起來。更不用說,一個月前看過的朋友圈了。這種感覺非常詭異而又奇妙。為什麼我花費了那麼多的時間翻看朋友圈,卻沒有真正記住多少信息呢? 只是朦朧地記得朋友們誰去了哪兒;只是模糊地記得點開了某個讓我好奇的標題的文章,或許就像你點開了這篇文章一樣,但是我仍然期待你一周之後可以記得裡面的零星觀點或是有所啟迪,但好像並不太可能實現。 為什麼會那麼快忘記,甚至沒有記住呢?我反覆地問自己。似乎按照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提出的記憶遺忘曲線可以得到其中的部分原因。我們通常不會在20分鐘內回看已經看過的朋友圈。刷過就算看過,看過之後不再重複看,似乎是社交媒體閱讀的通常習慣。不僅如此,我們往往在短時間內看大量朋友圈信息。然而,同樣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短時間內只能記住7個以內的信息塊。 看朋友圈不太像我們閱讀一本書。往往閱讀的過程中會翻看之前的章節,盡量理清作者層層迭代的思路與關聯。也不太像我們看電視劇,每一集開頭五分鐘都會有個往期梗概,閃回過往片段。 當然,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看新的朋友圈信息之前,還認真地回看一下之前看過的朋友圈信息里有哪些變化,多了哪些留言,那會記住更多。 如果,我們對某條朋友圈發表了評論,評論越長越可能有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轉發了朋友圈中的某篇文章並添加了自己的轉發觀點,那麼我們將更有可能記住更多。 大腦好像一台精密的計算機一樣,能少用CPU處理器就少用。大多數時候,像一隻慵懶的貓,沿著自己最習慣的路徑前行。比起系統化的輸入和含有自己觀點的輸出,看朋友圈這種碎片化的輸入方式有可能是最不需要動用腦力的活動。 當然,沒有記住並不意味著全無意義。有的時候刷一刷朋友圈是一種對朋友們的關注,減少好久不見的疏遠感;也是一種聽聞熱點的好奇,對一些共同話題的知曉;同時,也是一種消磨時間的放鬆,讓大腦換一種休息的方式。 互聯網時代誕生了大量吸引眼球的媒體。它們搶奪每一個人的注意力,這是任何媒介所期待的目標,但卻不是每一個個體的夢想所在。 我們不能奢望看過的朋友圈都記住,但是我們卻可以有效地調節。在關注他人與關注自我之間,在碎片化與系統化之間,在閱讀、點贊、發布、評論、轉發之間尋找平衡。 如果要把碎片化瀏覽變成碎片化學習,不僅需要設定目標,還需要將碎片化輸入與碎片化輸出有效結合。有趣的是,刷過的朋友圈總會忘記,但是自己發的朋友圈卻記得格外清楚。看來多發不失為一種策略。 最後,玩個小遊戲,歡迎帶自己觀點地轉發此文,再看看一周之後你是否還記得些什麼。感謝關注教育技術平台我是楊曉哲讓我們一起擁抱技術熱愛教育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