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鄭也夫,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是開放以後最早研究知識分子問題的社會學家。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價論》《信任論》《吾國教育病理》等。本文由「哎呦教育」推薦,節選自《吾國教育病理》。大學的教育要教什麼,我認為簡單地說,就是教三件事:怎麼讀書;怎麼寫論文;怎麼思考。延展一下,像我的學科——社會學,還教怎麼做社會調查,自然科學則要教大家怎麼做實驗。在這兒我就談兩件事:一是怎麼讀書,二是怎麼思考。這倒應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帶來的是樂趣而非利益怎麼讀書呢?我想從不喜歡讀書開始談起。我所見到的情況,無論小範圍還是大範圍,都不怎麼令我滿意。整體來說,和其他民族比較起來,我們這個民族現在不太愛讀書。有一本書非常好,叫《鋼鐵、細菌與大炮》,在美國賣幾十萬冊,我向同學推薦,沒有一個人看完不說好。但這本書在我們這兒只能賣一兩萬冊。再舉個例子,日本的捷運里,等車的所有人都拿著書看,車來了以後,上車的上車,下車的下車,很擁擠,相互把位置調整調整,從兜里拿出書報繼續看,一個車廂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讀書,站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讀書。我在學校呆的時間不多,北大2年,人大5年。教書七年來我只見到一個學生,在我教「生物學對社會科學的啟示」的時候,感覺這個學生讀這路書有點痴迷了,很快我讀的書他差不多都讀了,我們能對上話。這以後他經常從網上下載一些英美學術刊物上關於社會學與生物學交叉的新成果發過來,我很受益。我就碰到這麼一個學生,非常高興,也非常失落,這樣的學生怎麼就碰到一個呢?所以還是那句話,全國上下,包括我們名牌學校的學生,我看不到他們熱愛讀書,這是最使我悲哀的事情。什麼原因呢?中等教育是禍根之一:我們的中等教育不但沒有激發,相反挫傷了大家的讀書興趣。我們學的東西太狹窄了,學生沒有選擇的自由,只有被動地去重複,去記憶。而且,在這個過於狹窄的領域中又逼迫同學們用力過猛。狹窄、單調而且用力過猛,最後造成學生們厭學。還有什麼原因呢?我們的大學教育專業化太早,而後還是大家學的東西狹窄、單調,同學沒有較多的選擇餘地。這是我猜想的又一個原因。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社會氛圍太過功利,不重視主體自身的樂趣,不重視開發主體閱讀的興趣,這種氛圍之下人們動輒要發問:這有什麼用?能幫我找工作?能幫我陞官?能幫我賺錢?對不住,往往都不能。很多人類的文化精品不能幫你這個忙。這三個原因結合起來使我們無法建立起讀書的興趣。我想說,即使不做學術工作,如果你最終沒有養成對讀書的熱愛也是很遺憾的,我覺得你人生當中少了很多樂趣。而你如果以後想做學術,我以為是絕對做不好的。讀完書要和人交流、要會「賣弄」只有經過廣泛的閱讀你才能夠發現你自己,知道自己讀書的樂趣、研究的樂趣在什麼地方。此前我們為什麼沒有培養起讀書的樂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太狹窄,是因為讓我們看的書都是服務於「科舉」的。那麼要開發大家的樂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讓大家有選擇的自由,能接觸各種類型、風格的圖書,在這樣寬泛的閱讀當中,一個人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起自己的讀書興趣。讀書興趣的培養跟生理上的一些其他喜好的養成很相似。你的食譜有多寬?你喜歡吃多少樣東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養分非常高,也並不太貴,因此西方人牛奶的攝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時段,早晚都可以喝。可我們人不成,我們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瀉。為什麼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後天的原因。我們胃裡缺少一種酶,小的時候多喝牛奶,就能夠開發這種酶。讀書興趣的培養也是一個道理,小時候如果不開發廣闊的興趣範圍,大了就費勁了。童子功是非常要緊的。如果一個寫作者讀書的興趣窄了,寫的書就沒人願意看。的經濟學家——水平差的不談——水平好的經濟學家和外國經濟學家寫的書比起來索然無味。差在什麼地方?我覺得專業上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國外的優秀經濟學家們非常之博學。知識面太窄了,書寫得沒有味道,人家怎麼能愛看呢!下面談一點點怎麼讀書。讀書是要記筆記的,筆記是給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筆記可以記得極其簡短,實際上是一個索引,看到兩個字,哦,他說的是這個觀點。或者再加個頁碼,在這本書某頁,日後要引用,要深入思考,把那本書拿來翻到那一頁,就行了。讀完書以後要和人交流,要經常去賣弄,跟別人吹牛。這是非常好的,這樣能幫助你記住書裡面的東西。你給人講的時候你可不是拿書給人家念,會不知不覺地加進你的思考,至少加進你所強調的東西。這樣有助於將書中的內容跟你的思想融合。你當時能從腦子裡拎出什麼東西來,肯定無意識中進行了篩選,那是你最喜歡的東西,你喜歡的東西你才能牢牢地記住。