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科技 娛樂遊戲 美食旅遊 時尚美妝 親子育兒 生活休閒 金融理財 健康運動 寰宇綜合

Zi 字媒體

2017-07-25T20:27:27+00:00
加入好友
「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沒哭,所以你也不能哭」……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類似的話,但你知道這樣簡單粗暴的溝通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傷害嗎?——小婚家 01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父母是最細緻、最有才幹的雕塑家。社會對「熊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父母們也紛紛在起跑線上摩拳擦掌,急於把孩子雕琢出乖巧懂事的小大人模樣。但有時候,孩子的乖巧懂事背後,仍然是錯誤的價值導向。前兩天,腦科學家屠龍的胭脂井在微博上講述了一段自己在高鐵上的經歷:高鐵上,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前排椅子,博主回頭跟孩子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椅子了?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微博via屠龍的胭脂井小孩子乖乖聽話,立即停止了搗亂。博主表示,在這種教育下,小孩沒有機會建立自己的是非觀,加上父母的教訓總是把矛頭引向別人,小孩自然就學會了,把能賴在別人身上的都賴在別人身上,包括也能把矛頭指向教他這樣做的父母。許多父母在評論區表示共鳴:父母的待人接物、三觀水平都隱形地傳遞給後代了。那麼做父母前,請做好自己。但也有父母認為,帶好孩子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既然孩子安靜下來,那麼管教的目的就已經完成。把責任歸咎於他人,本身就是一種偷懶且不負責任的教育。02這段時間《爸爸去哪兒》開播,節目經過五年的打磨,相比第一季的青澀稚氣,第五季的爸爸和孩子面對鏡頭的自然感都強了不少。還記得第一季五對父子/女剛進組時,孩子們不適應簡陋的鄉村環境,又哭又鬧。在其他爸爸耐心勸慰孩子,向孩子解釋時,田亮第一時間採取的做法是抱著森碟往外走:「你是來這裡表演哭的嗎」「弟弟妹妹都不哭,你還鬧」「你不要再哭了好不好」面對孩子的不安,田亮首先擺出了一副手足無措和不耐煩的態度,一心只想快點讓孩子不哭,卻不想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要哭」,沒有選擇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她好好溝通。豈止工作繁忙聚少離多的明星,對孩子缺乏必要的了解,就是朝夕相處的普通家庭,也常常充斥著這樣「以終為始」、結果導向的教育。「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沒哭,所以你也不能哭」「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都怪這個護士姐姐,把我的寶寶扎痛了!打她打她」把道德規則具體化,用「其他人的評價」表現出來。這種方式,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幼兒階段尚屢試不爽。父母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但其實,幼兒大腦發育卻遠比想象的要迅速。腦科學相關研究表明,3-7歲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經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對錯概念。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開始的。他首先認識的是,媽媽怎樣跟自己說話,爸爸怎樣對待媽媽。由此而生成了關於善惡最初的概念和理解。同時,孩子的大腦又沒有那麼靈光,只有簡單的應激反應功能,只能記住直接推導出來的結論。如果告訴孩子「再吵媽媽就生氣了」,孩子直接推出來結論會是「媽媽不生氣的話我吵鬧就無所謂」,而不會意識到「我這樣做是錯的」。遺憾的是,許多父母為了「省事」,表面上是培養出來了聽話的孩子,實際卻有意或無意地跳過了真正的價值觀形成環節。03小時候,我媽經常會嚇唬我,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要來把你抓走喔。恰好我有個叔叔真的是警察,每次他來我家做客我都表現得特別乖,因為總聯想到穿著制服來把我抓走的樣子。一度讓我對家裡來訪的親戚十分恐懼。再不聽話,醫生就要來給你打針喔。再不聽話,就要去掃大街喔。……且不說這樣的恐嚇對職業本身的冒犯,且不說會使孩子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不信任警察、不信任醫院,就單單是這種歸因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是利用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別鬧了你看前面的阿姨都生氣了」,是利用孩子對負面評價的迴避心理。