讀書最大的收穫是開發你的心智、開發你的思想,讀了以後跟作者的認識完全一樣,第一沒有可能,第二也沒有意義。要都是這樣,人類的思想就不會發展和拓寬了。一個好的思想激發了傑出的少年,他們受到激發以後將這思想稍微變異了一下,思想就是如此發展的。所以重要的是受書的啟發產生一些新的念頭,是不是正確理解不是最重要的。「思想」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下面轉向另一個主題:思考。社會科學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一個個解釋系統,解釋我們的社會,解釋我們的世界。解釋並非不是一種參與,並非不能影響這個社會,那麼我們怎麼發育出解釋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學會思考。要從解釋你身邊的生活開始,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學習思考,要學會解釋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疑團。你要對你周邊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問為什麼。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齡人不一樣,你除了活著以外還會經常好奇和提問:哎,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周圍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們的好奇心,可以誘發我們去思考、去解釋。比如家裡的狀況,你來到世界上最先目睹最先感受的小環境;比如你親屬的謀生之道,他們靠什麼活著;他們怎麼有的人下崗了;在你記憶中你的家庭消費在這二十年來的變化,這種變化怎樣發生的,和大社會有什麼樣的關係?如果你生活在農村,故事會更多。因為一個村落中已經發生了極大的分化,在農村會目睹形形色色的生存方式。你會看到分家,看到村莊政治。我相信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非常耐人尋味,這才是真實的生活。要從日常生活去學會思考、學會思想、學會解釋。因為日後你要去解釋社會,去解釋世界,首先要從解釋周邊開始培養這個能力。如果你解釋周邊的能力遠遠遜色於你的同齡人,日後你要去解釋社會、解釋世界,你不可能解釋好。我們要培育自己的思考能力、思想能力。現在很多學者的研究工作是和生活脫離的、割裂的,這很遺憾。那些大思想家們的思考、研究與他們的生活、經歷是融於一體的。他們的研究、他們的思想是他們生存的核心,也就是說,那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那是另一種境界的東西。對他來說,那是跟他的生存完全一體的,甚至是他生存的核心。我覺得這是一種像天職一樣的東西,他會利用一切機會,當然包括他的日常生活,去發現信息,去提出問題,將生活和學術融為一體,他的很多基礎感受依賴於生活給他的刺激。再給大家說一個培養思想能力的小手段:記筆記。讀書記筆記似乎平常,但觀察周圍的事情有什麼想法記筆記,多數同學恐怕就做不到了。要記筆記,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後記筆記。那些東西是很珍貴的,是你思想成長的軌跡,你記下你怎麼想的,你再想的時候就像登台階一樣走得更高了,而不是像拉磨一樣在轉圈。實際上由於高度分工,現代人的生活接觸面是不大的,甚至非常狹小,所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珍貴的;而我們所特彆強調的是,要從這個方面開始思想、開始思考。這也就是說我們要記兩本筆記,一本是讀書筆記,一本是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筆記。這兩個東西是相互對照、相互促進的。對書本理論學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觀察周圍的生活時有更深的理解,跟沒有讀過那麼多理論的同齡人比起來,對生活的解釋就不一樣。反過來說,你對日常生活觀察得越細緻越深入,積累了很多心得,回過頭來再讀那些理論著作,你的理解同沒有對生活做細緻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會幫助你讀懂很多書,幫助你和一些書產生共鳴。二者融合在一起,一個人的思想學術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延伸閱讀:如何克服自卑?文|小紅拖拉機[職業規劃、心理學、人力資源(HR) 話題的優秀回答者]從「別人家的孩子」到「別人家的公司/領導/男女朋友」,這種對比之後的自卑感似乎常伴隨在我們左右。我們總在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可心裡又耐不住寂寞,好像我們能從這樣的無限比較中尋求個安慰,找一些優越感。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的存在。每個人都渴望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卻發現現實並沒有那麼樂觀。當這種情緒慢慢形成自卑之感時,它究竟會怎樣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它?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Adler 人類所有的行為表現,其實都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當然,自卑也是。很多人覺得,自卑就是不自信、低自尊的表現。不僅對我的人生沒有半點幫助,還都是負面影響。但事實上,人在生活中的任一時刻都可能產生自卑感,尤其是當我們感知到自己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完美標準時,自卑感油然而生。 比如: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出生后的家庭地位,進入社會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等等,都可能讓人產生不完美、不得志、比別人差的心理落差。這是來自「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觀點,他曾在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因此,一個人不管處在多麼有利、多麼優勢的情況下,都會渴望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狀態。而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為了人類心理上一種普遍的負荷。更何況每個人都是從幼兒成長起來的,由於身體弱小,我們必須依賴成人才能生活,因而從一開始就受到了自卑感的困擾。所以,在討論之前,我們要知道自卑並非是一種心理障礙,它是人類正視現實的一種理性的自我反省心態,是不斷提升自我的內驅力。古人有云: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奮進。說得也正是這個理兒。就像科學的興起,正是人類為了克服無知而做出的努力。如果你搜一搜對於那些名人的採訪和回憶錄,你會發現歷史上和現實中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拿破崙、尼克松、魯迅,近有周星馳、王菲、鄧亞萍。像這幾年很火的李安導演,他也經常覺得很自卑。所以,不要因為自己自卑,而感到自卑。 既然自卑是好事,為什麼還會有人飽受困擾?01 什麼是自卑?Adler把自卑區分為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上文提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感受到自卑感,這種感覺是由內而發的。但當我們的某種能力缺陷受到外界的輕視、嘲笑、侮辱,並被無限放大時,此刻的自卑情緒會逐步升級,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現出來,由此上升為「自卑情結」。所謂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當日積月累的自卑感進化為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自卑情結時,人們遇事的第一反應是不再是如何面對和解決它,而是不知所措。我們看到的憤怒、眼淚或道歉行為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這些常用哭泣和抱怨的方式來喚起他人注意的個體、以及過度害羞和有愧疚感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自卑感。在工作中,當他們在發現自己有某些缺點或工作進展不順利時,會感到手足無措,特別難受;在人際上,他們的內心更加敏感,對批評、嘲笑、否定等外界負面的反饋十分在意,甚至會做出病態的反應;在生活里,當周圍人對自己印象不佳時會局促不安。許多具有自卑情結的個體會更靦腆,容易內心孤獨和想太多,而這一切都並非自願的。02 自卑會對人造成哪些的影響?自卑感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意為「低下」或「下等」。產生自卑感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與人或物的比較。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個體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阿德勒認為,由對待「自卑感」的兩種態度,會產生兩方面截然不同的影響。一方面,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這種「自卑感」,就會引發兩種消極心理現象發生,即「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 像《人民的名義》里的祁廳長,外表光鮮亮麗,優越感十足,其實骨子裡滿滿都是自卑。他所有的努力和奮鬥,不外乎都是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卑。但這種自卑感卻讓他走入歧途,為了心理得到補償,不惜用盡各種手段來達到目的。我們在鄙夷他的同時,不少網友也發出感嘆:祁同偉活到最後是靠自己,而侯亮平是靠編劇。 另一方面,如果能夠正視「自卑感」,承認現階段的不足,並從中獲取到進步的動力,不斷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才能在這種自卑與優越距離不斷接近又拉開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完善。像《歡樂頌》里的關關,大學畢業進入500強企業做實習生。