實際上都是在借用他人的權威為孩子樹立道德標準。在幼兒小小的心裡,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還充滿困惑。錯誤的歸因不但不能幫助理解,還容易讓孩子形成兩種性格極端: 一個極端,是患得患失,永遠生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時常有讀者在後台留言:我特別羨慕自信的孩子,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我就算是對的,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因為我怕我真的錯了。我寫過一篇《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也是這個道理,評論區有讀者質疑,渲染懂事孩子的傷痛,是不是為了培養熊孩子預備役?其實說這話的人沒有理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建立孩子內心的秩序,建立善惡是非的標準,而不是為了培養出聽話卻麻木、隱忍的「懂事」小大人。孩子的懂事,從來不是為了父母的省事。最近一直在刷美劇《This is us》,這部創下2016年全美首播記錄的家庭短劇,用細膩的生活描繪引起無數觀眾共鳴,被評價為「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家庭教育」。劇中三個孩子磕磕絆絆的成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集爸媽帶著三個孩子去游泳池玩兒,大兒子Kevin苦練憋氣潛水,反覆呼喊父親,希望父親看到自己小小的成績。結果爸爸並沒有注意到他,也沒有給予回應,Kevin還差點出了意外。撿回一條命的Kevin終於抑制不住地大喊:「你們整天擔心Kate吃得太多,擔心對Randall不夠公平,這個時候Kevin在哪裡?你們猜怎麼著,Kevin死了。」相比於一直受健康問題困擾的妹妹Kate、被收養的黑人弟弟Randall,Kevin健康英俊,一直是表現最好、爸媽「最不用操心」的那個孩子。從小得不到關注的他轉而依賴別人的認可來實現自我價值,長大之後也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需要反覆詢問才能安心。在感情處理上,Kevin也呈現出糟糕的狀態:他發展了多段親密關係,總是渴望且滿足於得到贊同和關注,甚至連自己也分辨不出哪個才是真愛。成年後做了演員的Kevin經常懷疑自己演得不好前段時間,冰點周刊的文章《這個名校學生喝下第6杯酒,然後在一片「加油」聲中走向死亡》引起熱議。一名「雙一流」名校學生,在考完四級考試時與同學來到酒吧慶祝,卻因為接受酒吧「連喝六杯酒」的挑戰而酒精中毒不治身亡。很多人質疑,為什麼這位大學生明明感到身體不適,卻一定要強撐著喝完六杯高濃度雞尾酒呢?其實通過冰點的這篇文章展現的家庭環境,可以窺見一二:從小到大,他都太乖太乖了,沒有讓家裡操過一點兒心。父親曾問過兒子要不要也去補個課,他乾脆利落地拒絕了:「我哪一門課不好,好好學就是了,幹嗎要花你們的錢。」他從自己的生活費里摳出幾百元,給姐姐買了一瓶迪奧香水,還說「拜託,老姐都25了,該買點高檔產品好不好!」同行的男生依然記得,失去意識前,他還在安排同學們把幾個女生平安送回宿舍。他是好兒子、好弟弟、好學生、好同學,在並不算優渥的家庭條件下出色地扮演了每一個角色,在任何環境下都以別人考慮為先,從來不肯也不願意向別人展露自己的軟弱。建立在別人評價上的人生,太倔強也太累。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詞,叫如履薄冰。一定程度上說,正是酒吧里的歡呼聲和背後虛無縹緲的期待,支撐年輕的學生一杯接一杯地咬牙灌酒,最終倒地。對了,需要勇氣去堅持;錯了,也需要勇氣來放棄,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國學老師許少鋒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過這個問題,小孩太「懂事」,其實是在壓抑自己迎合他人。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懂事」,生活是最好的課堂,父母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帶給孩子的啟發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時刻。很多事情不是孩子不懂,而是大人不懂,低估了孩子的認知能力。 04另一個極端,是缺乏自省,將責任歸咎於他人。小的時候,父母喜歡用談條件的方法驅動子女完成某項任務:「今天練一小時琴,你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上午寫完作業,下午我就帶你出去玩。」但很多父母無奈地發現,孩子很快學會反過來利用爸媽的要求:「下午帶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寫作業。」