周圍一圈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生,自己一沒學歷二沒後台,怎麼辦?她只能依靠自己努力,去爭取想要追求的東西。通過不斷向Andy學習,逐步提升自我,以代償身份劣勢帶來的自卑感。 除此之外,自卑的個體普遍是低自尊、缺乏自信的。這會讓你在某些方面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是有所欠缺,而這些感覺和想法也會潛移默化地表現在你的行為里。① 迴避或討好如果你感到自我懷疑並對於批評和反對過於敏感,那麼你可能會有兩種變化。要麼完全迴避社交,能躲就躲;要麼變成討好型人格,刻意尋找社交儘可能地取悅他人而獲得安全感。② 厭惡工作或成為工作狂你害怕在工作中收到負面反饋,好像這跟你的能力划等號。你這次任務沒有完成好,意味著你的實力不濟,然後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難過好一會兒。為了避免這種糟糕的情緒,你很可能會表現出這兩種行為。要麼你會開始努力加班工作,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為的只是獲得那句肯定的言語;要麼你會選擇迴避,這樣的話就算失敗了,你也可以借口說是自己沒有努力。 ③ 忽略讚美和表揚雖然你時刻都渴望被人讚許,但你卻更願意將注意力關注在那些負面信息上,而忽視了任何能證明你實際已經做得很好的信息。甚至別人一句誠懇的讚美「這小夥子工作能力很突出啊」,也會讓你聽出來「只是個子不夠高」的潛台詞。這樣一來,只會逐步削弱自身的能力和所發揮的作用。④ 對自己不負責任你覺得自己是缺乏價值的,關注自己的外表和身體健康也沒有什麼意義。在愛情里,感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在生活里,習慣性拖延,照顧不好自己;在工作中,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就是個大麻煩。凡事有個度,一旦自卑感過於強烈,會對我們身心健康造成傷害。那麼,有哪些可操作性的方法能夠調整和改善自卑心理?03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自卑、自信、自尊這三個詞雖意義不同,但相互之間有所影響。而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想要克服它,我們需要從提高自信和自尊水平入手。① 努力付諸行動自卑的你當面臨挑戰時,腦海中會自動產生消極思維與負面預期。「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好」的想法會讓你將任務停留在想象中,拖延又拖延,遲遲沒有行動。試著做完某些之前拖延的事,能夠極大提高你的自信與動機。這些事完成得如何並沒有那麼的重要。重要的是,你完成了它們!這就足夠讓你體會到成就感了。② 真誠接納自我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人:當他們表現得好時,會感覺自己只是幸運而已;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感到十分羞愧甚至自我懷疑,進而擔心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表現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為了弄清楚自己究竟怎麼樣,有沒有落後於人,他們不得不與其他人一直比下去。然而,我們總不能依賴他人對你的看法而活下去:只有在得到別人認可時,才能感到自己的好。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並自我表揚是建立自信的關鍵。「一個人喜歡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為他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是真的可愛,值得他喜歡。」我們並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活著。真誠地接納不那麼完美的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③ 接受他人稱讚為了建立自信,你不僅要學會自我表揚,也要學會接受他人的表揚。你很容易忽略只是出於禮貌和善意的讚賞,但大部分情況下,你得到稱讚是因為你確實做得不錯。 就像在知乎上寫回答,因為興趣高昂,所以每篇問答都會認真去寫,同時也收穫了不少的讚賞和感謝。但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因為知乎的大流量平台給到更多的推薦,所以才能讓眾多用戶看到了我的文字,而並非我的文字本身有多麼的好。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外控性性格,外控型的人經常會認為:「我的快樂和痛苦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取決於命運。」當越來越多的用戶在評論區留言給予我鼓勵與支持后,我開始慢慢接受和認可自己的優點。這也讓我感到了滿滿的成就感與使命感,激勵著我要做得更好,寫出更多優質的回答來給到大家幫助。 這樣讓我變得更加內控,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負責的行動,能改變周圍的現狀。所以,自卑這條黑狗,只有勇敢地面對它,才能馴服它!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