再大一些,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成了家庭劇中最經常展現的情節衝突。十來歲的孩子抱怨為什麼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了,卻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則痛心疾首,為什麼自己將全部的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卻永遠換不來孩子的理解。《最好的我們》有一個經典畫面:優等生余淮向媽媽撒謊自己和男生同桌,但當媽媽得知上高中的兒子,同桌是個女生時,擔心兒子早戀的余淮媽媽陷入了近似崩潰的情緒中。她兩眼含淚,在兒子面前嘶喊:「我和你爸爸,我們活著是為了誰,不都是為了你嗎?……你看看我身上穿的衣服,這麼多年了,我難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嗎?……你要是走歪了,我們倆就完了,這個家就毀了……」在這聲淚俱下的軟性攻擊之下,余淮奪門而出。很多父母的人生,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發和孩子的成就進行捆綁。孩子的工資、社交、學習成績、婚戀狀況,每一條成就都寫在父母的功勞簿里,彷彿一場聲勢浩大的單戀。在這樣的影響下,孩子也逐漸習慣將自己的努力填入父母的光榮榜,將自己的失敗視為有負雙親重託。《巨嬰國》里提到,巨嬰遇到事情喜歡從外界找原因,因為不敢承認失控,失控會引發巨大無助感。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根本找不到對與錯和客觀依據,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就是失敗,就會引發自我否定的情緒。一方委以重託,一方勉力承受,脆弱的親子關係就像繃緊的橡皮筋,一旦斷裂,兩邊都會被巨大的反彈力量傷害。「我都這樣了,你為什麼還不滿意」是情感關係斷裂那一刻,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託辭。可是後輩的人生,終歸會脫離外界的激勵,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驅使。孩子的成就可以是父母的期盼,但絕不應是唯一的期盼;父母的期望可以是孩子的動力,但絕不應是唯一的動力。05微博上有網友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孩子的奶奶在教導孫女:「你爸爸掙錢很辛苦,寶寶要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朋友馬上嚴肅地指正:「爸爸掙錢不辛苦,但是你還是應該節約。因為節約是好習慣,家裡有錢,也不可以亂花。」很佩服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孩子長大后,幸運的,能夠通過社會的磨鍊找回自信,不活成別人眼裡的妥善和完美,能知道內心的充盈大多時候需要靠自己的滋養;而很多孩子,都會背負沉重的期待長大成人,再將一生的壓力,輾轉傳遞給下一代。有句話說的是,父母在等子女道謝,子女卻在等著父母道歉。在性格培養方面,原生家庭對兒童的負面影響,會是他今後的一生都難以矯正的缺陷。哪怕是最理想的學校,都不能取代父母由於疏忽給孩子造成的缺陷。沒有人能保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可以給孩子正確的教育。被同樣粗糙帶大的父母,或許難以理解此刻子女的感受,我不敢希求每一個被錯誤教育的孩子,都和原生家庭輕鬆和解。只願未來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做得比上一輩要好一點。作為父母,你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嗎?或者父母跟你說過這樣的話嗎,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歡迎留言告訴小婚家~本文轉自網易新聞公眾號「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筆寫文,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尋找共鳴,治療你所有不開心。「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10月5日贈書活動獲獎名單《我愛你,你卻只愛自己》‍‍‍‍‍ 1.阮榮 2.可可(萍) 3.唐小軒 4.嬤嬤 5.柳影恭喜以上5位,請今明兩天及時將聯繫方式發給小婚家,否則將視為自動棄權嘍!快來,獎品馬上飛起來!投稿請發郵件:1293467253@qq.com婚姻與家庭雜誌社微信矩陣婚姻與家庭雜誌(hunyinyujiating99)情感生活全媒體平台,專註女性成長與婚姻幸福。常春藤親子營 (cctqinziying)幫助父母培養心態健康、全面發展的國際化人才歐麥媽媽 (oumaimom)心靈養育第一品牌,關注0~3歲寶寶心理健康及孕媽產婦的精神陪伴。

本文由yidianzixun提供 原文連結

寫了 5860316篇文章,獲得 23313次喜歡
精彩推薦